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然抗霉菌毒素添加剂对民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天然抗霉菌毒素饲料添加剂对民猪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90日龄民猪生长育肥猪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3%、4%天然抗霉菌毒素饲料添加剂,测定其采食量和始末体重,分析其饲料转化率和平均日增重。结果表明:各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2组、3组、4组各项数据均优于1组,平均日采食量4组为1 506 g,优于其他各组;平均日增重4组为483 g,优于其他各组;料重比3组为3.11,优于其他各组。说明添加天然抗霉菌毒素饲料添加剂能够有效控制日粮中霉菌毒素,提高民猪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
关键词: 民猪 天然抗霉菌毒素添加剂 采食量 平均日增重 饲料转化率


优质水稻新品种松粳17选育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松粳1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于2002年以松98-131为母本,通211为父本,杂交后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


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块茎大小调控功能初探
《土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和2015年分别以尤金和克新13号脱毒原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6万穴/hm~2、9万穴/hm~2、12万穴/hm~2播种穴数和1、3个主茎/穴(2014年)以及6万穴/hm~2、8万穴/hm~2、10万穴/hm~2播种穴数和1、2个主茎/穴(2015年)等处理,研究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播种穴数或单穴主茎数都将增加30~150 g的块茎产量,降低150 g以上的块茎产量。早熟品种尤金的种薯生产采用12万穴/hm~2、3主茎/穴的播种方式,并于苗后60 d左右收获,可获得较高150 g以下块茎产量;商品薯生产采用6万穴/hm~2、3主茎/穴的播种方式可获得较高商品薯产量。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种薯生产采用8万穴/hm~2、2主茎/穴的播种方式,苗后80 d左右收获,可获得较高150 g以下块茎产量;商品薯生产采用6万穴/hm~2、2主茎/穴的播种方式可获得较高商品薯产量。


玉米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排放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耕作措施下东北春玉米生长季土壤CO_2排放。结果表明,种植玉米的黑土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02:00—06:00;秸秆还田处理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较不还田处理波动大。玉米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量呈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玉米播种期及秋季玉米收获期土壤CO_2通量低,排放峰值出现在温度、降水量较高的7月末,秸秆还田处理的CO_2排放峰值高于相应不还田处理。土壤CO_2排放总量受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影响显著,免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免耕等4个处理的总排放量分别为9.41、8.91、7.33、6.43 t/hm2,免耕排放总量最小;秸秆还田处理CO_2排放总量较相应的不还田处理多排放1.59~2.98 t/hm~2;但若将不还田处理秸秆焚烧,其CO_2排放总量达到17.78~19.48 t/hm2,是秸秆还田的2倍左右。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缓因秸秆焚烧而增加的CO_2释放量,且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生理小种是晚疫病菌重要的表现型之一,其组成与变异直接关系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及生理小种毒力基因的复杂性,并指出了目前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提供思路。


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间套作技术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壤产出率,增加农民受益,生态环保的农业种植技术。大豆间套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文章对现有的大豆间套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玉米-大豆、甘蔗-大豆、马铃薯-大豆、木薯-大豆、幼树-大豆及大豆的其它间套作类型,对各间套作体系中的品种选择、播期、行比配置、养分调节及光合特性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指出耐荫性大豆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对大豆间套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间套作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黑龙江省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17
摘要:利用金钢砂、喷粉器、棉球、研钵,将在试管中保存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的纯毒源,在防虫的网棚(网绷纱要求100目)中加入0.1 m磷酸缓冲液后将其研碎,接种在克新十三号、克新十八号、克新十九号的植株上,据植株的外观表现,即健康株、健康株生长势低于前者、轻束顶症株、重束顶症株,来判定接种纺锤块茎症毒后植株的发病情况,根据小区测产对比总结出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接种马铃薯纺锤块病毒后,使克新十三号品种的减产率从27.20%增加到61.80%;使克新十九号品种的减产率从17.40%增加到57.40%。
关键词: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生物学鉴定法 减产率


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密度一般以单位面积播种的种薯(块)数来表示。然而,马铃薯不同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种薯(块)上有多个芽眼,可以长出多个主茎。每个主茎有自己的根、匍匐茎、块茎、叶和花序。因此,把单位面积的主茎数作为马铃薯种植密度更为合理。试验在大垄(90 cm)机械化栽培的条件下,明确马铃薯‘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通过种薯切块大小和切块种植密度的不同获得单位面积有差异的主茎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种薯切块大小被安排在主区,分别设30,50和70 g共3个处理;株距被安排在副区,分别设10,15,20,25,30,35和40 cm共7个处理。单位面积的主茎数越多,单位面积的总块茎数就越多,但平均块茎重却越小。然而,主茎数与总产、商品薯产量、商品薯个数关系却不是直线的,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其之间的关系。对总产量来说,Y总产=903.278 2+63.570 9X-0.914 9X2(R2=0.759 7,P<0.000 1),当X(主茎数)在35时,Y总产有极大值2 008,即:当主茎数=35个/m2,总产量=2 008 kg/667m2。该研究结果可为‘荷兰15号’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