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HACCP管理体系在茶叶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饮食结构的调整,人们对茶叶品质与安全性的要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何保证茶叶产品质量成为研究人员的一个新课题。我国茶叶生产上已经采用HACCP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等,保障了茶叶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关键词: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 茶叶 食品安全 质量控制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果中的氨基酸
《食品工业科技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了广东产15种青果(赤钟仔、冬节圆、长穗赤、香种、土纳甜种、八枝香、咁种、正纳种、红心榄、东孙种、流黄种、一枝香、豆仁种、白鸡心和小鸡心种)干果肉中水解氨基酸含量。色谱柱为爱尔兰产150mm×4.6mm,5μm RP_(18)柱。流动相A为0.04mol/L的KH_2PO_4(pH7.2±0.05),B为水,C为乙腈,流速0.65mL/min,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nm,柱温40℃。结果:15种青果果实中氨基酸的含量为44.5~114mg/g干粉。氨基酸含量在品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可能与青果的药食特性有关。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 青果 氨基酸


广东仁化白毛茶优异株系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3份白毛茶茶树资源为供试材料,应用32对EST-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茶树品种均表现出多态性,共检测到71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2.3个。等位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30,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34,引物扩增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平均为0.39,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3。从UPGMA聚类图中可以看出,13份白毛茶单株系可分为3个类群,大叶青、大叶黄独自聚为第Ⅰ类群;丹霞4号、特白、丹霞7号、丹霞2号、丹霞11号、丹霞13号和丹霞14号聚为第Ⅱ大类群,丹霞1号、丹霞5号、丹霞6号和丹霞8号聚为第Ⅲ类群。


广西部分黄皮种质资源观察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广西无核、园皮、鸡子皮、鸡心和甜皮等5个黄皮品种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园皮、甜皮早熟,这是因为其果实生长期较其他品种短;5个品种一年抽4~5次梢,其中第1次和第4次梢抽发时间受天气影响程度较大,第2次梢均在4月抽发,第3次梢在采收后抽出,在高温多雨的秋冬季部分品种抽出第5次梢。在5个黄皮品种中,果实品质以甜皮最佳,其次是鸡子皮、无核,园皮、鸡心的品质较差。


桑树杂交组合抗青枯病能力鉴定及与抗病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蚕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抗青枯病能力较强的桑树资源人工组配了24个杂交组合,并鉴定其抗病能力;对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杂交组合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物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抗病能力鉴定结果表明,24个桑树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04-19×抗10和69×98-8为2个强抗组合。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桑树叶片中的POD活性与桑树杂交组合抗青枯病能力有密切关系,强抗性杂交组合的POD活性明显高于感病杂交组合。可将桑树叶片中的POD酶活性作为生化遗传标记之一,并结合常规抗病鉴定方法应用于桑树抗青枯病品种的杂交亲本选择。


稻草覆盖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覆盖还田和不还田2种稻草还田处理,4种氮肥处理,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显著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其总吸氮量比稻草不还田处理增加13.7%~20.3%,但对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影响不大。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稻草还田处理的水稻在分蘖中期(MT)、穗分化始期(PI)和抽穗期(HD)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实地养分管理(N1)的MT时期除外]。稻草还田可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RE)、农学利用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两年平均,稻草还田处理的RE比稻草不还田处理提高8.23个百分点,相对提高23.4%,达极显著水平。AE、RE、PFP与MT~PI期间的吸氮量呈正相关,其中AE和PFP达极显著水平。RE与HD~MA期间的吸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MT施氮、促进MT~PI期间的氮素吸收对提高AE、RE和PFP有重要意义。创造条件增加抽穗后的氮素吸收,对于提高RE、减少氮肥损失和面源污染至关重要。
关键词: 水稻 稻草覆盖还田 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叶绿素含量


17种杀菌剂对贡柑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7种杀菌剂对发生于德庆的贡柑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参测的12种新杀菌剂中,10种新杀菌剂[250 g/L施保克乳油、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250 g/L势克乳油、250 g/L凯润乳油、250 g/L必扑尔乳油、300 g/L爱苗乳油、10%世高水分散粒剂、62%霜炭清(B)可湿性粉剂、75 g/L欧宝乳油和250 g/L富力库水乳剂]均对贡柑炭疽病菌表现出优异的抑制作用,EC50值介于0.0128~0.3637μg/mL之间,明显优于参测的250 g/L阿米西达悬浮剂(EC50=14.9902μg/mL)、50%翠贝水分散粒剂(EC50=114.7402μg/mL)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8.3998μg/mL)、40%达科宁悬浮剂(EC50=13.2340μg/mL)、62%双博可湿性粉剂(EC50=122.5649μg/mL)等5种常用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EC50=400.9587μg/mL)、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EC50=131904.3068μg/mL)。


水稻抗倒伏性遗传研究现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伏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更受到关注。水稻的倒伏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均有严重的影响。深入了解水稻倒伏影响因素,研究其遗传规律,开展水稻抗倒伏性育种是解决水稻倒伏的根本途径。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水稻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常规和分子遗传研究的进展,分析了水稻抗倒伏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将来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