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地统计学的田块尺度盐碱土特性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 2017
摘要:精确掌握盐碱化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异情况,可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此,选取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网格法采集田块尺度下盐碱化土壤表层(0~20 cm)样本,利用地统计学原理和GIS技术,研究了该田块土壤的电导率、pH值、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及饱和持水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在统计上均服从正态分布,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异性;该田块土壤整体发生轻度盐碱化(土壤电导率为123.1~316.0μs/cm,pH值为7.56~8.17),与地面高处相比,低洼处的盐碱化程度更强;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主导影响因素为结构性因素(气候、母质、土壤类型等自然条件),土壤电导率、容重、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的主导影响因素为随机性因素(施肥、灌溉、耕作措施等人为活动)。
关键词: 盐碱土 土壤pH值 电导率 空间分异特征 地统计学


不同年份水稻抽穗期和穗部性状QTL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穗部性状与水稻品种的丰产潜力密切相关,而抽穗期是决定水稻品种能否在一个地区种植的决定因素,了解穗部性状和抽穗期的遗传基础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对水稻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粳稻笹锦和籼稻北陆129杂交、回交衍生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和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和穗粒数在亲本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且抽穗期与结实率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检测到8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其中qHD3、qHD7和qHD8在2年中都被检测到,贡献率介于7.03%~27.48%之间,具有较强的延长抽穗期功能;检测到5个控制颖花数的QTL,其中qGN1a和qGN5在2年里都被检测到,贡献率介于8.37%~20.05%之间;检测到5个控制实粒数的QTL,其中qSN1a是1个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位点;检测到4个控制结实率的QTL,其中qSSR12是1个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位点。比较分析发现,qHD1a与qSSR1、qHD12与qSSR12存在遗传重叠效应,qHD1b与qGN1c和qSN1b、qSN2与qSSR2、qSSR6与qGN6和qSN6存在遗传重叠效应,这表明抽穗期和穗粒数是影响籽粒灌浆结实的主要因素。这些QTL将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氮、磷、钾配施对红小豆产量的效应研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2017
摘要: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探讨氮、磷、钾配施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同时建立氮、磷、钾用量与红小豆产量关系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以确定本区域内红小豆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红小豆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通过方程模拟寻优得出,红小豆单产大于2 050 kg·hm-2的氮、磷、钾优化组合方案为:N 68.9~85.3 kg·hm-2,P2O85.5~102.4 kg·hm-2,K2O 46.3~64.0 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1∶1.22∶0.72。


马铃薯种薯生理病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的过程中,选择了无病毒病的原种种薯种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治是丰收的保证,及时的收获、规范的窖储会带来可观的效益,但是在这一过程有一个关键点非常容易被忽略,就是马铃薯的生理病害防治。马铃薯会有一些非寄生的病害,其危害


EM菌制剂处理马铃薯种薯对其农艺特性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的切块处理往往是病害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获得有效的马铃薯种薯切块保护方法,对于防止病原菌通过切块的伤口感染薯块具有重要的意义。EM菌制剂是一种混合菌制剂,能够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抵抗病原菌的侵染。试验采用不同处理的EM菌制剂结合活性炭对马铃薯种薯切块进行处理,对马铃薯种植后的农艺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M菌及活性炭处理后,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开花数及产量都得到了提高。EM菌制剂处理对产量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灭菌EM菌处理>EM菌离心液>EM菌原液,不同处理EM菌制剂的稀释浓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采用EM菌制剂灭菌液(稀释100倍)结合活性炭处理薯块,对种薯的保护性最好,产量提高了20.00%。


水分胁迫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了确定最佳的灌水模式,通过抗旱棚试验,分析水分胁迫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株高、穗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苗期重旱和拔节期干旱对玉米株高影响较大,导致植株生长速度下降和矮化。但不同生育期的干旱胁迫均使植株穗位降低30%以上。(2)干旱胁迫对植株茎粗的影响不显著。(3)干旱胁迫对不同处理间穗长达到显著差异,其中苗期重旱和拔节期干旱对穗长影响较大,分别比T0减少7.9%、26.3%、15.8%和15.8%,而苗期轻旱、中旱胁迫处理和开花期干旱胁迫处理则穗长有所增加;干旱胁迫处理百粒重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拔节期干旱对产量影响极大,分别比对照降低15.4%、11.5%、27.3%。


黑龙江省水稻高产实践与技术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了明确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笔者剖析了几十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生产力、特征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种的耐肥性。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基本分为4个增长阶段,各阶段主栽品种分别为‘合江19号’、‘合江23号’、‘空育131’与‘龙粳31’。分析发现,这4个代表不同时期的主栽品种的产量构成四因素中,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变化不大,每穗粒数的增加是持续再创高产的关键因素。同时品种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以及吸肥能力依次增强。通过分析阐明在育种方面应致力于增加每穗粒数,在栽培方面应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