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优化莴笋蜜饯加工工艺
《中国调味品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莴笋储藏期短、淡季食品不足的缺点,以新鲜莴笋为原料加工研究了 一种莴笋蔬菜蜜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以色泽、口感、气味、组织形态为评价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莴笋蜜饯的最佳工艺配方.结果表明,莴笋蜜饯的最佳工艺配方为:白砂糖添加量30%、食用盐添加量0.4%、柠檬酸添加量0.6%、糖煮时间18 min,在此配方下制得的莴笋蜜饯模糊数学感官评分最高,产品色泽透亮,呈黄绿色,具有莴笋的独特滋味,酸甜适口,软硬适中,富有嚼劲.


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影响的Meta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甘薯是喜钾作物,合理施用钾肥对甘薯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定量分析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数据来自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甘薯钾肥田间试验的论文,共采集到548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我国甘薯施钾产量效应以及对不同因素的响应,并探究不同施钾量对甘薯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与不施钾相比,施钾使我国甘薯产量显著增加18.0%.对照组产量水平显著影响甘薯施钾增产效果,随对照组产量的提高,施钾的增产效应逐渐降低;在低和中对照组产量水平(≤25t/hm2和25~35t/hm2)下,最优施钾量分别为225~300和300~375 kg/hm2,而在高对照组产量水平(>35 t/hm2)下,不同施钾量之间的增产效应没有明显差异.土壤条件是影响甘薯施钾增产效应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施钾增产效应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0g/kg、全氮含量>1 g/kg、有效磷含量10~20 mg/kg和速效钾含量≤50mg/kg时,施钾的增产效应最明显;在不同土壤速效钾(AK)含量下,施钾的增产效应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AK≤50 mg/kg时,施钾量为225~300 kg/hm2增产效应最好,当AK在50~100 mg/kg时,施钾量为300~375 kg/hm2有更好的增产效应,当AK>100 mg/kg,施钾效果不稳定.对于钾素平衡来说,甘薯秸秆不还田时,施钾量>225 kg/hm2可以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当秸秆还田时,施钾量>75kg/hm2能更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结论]施钾对提升我国甘薯产量有重要作用,施钾效果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密切相关,而施钾水平也影响土壤钾素平衡.因此,在甘薯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因素,确定适宜的施钾方案,以促进甘薯增产并改善土壤钾素平衡.
关键词: 甘薯 施钾量 基础产量 产量效应 土壤钾素平衡 Meta分析


河南省丹参根结线虫病原种类鉴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河南省丹参根结线虫的发病种类,为丹参根结线虫病的快速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19—2021年,从河南省许昌市、三门峡市、南阳市等丹参种植园区采集根结线虫侵染发病的丹参样品.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分析和特异性引物扩增相结合的方法对罹病丹参的根结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形态学结果表明丹参根结线虫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形态特征一致.rDNA-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丹参根结线虫与GenBank中的南方根结线虫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最高可达100%.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丹参根结线虫种群与其他南方根结线虫种群以100%的支持率聚集在同一支.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也表明河南丹参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同时,依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的病原线虫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现接种株全部发病,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的丹参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病样症状一致.[结论]通过形态鉴定、分子鉴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了引起河南省丹参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这是河南地区首次发现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丹参,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该病害在丹参种植区域进一步扩散蔓延.
关键词: 丹参 根结线虫病 南方根结线虫 形态学 特异性引物扩增


鹅星状病毒刺突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制备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刺突(Spik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将大肠杆菌表达的截短Spike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筛选来获得阳性杂交瘤细胞,并进一步利用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单抗的鉴定;采用ELISA技术进行单克隆抗体亚型、抗体效价的测定;同时根据GAstV XX株Spike蛋白序列合成重叠的多肽库进行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鉴定.共获得3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A5、2B4、12E6;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3株单克隆抗体均与Spike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其中2B4、12E6可与GAstV发生反应;亚型鉴定结果显示单抗12E6、2B4为IgG2b亚类,单抗1A5为IgG2a亚类;轻链均为κ链;敏感性结果显示,抗体效价都在1:51200以上;抗原表位的鉴定结果表明单抗1A5识别的抗原表位为(EP16)ELRNRLNIADGDYVI,单抗2B4识别的抗原表位为(EP21)AGDSNPGETFQNFKM.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针对GAstV Spik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出2个新的抗原表位,为建立快速、简便的GAstV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施用氮锌肥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和氮锌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施用氮锌肥下夏玉米植株干物质、氮锌元素累积和分配的变化,为锌肥的合理利用及肥料配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再裂区设计,主因素为90,180,225 kg/hm~2 3个施氮水平,副因素为0,4.5 kg/hm~2 ZnSO4·7H2O 2个喷锌处理,副副因素为郑单958和谷神玉66 2个玉米品种,大田条件下研究施用氮锌肥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植株干物质累积动态和各器官氮锌元素吸收、累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80,225 kg/hm~2下夏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达9.77,10.42 t/hm~2,较90 kg/hm~2处理平均增加18.0%;吐丝后以施氮量225 kg/hm~2下干物质量较高,成熟期以90 kg/hm~2处理的穗轴和籽粒干物质量分配比例较高。成熟期施氮量225 kg/hm~2处理各器官中氮含量、茎中锌含量以及叶和籽粒氮、锌累积量均表现出优势,而90 kg/hm~2处理下鞘、苞叶、籽粒锌含量和籽粒氮、锌分配比例均较高。施锌处理对籽粒产量和干物质累积分配无显著影响,与不施锌相比,施锌显著提高了各器官中氮、锌含量和累积量,但分别降低籽粒中氮、锌分配比例6.93, 6.86百分点。郑单958籽粒产量和干物质占比较谷神玉66高,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高出29.2%。郑单958籽粒氮、锌含量分别较谷神玉66低8.9%和5.3%,但籽粒累积量和分配比例均高于谷神玉66。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籽粒产量和茎、叶、籽粒中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锌含量与鞘、籽粒氮含量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轴中锌含量与茎、穗轴和苞叶氮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施用氮锌肥可以明显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促进植株各器官尤其是籽粒对氮、锌的吸收和累积,但同时降低籽粒中氮锌的分配比例。


