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黄淮麦区冬小麦合理株型结构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黄淮麦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品种34个,研究了品种在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过程中植株形态及其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植株形态及其结构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为株高显著降低,旗叶和倒二叶宽度增加,长宽比值缩小,旗叶夹角变小。同时,株高构成指数,上部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值以及各叶鞘长占相应节间长的比值均表现规律性递增。根据以上结果,初步认为在黄淮麦区今后超高产品种的选育中,在稀条播条件下,应选择株高75~85cm,株高构成指数>0.62,旗叶面积25~3km2,倒二叶面积30~35cm2,旗叶长/宽<10,倒二叶长/宽<15,灌浆初期旗叶夹角较小并随灌浆呈动态变化,叶功能期较长以及上部二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值和各叶鞘长占相应节间长比值均较大的类型。

关键词: 冬小麦,株型结构,育种,高产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播芝麻营养吸收规律与平衡施肥研究 Ⅱ夏播芝麻的高产平衡施肥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于1986~1988年对夏播芝麻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合理配比及使用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夏芝麻产区的土壤肥力差异较大,必须因土施肥。一般施肥量应为:N90~120kg/hm~2,P_2O_545~60kg/hm~2。土壤速效钾含量120mg/kg为施钾临界值,低于此值时施钾有效。施肥方法以氮肥底施加追肥,磷、钾肥全部底施的增产效果最好。土壤中Fe、Mn、Cu等微量元素尚能满足芝麻需求,但Zn、Mo、B表现出潜在缺乏,应予补施,以促进芝麻营养的平衡吸收。

关键词: 芝麻 产量 施肥量 施肥方法 平衡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品种主成分分析和遗传距离测定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对31个芝麻品种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1个品种可分为14类,在类群间(D2≥12.50)组配组合是有效的,类群内组配不利于遗传多样性和优良变异材料的选育。地理远缘品种在遗传上不一定远缘,而近缘品种由于选择方向不同可能成为遗传远缘。

关键词: 芝麻,主成分分析,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品种间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特征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发展过程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了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措施与政策性建议:应把农业科技现代化摆在首位;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实现“一优双高”的发展目标;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健全农工结合的农业资金积累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氮螺菌突变株CWV—22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固氮螺菌突变株CWV—22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皇甫湘荣,宝德俊,张鸿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郑州450002)1983年罗孝扬等人用化学诱变方法从固氮螺菌突变株选育出耐高铵固氮菌株CWV—22。该突变株在铵离子达40—200mm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DNA导入小麦后代变异株系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感病的小麦品种后,获得了抗白粉病变异后代,对其中抗性稳定的5个(D2代)株系子粒酯酶同工酶(EST)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变异株系的EST酶谱中,检测到供体大麦所具有的酶带(即转基因酶带)和新的杂种酶带,从而证实了大麦基因(或DNA片段)导入到受体中,并被受体细胞基因组整合与表达。

关键词: 小麦,外源DNA,导入,白粉病抗性,酯酶同工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麦16的选育特点及其产量潜力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豫麦16的选育特点是:采用多抗源异地材料作条本,扩大F2种植群体规模,F4选择特优系并配合抗条锈病、白粉病鉴定,F5进行多点产量试验。通过边试验、边繁殖、边提纯的方法,结合高产栽培试验和组织大面积高产示范,加快了育种进程与推广。初步明确了豫麦16具有每公顷7500~9000kg的高产潜力。探讨了进一步选育高产品种的育种目标。

关键词: 小麦,豫麦16,品种选育,产量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大豆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用6个夏大豆品种进行双列杂交试验,估算了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大豆有效分枝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可以进行早代选择;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在中高世代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大豆产量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都是主要的,并以单株产量表现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新品系85212、84240B1、77249都是高产育种较理想的亲本材料,尤以品系77249育种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夏大豆,产量性状,遗传力,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生物防治通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实验证明,中生菌素200倍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9%,相当于化学农药10%叶枯净150倍和25%川化018500倍药液处理。大田最佳施药时机为病株率5~10%的发病初期,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千粒重提高17~18.7%。秧田于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150倍液一次,可推迟大田发病期45天,防效高达90.57%。同时节省防治成本70~80%。

关键词: 中生菌素,水稻白叶枯病,植病生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蚜抗杀灭菊酯品系的某些生物学特性

昆虫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1988—1990年抗性监测表明,河南棉区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对杀灭菊酯、氧化乐果和久效磷的抗性水平明显增长,特别是对杀灭菊酯的抗性已达较高水平。使用杀灭菊酯对敏感棉蚜连续选择百次,棉蚜对杀灭菊酯抗性上升1392.67倍(浸渍法测定),并表现对久效磷和氧化乐果有3—4倍的正交互抗性。对4个不同抗性品系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表明,杀灭菊酯抗性棉蚜的适合度并不降低,抗性棉蚜的繁殖力不表现降低趋势。利用棉田常用8种有机磷、菊酯类和脒类农药的单剂及混剂测定了对高抗棉蚜的毒力水平,DDVP表现对高抗杀灭菊酯棉蚜有较强毒力;脒类和菊酯类农药混配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但与DDVP混用则有拮抗作用。

关键词: 棉蚜,杀灭菊酯,内禀增长率,抗药性品系,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