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小麦-黑麦代换系鉴定及其杂交诱导易位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黑麦易位系在小麦染色体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由于黑麦是小麦的近缘种属,抗病、抗逆性强,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基因,是改良小麦的重要基因库。代换系代换的是整条染色体,因此它的细胞学稳定,生活力强。因此,被鉴定出的小麦-黑麦易位系具有诸多优点,在经过田间筛选后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本研究应用C-分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进行细胞学鉴定,鉴定出代换系4个,易位系2个,并对C-分带和原位杂交实验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也进行了探讨,这对小麦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代换系 易位 鉴定 黑麦 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密指数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并筛选高耐密性大豆种质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评价大豆种质资源的耐密性并筛选出高耐密性优良种质,本研究以前期初筛获得的90份耐密性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以高密度与常规密度条件下各耐密性状比值为基础数据,通过耐密指数与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共同对大豆耐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密度胁迫处理下,大豆单株粒重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分枝相关性状,最后是子叶痕直径;两种评价方法鉴定结果的重合度为42.8%;综合两种评价结果共鉴定出高耐密性大豆资源8份,分别是采种圃、黑河49、合交N13-333、坂本早生、黑河44、中科毛豆2号、N07和黑河43号.研究结果为今后大豆耐密性理论研究及耐密植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关键词: 大豆;耐密性;耐密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豆间作与施氮对河西地区青贮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禾豆间作模式与施氮水平对饲草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明确适宜河西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的管理措施。于2019年在河西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种植方式(LM: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FM: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M:青贮玉米单播)和4种施氮水平(N1:0 kg·hm-2;N2:120 kg·hm-2;N3:240 kg·hm-2;N4:360 kg·hm-2)。结果表明:N2、N3和N4较N1显著提高了玉米和豆科作物的鲜干草产量以及总产量,其中总鲜草产量较N1分别提高29.60%、57.83%和61.45%,总干草产量分别提高30.73%、59.14%和61.27%。FM的鲜草和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M,较M分别增加了5.74%和6.26%。N3和N4较N1显著降低了收获期土壤贮水量,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并显著提高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B),且FM的WUEB显著高于M。N2、N3和N4较N1显著增加了玉米和豆科作物的氮含量及吸收量,且N3较N4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豆科作物以及群体的氮肥利用效率(NUE)。FM和LM的总氮含量及吸收量显著高于M,且FM的NUE显著高于LM。所有处理中FM-N3获得了最高的WUEB(65.22 kg·hm-2·mm-1)和NUE(1.21 kg·kg-1)。综合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两方面的结果,FM-N3是适宜河西地区禾豆饲草间作种植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施氮 青贮玉米 豆科作物 产量 水氮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灰斑病菌Race 15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灰斑病菌新小种Race 15具有强致病力和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可导致传统抗病大豆品种的抗性丧失.为在基因组水平解析其致病机理,本研究对Race 15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功能注释,并分析其毒力相关基因的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菌Race 15的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共产生601 794个PacBio读数,得到6 038 283 778 bp数据,经过组装得到12个contigs,N50长度为4.9 Mb,组装后得到的总序列长度为40.12 Mb.共预测到12 607个编码基因,基因密度约314个.Mb-1,预测得到了 200个tRNA,2个sRNA和13个snRNA.共有680个基因在病原与宿主互作数据库中注释,340个基因在碳水化合物酶数据库中注释,777个基因预测为次生代谢物相关基因,此外还有766个基因预测为分泌蛋白.这些与毒力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壁分解酶、真菌的形态构成、毒素和色素生物合成等.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Race 15;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注释;毒力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水分挤压纤维化蛋白不同储藏方式对品质特性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小麦蛋白、豌豆蛋白为原料,采用高水分植物蛋白双螺杆挤压纤维化技术制备蛋白样品,并探讨不同储藏方式对其品质特性的影响.通过对4种不同储藏方式的安全指标进行检测,未杀菌-18℃储藏和121℃杀菌后24℃储藏条件下,其储藏时间较长,在检测的180 d内,各项安全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对这2种储藏方式下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其品质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储藏方式对高水分挤压纤维化蛋白品质特性的影响显著.未杀菌-18℃储藏条件下,可以很好地维持样品的组织化度,同时样品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亮度下降,颜色变深,硬度和咀嚼度升高,弹性下降;121℃杀菌24 cC储藏条件下,样品受到高温高压作用,蛋白变性,纤维状结构被破坏,其组织化度下降,样品发生关拉德反应,颜色加深,硬度和咀嚼度升高,弹性下降.对高水分挤压纤维化蛋白产品各品质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组织化度与L*值、b*值和弹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a*值、硬度和咀嚼度呈现显著负相关;L*值与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与a*值、硬度和咀嚼度呈现显著负相关;a*值与硬度和咀嚼度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弹性呈现负相关;6 *值与弹性呈现负相关,与硬度呈现正相关;硬度与咀嚼度呈现正相关,与弹性呈现负相关;弹性与咀嚼度呈现负相关.

