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中透水框架集鱼效果初步评估

淡水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中透水框架的集鱼效果,分别于2014年5-6月和2015年5-6月,采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和双频识别声纳(DIDSON)ARIS EXPORER 1800两种水声学设备,分别对荆江瓦口子水道的金城洲和太平口水道的腊林洲透水框架水域的鱼类分布情况进行了水声学监测,并对工程江段的鱼类进行了刺网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刺网捕获鱼类17种共204尾,其中数量和重量最多的都是鳊鱼,分别占64.71%和39.62%。渔获物体长范围是10~80 cm,平均体长是(26.90±8.82)cm;EY60监测到腊林洲工程区鱼的数目是金城洲工程区的1.92倍,DIDSON监测腊林洲工程区鱼的数目是金城洲工程区的2.36倍;EY60监测到金城洲鱼类体长集中在5~10 cm,占55.24%,腊林洲鱼类体长集中在30~50 cm,占45.38%。结果表明,透水框架群对于鱼类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

关键词: 荆江航道整治工程 透水框架 渔获物 水声学 诱集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法测定水产品中的二硫氰基甲烷残留

色谱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法(GC-PFPD)测定水产品中二硫氰基甲烷(MBT)残留的分析方法。用二氯甲烷-正己烷溶液(1∶1,v/v)在超声条件下提取水产品中的MBT,然后用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对提取物进行净化和富集,通过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分离,最后采用配有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MBT在1.0~2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 1;检出限为0.1 mg/kg;加标回收率为65.6%~97.6%,精密度为6.32%~12.8%(n=7)。该法能很好地满足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检测的需求。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 固相萃取 二硫氰基甲烷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科学 2017 CSCD

摘要:增殖放流已成为恢复和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生态风险评价是指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引发的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不利生态过程的评估,目前相关研究处于发展阶段。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结合水生生物的生物学属性、生态学特征和增殖放流特点,探讨评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对环境、环境生物、遗传和病害等的风险,并提出了生态风险防控措施,以期为今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实施、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增殖放流 水生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宜昌江段和东洞庭湖鲢、鳙饵料生物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淡水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饵料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分析了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长江宜昌江段及东洞庭湖不同季度采集的84尾鲢和65尾鳙的肠道内含物。结果显示:鲢、鳙在长江宜昌江段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分别是55种和48种,在东洞庭湖分别是55种和43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鲢、鳙的主要饵料生物均为枝角类。鲢、鳙食物组成呈现季节变化,鲢在长江宜昌江段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饵料生物分别是硅藻门、枝角类、枝角类和硅藻门,在东洞庭湖分别为枝角类、蓝藻门、枝角类和桡足类;鳙在长江宜昌江段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饵料分别是枝角类、枝角类、枝角类和硅藻门,在东洞庭湖分别为枝角类、枝角类、枝角类和桡足类。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饵料生物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诱导施氏鲟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复方中草药保肝作用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恩诺沙星肝损伤模型,在水温(15.5±1)℃下对3组自组中草药复方的保肝作用进行了筛选比较研究,试验设5组,对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1+龄施氏鲟以每天2%体质量投喂基础饲料,对3组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投喂相应中草药药饵,试验进行至第11天时,复方中草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分别口灌160 mg/kg(体质量)恩诺沙星,连续10 d,空白对照组以等量双蒸水代替,口灌期间各组仍按原方式继续投喂(基础饲料或药饵),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与肝损伤相关的活性物质含量及酶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供试鲟血清中T-AOC能力显著下降(P<0.05),T-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ALT、AST活力和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切片显示,器质性病变明显,肝损伤建模成功;3组复方中草药均可升高供试鲟血清中T-SOD活力、T-AOC能力,降低MDA含量和AST、ALT活力;供试鲟血清生化指标同其肝组织病理变化趋势相吻合。研究表明,3组复方中草药均能有效减轻恩诺沙星致施氏鲟肝细胞损伤,并对肝细胞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复方三中草药效果明显。