超高产大豆新品种郑130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1307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郑9805为母本,以周豆23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高产稳产性突出,2017-2018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81.6 kg·hm-2,比对照品种豫豆22增产18.8%;2017-2018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产量3 062.25 kg·hm-2,比对照品种中黄13增产14.8%;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45.5 kg·hm-2,平均比对照中黄13增产16.2%;2018-2020年分别在山东梁山、河南新乡县和河南辉县实收4.08,6.70和7.33 hm2,平均产量分别为4 339.5,4 546.8和4 638.6 kg·hm-2,创造了大面积实收的高产典型.郑1307于2019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和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豆20190018和豫审豆20190012.


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旗叶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析河南省育成小麦品种旗叶性状的遗传基础,以河南省审定的9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2019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安阳市、新乡市原阳县3个环境下对旗叶长(FLL)、旗叶宽(FLW)和旗叶长宽比(FLFW)进行鉴定,并利用小麦90K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旗叶长和旗叶长宽比在3个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00、0.799、0.729);旗叶宽与旗叶长宽比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34、-0.597、-0.606).筛选到6个旗叶较宽(开麦21、中育9398、豫农202、花培1号、郑育麦9987、郑麦583)和7个旗叶较长(温9629、郑农16、豫农201、新麦9号、平麦998、豫麦34、豫农202)的小麦品种.检测到59个与旗叶显著关联的SNPs位点,其中与旗叶长显著关联的SNPs有8个,分别位于2B、2D、4A、4B、7B染色体上,可解释11.96%~15.43%的表型变异;与旗叶宽显著关联的SNPs有41个,分别位于1A、2A、2B、3B、3D、4B、5A、5B、6A、6B、6D、7B染色体上,可解释12.18%~21.57%的表型变异;与旗叶长宽比显著关联的SNPs有10个,分别位于2B、4A、6B染色体上,可解释12.85%~15.60%的表型变异;6B染色体上的Ku_c32100_105位点同时与旗叶宽和旗叶长宽比显著关联.经比较发现被定位在2B染色体上的位点可能是1个新的位点,研究结果为从遗传水平揭示小麦旗叶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旗叶性状 相关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河南省


红花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CtDFR1的克隆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基因在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花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分析红花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以红花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方法从红花的管状花中克隆得到一个红花DFR基因家族的成员,命名为CtDFR1.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包含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具有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结构域,属PLN02650超基因家族.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红花与矢车菊、斑点矢车菊DFR的氨基酸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5.06%和95.03%.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tDFR1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和苞片,在根和茎中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表达.对不同花色红花品种的表达分析表明,CtDFR1基因在橙色和白色红花中表达量最高,在黄色和红色中表达量较低,预示了 CtDFR1与红花的花色差异具有相关性.本研究获得了 CtDFR1基因的序列及表达情况,为深入研究CtDFR1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氢黄酮醇4-还原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花生根和荚果对外源钙的吸收特性研究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花生根和荚果对外源钙的吸收特性,本研究选取对钙敏感性不同的豫花37和豫花23为试材,利用自主研发的花生根果分区培养装置开展试验,设置不施钙(CK)、根区施0.20 g·kg-1CaO(RL)、根区施0.80 g·kg-1 CaO(RH)、荚果区施0.20 g·kg-1 CaO(PL)、荚果区施0.80 g·kg-1 CaO(PH)共5个处理,探究根区和荚果区不同外源钙处理对土壤钙含量、花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钙吸收积累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饱果成熟期,同一基因型花生根区施钙土壤钙含量低于荚果区相同施钙量处理,且以酸溶态钙为主,占土壤全钙的37.97%~64.52%;与根区施钙相比,荚果区施相同量的外源钙提高了花生的饱果数、出仁率和荚果产量,降低了籽仁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油酸/亚油酸比值(O/L)和粗蛋白、粗脂肪、蛋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根区施钙花生根茎叶的吸钙量占花生植株总吸钙量的87.39%~91.11%,果壳和籽仁占8.89%~12.61%,荚果区施钙花生根茎叶占74.10%~84.85%,果壳和籽仁占15.15%~25.90%;与根区施钙相比,荚果区施钙显著提高了钙利用效率,豫花37荚果和籽仁钙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2.35%~49.28%和37.73%~43.89%,豫花23分别提高了32.43%~46.17%和21.05%~47.09%.总体来看,荚果区施钙较根区施钙显著提高了花生产质量和钙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为指导花生钙肥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