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土立体休闲技术改土增产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打破犁底层障碍,消减连作障碍,分别在轮作和连作的黑土上采用分层深耕犁将0~20 cm耕层土与>20~40 cm下层土进行转换,以达到休闲表层土壤的目的。采用大区对比法连续2年调查改土后效果。结果表明:第1年、第2年立体休闲处理较对照组未改土,0~40 cm土层土壤平均容重分别降低0.05、0.11 g/cm~3;通气系数分别提高14.97×10~(-2)、16.69×10~(-2) cm/s;而饱和导水率较对照组第1年降低了3.14×10~(-3) cm/s,第2年提高了10.95×10~(-3) cm/s;抗剪强度较对照组第1年降低了0.72 kPa,第2年提高了0.82 kPa;土壤平均含水率提高分别提高4.07%、4.95%;温度分别提高0.78、0.13℃。立体休闲后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降低、下层土土壤肥力增加。在轮作条件下,立体休闲后第1年马铃薯和甜菜分别减产5.63%和3.06%;第2年玉米和马铃薯分别增产5.20%和27.00%。在大豆连作条件下,立体休闲区植株干质量平均比对照提高7.63~7.82%;根干质量提高7.61%~13.41%;根长增加4.42%~6.26%;单株荚数增加18.83%~20.71%;株粒数增加幅度为32.43%~37.21%;根瘤数每株增加1.46~5.15个;产量比对照增加3.09%~22.38%。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物理性质 产量 黑土 立体休闲 连作障碍


玉米品种绥玉23的最佳种植密度探索试验
《农业科技通讯 》 2017
摘要:为探索玉米品种绥玉23大田最佳种质密度,为其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综合抗性优良为指标、以绥玉23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不同密度下对其产量、抗性以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生产中在5.5万~6.0万株/hm~2的密度下玉米产量最高,综合性状最佳。


松嫩平原中南部不同施肥模式玉米产量特性及生产效益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明确化控施肥下的玉米生产效益,以传统农民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缓释肥机械施用模式的玉米产量特性和生产效益。结果表明:与农户传统施肥相比,机械施用控释肥产量增加10.19%,氮肥偏生产力提高4.40%;秃尖减少44.31%、穗长与行粒数分别增加9.40%和14.84%;农户传统施肥总投入为3 865.05元·hm~(-2),总收入8 806.10元·hm~(-2),纯收入4 941.05元·hm~(-2);机械施用控释肥总投入3 467.25元·hm~(-2),总收入9 703.70元·hm~(-2),实现纯收入6 236.45元·hm~(-2),较农户传统施肥增收1 295.40元·hm~(-2)。可见,与农户传统施肥相比,机械施用控释肥的氮肥利用效率更高,稳产性更强,更利于机械化收获。


钾肥对寒地香型粳稻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香稻绥粳18和中龙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寒地香型粳稻光合生产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对剑叶SPAD值作用不显著,但适宜的施钾量可以显著提高齐穗期LAI和剑叶净光合速率;适宜的钾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产量;钾肥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还可以显著提高香稻香味,提升食味品质。通过试验同时获得了寒地香型粳稻的最适施钾量为96.0 kg/hm~2。


北方高寒地带生物堆肥中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分离纯化研究
《农业与技术 》 2017
摘要:对生物堆肥中的高温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及分离纯化,探索其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对应的菌种特性,使其纯化利用于现代堆肥技术中以促进东北黑土地的修复,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采用透明圈法,筛选出此生物堆肥中的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纯化培养后比较其纤维素分解效率。通过筛选及分离纯化共获得有效菌种5种,分别命名为G_1到G_5,其中G_2的滤纸失重率最高,可达70%,G_1的滤纸失重率最低,为25%。生物堆肥中存在多种高温纤维素分解菌,不同菌株对纤维素类物质的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


基于元分析的水稻抽穗期QTL图谱整合研究
《作物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抽穗期决定水稻品种适宜的种植地区和种植季节,影响水稻的稳产和高产,是重要的水稻育种目标之一。对来自43个作图群体共计207个水稻抽穗期QTL信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通过Bio Mercator 2.1软件的映射功能,将已发表的作图群体上与抽穗期相关QTL的共有标记整合到参考图谱Cornell 2001上,利用基于元分析的计算方法获得与水稻抽穗期相关的"真实"QTL,并且建立了一致性图谱,共获得14个与水稻抽穗期相关的"真实"QTL,分布在水稻第1、2、4、5、6、7、8和10染色体上。为水稻抽穗期的主效QTL精细定位、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其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监管优化探析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 2017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各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农业研究的各种经费的增加;农业研究的经费来源也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因此出现了一些经费滥用现象。本文针对出现的一些经费滥用现象结合项目审计思想对科研经费滥用现象提出适当的建议。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与育种研究进展
《北方水稻 》 2017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水稻种植区域发病率都较高,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技术被认为是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防治稻瘟病的关键策略。就近年来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的研究进展以及水稻新品种育种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抗稻瘟病基因在水稻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牡丹江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北是我国春大豆的主要生态区,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第2亚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牡丹江地区的表现,研究其在牡丹江的潜在育种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平均表现为全生育期分布在101~147 d(平均为124 d)、蛋白质含量范围为35.36%~45.36%(平均为39.69%)、油脂含量范围为18.93%~23.78%(平均为21.96%)、蛋脂总量范围57.74%~66.67%(平均值61.82%)、百粒重范围在8.49~29.43 g(平均值19.91 g)、株高36.6~115.3 cm(平均值82 cm)、主茎11.2~20.4节(平均为16节)、分枝为0~4.8个(平均2.8)、倒伏在1.2~3.6(平均2级左右)。2)当地适合熟期组为MG 0和MG I,各性状的平均值与群体平均值相近,其他熟期组在当地的表现与之不同。MG 000和MG 00的生育天数集中在106~113 d,比当地无霜期早10~20 d,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品质性状表现则略优于MG 0/MGⅠ,特别是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分别高约1.62%、1.59%;株高、节数均低于MG 0/MG I,分别低10~30 cm、2~4节。MGⅡ的生育天数高达136 d,不能稳定成熟;品质性状表现低于当地品种水平,特别是油脂含量、蛋脂总量分别低约1.5%、2%;而株高、节数高于当地品种,分别高约10 cm、1~2节,倒伏程度则高达3级。MG III在牡丹江不能正常成熟,导致其他性状表达不正常,生长量和倒伏度增加。3)本群体中包含第二亚区育成217个品种,查到系谱资料的208个,这208个品种共涉及169个祖先亲本,其中黑龙江来源有77份、吉林省48份、辽宁省8份、国外来源26份,其他来源10份。衍生品种最多的前10个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吉林,对该亚区品种的贡献率约48.9%;衍生品种数在11~20间主要来源于黑龙江,前20个祖先亲本对该亚区品种的贡献率约62.4%。4)根据各农艺品质性状在牡丹江表现的遗传进度估计,虽然油脂和蛋白质含量相对小些,但均有一定的改良潜力。根据当地品种的表现,从供试的东北资源中提出了各农艺、品质性状改良可用的亲本品种名单,供育种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熟期组 农艺品质性状 遗传变异 育种潜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