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38条记录
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探讨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为玉米螟赤眼蜂饲养技术的优化改良及其田间释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回归分析对不同寄主密度下单头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产雌数、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数、产卵数及产雌数不会随着接卵量的增加而同等倍数的增长,寄主密度阈值为90粒/管;单卵出蜂数随着寄主密度增大而减少,当玉米螟赤眼蜂与接卵量之比为1∶160时可减少过寄生现象产生;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出蜂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寄主密度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产卵及出蜂情况,在进行玉米螟赤眼蜂室内繁育及田间控害操作时需要特别留意寄主密度的选择,以增强其寄生及繁衍能力。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寄主密度 寄生 繁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南牛与部分地方黄牛之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利用微卫星技术检测晋南牛、郏县红牛、鲁西牛和秦川牛四大地方黄牛的牛群遗传多样样及遗传结构。采用16个微卫星DNA标记对4个牛群进行检测分析。16个微卫星DNA标记中,除HEL9位点在所有牛群中呈单态外,其他15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67 6个。BM1818为低度多态(PIC=0.083 0,PIC<0.25),其余位点均为高度多态(PIC>0.5),其中HUAT24多态性最大(PIC=0.727 5)。4个牛群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其中晋南牛为63个,郏县红牛为65个,鲁西牛65个,秦川牛68个。在IDVGA46位点,仅有晋南牛有B等位基因,而在TGLA44位点,仅有晋南牛没有B等位基因。4个牛群的平均表观杂合度为0.385 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40 3,平均杂合度为0.578 0。晋南牛在NJ树上单独聚为一支,与鲁西黄牛、郏县红牛及秦川牛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09 3、0.759 8、0.807 1。结果表明,晋南牛遗传资源独特,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是一个生长进化上较为封闭的群体。

关键词: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晋南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铁载体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光谱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pH=8.0、50mmol·L-1 Tris-HCl缓冲溶液及室温条件下,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寿命荧光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荧光铁载体Pyoverdine(Pv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通过疏水作用Pvd与BSA结合形成1∶1的稳定复合物,其表观结合常数为log K=7.26±0.12,结合位点距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r为4.16nm.

关键词: 荧光铁载体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 热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拿大荞麦产业化发展概况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加拿大种植荞麦有近200 a的历史,1991—2001年是加拿大荞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荞麦种植业稳步发展,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种植体系;荞麦加工业逐步建立,仅8 a时间,加工能力从零发展到年加工8 900 t的水平,其雄厚的科技基础,为其生产、加工和出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拿大荞麦产业化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关键词: 加拿大 荞麦 产业化 概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波长比色法测定糜子中直链/支链淀粉含量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糜子中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的简便方法,充实糜子理化性质的相关研究,首先应用双波长比色法,结合糜子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碘复合物的吸收光谱图,确定其测定波长与参比波长。并利用标准工作曲线,求出样品中直链/支链淀粉的含量。由全波长扫描图谱确定了糜子中直链淀粉测定波长与参比波长分别为613 nm与520 nm,支链淀粉的测定波长和参比波长分别为538 nm与700 nm。结果表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浓度分别在0~0.15 mg/m L和0~0.125 mg/m L呈线性相关。实验室用此法对15份糜子种质中直链与支链淀粉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精密度与回收率实验,测得直链与支链淀粉的6次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145与0.022,回收率范围85.3%~97.9%。试验结果均满足分析要求,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可用于测定糜子中直链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可对糜子口感及品质进行评价,从而筛选出优良种质。

关键词: 双波长法 糜子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田间杂草防控技术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为了筛选出芝麻田间杂草有效防控技术,在一年两熟区主产省河南和一年一熟区主产省山西进行了试验,在播后芽前和生长期分别采取了几种除草剂和地膜覆盖、人工除草防控措施,调查了不同种植区防控技术对主要草害、次要草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筋草适宜播后芽前用50%乙草胺乳油用量3 000 m L/hm2进行防除;马齿苋应在播后芽前用33%二甲戊乐灵乳油用量1 800 m L/hm2进行防除;防除苋菜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最佳;狗尾草应选在生长期采用人工防除;一年两熟区对杂草的防控,应选在播后芽前,对芝麻生长影响较小,可获得较高产量,地膜覆盖物理方法比化学方法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好;一年一熟区不论是播后芽前还是生长期,化学除草效果会随着芝麻的生长而递减,50%敌草胺和生长期48%苯达松化学防控杂草效果好,芝麻增产明显。

关键词: 芝麻 杂草 防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3号’的选育

中国马铃薯 2015

摘要: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2005年用‘03-26-5’作母本,‘04-1-20’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有性杂交,经过各代鉴定筛选而育成。2014年通过了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薯2014001。薯块干物质含量23.50%,淀粉含量14.40%,还原糖含量0.15%,维生素C含量12.70 mg/100g鲜薯,粗蛋白含量2.26%。该品种适合在山西省一季作区种植。

关键词: 马铃薯 新品种 晋薯23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黑花生新品种晋花9号

中国种业 2015

摘要:花生是山西省主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随着粮油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的调整,山西省花生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但生产上仍需要不同类型的产量较高、品质优良、商品性较好、适应性强的花生新品种。针对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用优质高产早熟品种晋花3号作父本、地方品种黑花生作母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本省第一个特色、优质黑花生新品种晋花9号。经山西省2012-2013年2年直接区域性生产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推进山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途径的研究

山西农经 2015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有必要在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多途径积极推进。文章深入研究了山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建设山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 建设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小麦穗粒数测定方法

农学学报 2015

摘要:旨在准确测定小麦穗粒数,为制定高产技术方案和总结高产经验提供技术支撑。其具体方法为:在测定麦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多个,在每个样点(面积1 m2)内连续取样本≥100穗;烘干样本、脱粒并称重;在样本籽粒中随机数取一定数量的籽粒≥3份,作为每个样本穗粒数的重复;依据每个重复的粒数对应的重量与样本重量换算出样本的总粒数,样本的总粒数除以样本穗数测得每个重复对应的样本穗粒数;每个重复对应的样本穗粒数之和除以重复数则得到每个样本的穗粒数;每个样本的穗粒数之和除以样点数量则得到取样麦田的穗粒数。结果表明:新的穗粒数测定方法,在不同产量群体麦田中,其取样率较传统方法提高约4倍,可较好反映总体样本的参数值,相对提高准确率。该项研究有效减少了传统方法由于遗传、栽培及环境因素造成穗部不整齐而形成的误差。

关键词: 穗粒数 测定方法 样本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