关键词: 施氏鲟 中草药 肝损伤 恩诺沙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金乌贼群体遗传学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4个地理群体(乳山、青岛、日照和舟山)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在4个群体117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中,检测到27个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4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478~0.95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006,舟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远高于乳山、青岛和日照群体。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显示,舟山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0.186~0.292),而乳山、青岛和日照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小(-0.007~0.039)。本研究结果暗示,增殖放流活动可能对山东省近海的金乌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金乌贼 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增殖放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0年和2012–2014年每年8月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根据优势种、单位个体重、相对资源量、Jaccard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和群落结构数量生物量曲线等指标,研究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0年和2012–2013年,总鱼类和底层鱼类种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有所恢复;2010年和2012–2014年暖温种种类数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底层鱼类优势种由小个体的虾虎鱼(Gobiini sp.)代替大个体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中上层鱼类优势种则由植食性为主的黄鲫(Setipinna taty)和斑(Konosirus punctatus)转向浮游动物食性的鳀(Engraulis japonicus);(3)2010年和2012–2014年渤海底层鱼类和总鱼类年间站位相对资源量两两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013年与2014年间总鱼类及2014年与2010年底层鱼类年间站位相对资源量方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年份两两间都为方差不齐(P<0.05),底层鱼类和总鱼类站位相对资源量年际存在极端异常值;(4)2010年和2012–2014年单位数量鱼体的个体重逐年下降,渤海鱼类这几年严重趋向小型化;(5)5种组内相似、组间相异贡献率高的鱼类种类,其年度相对资源量和分布变化较大;根据生物量与数量优势度曲线及W统计值判断,2010年渤海鱼类群落结构比较稳定,2012年相对稳定,2013年和2014年处于干扰状态,特别是2013年的鱼类群落结构处于比较严重的干扰状态。综上所述,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在2010年和2012–2014年发生了较大改变,处于受干扰不稳定状态。

关键词: 渤海 鱼类 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榕江下游流域夏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生态科学 2017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7月(夏季)和11月(秋季)的调查数据,对榕江流域揭阳至汕头段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时间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06种,其中,硅藻54种、绿藻32种、蓝藻12种、甲藻和裸藻各4种,分别占种类总数的50.94%、30.19%、11.32%和3.77%。浮游植物种类数目秋季(79种)多于夏季(52种),夏季丰度(12571.94×10~4细胞·m-3)是秋季(342.30×10~4细胞·m~(-3))的36.73倍。丰度在空间上表现出夏季呈无规则的变化,秋季则呈上游站位高于下游站位的变化规律。优势种夏季主要为蓝绿藻类的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月牙藻Selenastrum bibraianum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6种;秋季主要为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和胶网藻Dictyosphaerium ehrenbergianum 2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秋季(2.42,0.60,2.79)高于夏季(1.46,0.36,1.12)。榕江流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显示,该流域水质总体属于中度污染型,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关键词: 榕江 浮游植物 丰度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变化对灰海马仔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盐胁迫对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3个实验,即:1)盐度突变实验,分别直接将1日龄和20日龄仔鱼从自然海水(32)移到盐度17和10的水中,观察死亡情况;2)盐度渐变实验,渐变速率分别为0、5 ppt·d~(-1)、10 ppt·d~(-1),仔鱼规格分别为1日龄、20日龄、40日龄,观察死亡情况以探明灰海马的耐盐低限;3)不同盐度(14、21、32)对灰海马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突变15个单位对灰海马仔鱼存活基本无影响,突变22个单位对20日龄仔鱼无明显影响,但1日龄苗5 d内相继死亡;2)不同盐度渐变速率对灰海马仔鱼存活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规格(1日龄、10日龄、40日龄)仔鱼对低限盐度的耐受性则略有差异,但7是低限,盐度低于7时即出现死亡;3)生长实验结果显示,灰海马仔鱼在盐度14条件生长、存活显著优于另两个盐度组(21、32),灰海马仔鱼在盐度14、21、32养殖40 d后存活率依次为(82.9±4.02)%、(72.0±4.23)%、(61.7±7.73)%。本研究结果表明,灰海马是广盐性鱼类,可以适应低盐环境。在养殖生产中,如有条件,可将盐度控制在14左右,能有效提高其存活率并促进生长。

关键词: 盐度胁迫 灰海马 存活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近海富营养化长期演变的沉积记录

海洋与湖沼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限于现场调查起步晚、系统性不足,南黄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历史演变进程目前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其形成机制及生态响应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沉积物柱状样中保存的海洋环境演变信息,通过~(210)Pb构建沉积物的年代学框架,利用生物硅指示古初级生产力,探讨了近100年来南黄海近海的富营养化进程。结果显示:1980s以前,南黄海近海初级生产力总体偏低,其年代际波动与华北地区的干湿气候变化有关,水体未出现明显的富营养化;1980s以后,初级生产力的波动背离了气候变化的调控,大幅升高了约31%—254%,说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黄海近海水体开始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经分析得出,近年来大量含氮污染物的排放入海可能是导致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南黄海 富营养化 沉积物柱状样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