关键词: 高水分挤压技术;纤维化蛋白产品;储藏方式;品质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黑土富里酸荧光光谱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富里酸(F A)是土壤腐殖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土壤腐殖化过程中的中间物质,其结构特性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是实现土壤培肥、秸秆资源利用、减少无机肥施用的有效措施.为探讨黑龙江省黑土区秸秆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对土壤FA的影响,设置不施肥(CK)、单施无机肥(NPK)、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25%(NPKM1)、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50%(NPKM2)、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75%(NPKM3)及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100%(NPKM4)6个处理,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和FA含量.利用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表征土壤FA的来源,腐殖化指数(HIX)指示土壤的腐殖化程度.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土壤FA的荧光组分及最大荧光强度(Fmax),并利用冗余分析(RDA)探讨荧光强度、土壤有机碳和试验处理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与N 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均显著提高了SOC和土壤FA含量,其中对NPKM2处理影响最大,SOC含量提高8.06%,土壤FA含量提高13.84%.土壤FA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I>1.4,0.8

关键词: 黑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富里酸;三维荧光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木耳菌糠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耕种年限增加,土壤日益退化,菌糠作为廉价有机物料及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作物生长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黑木耳菌糠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CK),纯氮120 kg/hm2(T1),菌糠替代氮肥用量20%(T2)、40%(T3)、60%(T4)5个处理,将菌糠与0~20 cm土层土壤充分混匀。研究黑木耳菌糠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菌糠后土壤耕层贯入阻力下降;土壤三相比得到改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而增加,且各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马铃薯产量与CK相比2015年各处理分别增产10.51%、3.31%、8.19%、9.01%,2016年分别提高4.61%、0.60%、5.13%、4.53%。结合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本研究认为菌糠替代氮肥40%为最佳用量。

关键词: 黑木耳 菌糠 土壤 马铃薯 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葵杂8号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和染色体制片技术,以龙葵杂8号向日葵根尖为试验材料,探讨低温处理向日葵根尖细胞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使用Photoshop和Microsoft Excel软件辅助对龙葵杂8号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图像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向日葵根尖细胞容易获得较为理想的可用于核型分析的染色体制片,龙葵杂8号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4,其核型分析公式为:2n=2x=34=24m+6sm+4st。

关键词: 向日葵 染色体 核型分析 龙葵杂8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粳稻直链淀粉含量调控基因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直链淀粉含量是评价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关键指标,挖掘控制该性状QTLs/基因对于改良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295份粳稻种质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2019年和2020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结合重测序得到788 396个高质量SNP,利用Tassel 5.0软件混合线性模型(MLM,Q+K)作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共检测到12个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相关QTL,分布在水稻第3、4、11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8.78%~11.62%,其中qAAC4-2和qAAC12-2在两年中重复检测到。进一步针对这两个QTL区间内所有基因作单倍型分析,结合基因注释和前人研究结果,推测LOCOs04g33640为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新候选基因。

关键词: 粳稻 直链淀粉含量 GWAS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农田土壤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输入到土壤中光合碳含量的变化势必会对土壤外源碳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增加或者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未来土壤的碳平衡取决于大气CO2浓度和全球变暖对土壤中碳的输入、输出以及碳在土壤中的驻留时间.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将对土壤碳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何种影响,才能明确地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对未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和生产力的维持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土壤碳库是否成为碳"源"与温度升高的幅度密切相关;(2)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光合碳在玉米、小麦等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温度升高同样对光合碳的分配规律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部位的影响不一致,多呈降低或无显著影响;(3)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产生交互影响,且对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从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土壤互作角度解析根系分泌物的转化过程及其对微生物的影响;(2)通过DNA-SIP进一步研究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物来源碳的选择性利用与碳循环的关系,从而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 气候变化;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光合碳;根系分泌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