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5个栽培杏品种雌蕊败育率调查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南疆杏品种花的败育率,探索杏的败育机理,克服生产中杏败育的现象。【方法】在此过程中调查奎克皮曼等5个杏品种果树不同部位、不同长度枝的雌蕊败育情况。【结果】(1)5个供试品种的败育率在6.04%~99.64%。其中依力克大杏的雌蕊败育率最高,为99.64%,克孜佳娜丽最低,为6.04%。奎克皮曼和大果杏雌蕊败育率差异表现不显著,除此之外,不同品种间雌蕊败育率差异均十分显著。(2)5个品种中,依力克大杏上部、中部、下部雌蕊败育率差异不显著;黄胡安娜、克孜佳娜丽都是中部与上部、下部雌蕊败育率差异不显著,而上部与下部雌蕊败育率差异显著;奎克皮曼、大果杏的上、中、下部雌蕊败育率差异都十分显著。(3)5个品种中,不同果枝发育的花败育率比例不同。奎克皮曼、依力克大杏、黄胡安娜3个品种的雌蕊败育率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即败育率长果枝>中果枝>短果枝。【结论】不同品种对杏花败育率的影响比不同部位对杏花败育率的影响大;杏树品种及部位对雌蕊败育率的影响是极显著的。


新疆哈密瓜SRAP反应体系建立和优化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哈密瓜SRAP反应的最佳体系,为进一步研究新疆哈密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法对新疆哈密瓜SRAP-PCR反应体系的5个主要因子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后的SRAP-PCR反应体系扩增多态性高、带型清晰、稳定性好,是新疆哈密瓜SRAP扩增的最佳条件。利用该优化体系,对12个新疆哈密瓜地方品种基因组DNA进行SRAP扩增,大部分材料扩增出来的带清晰可辨、条带丰富、背景无干扰,满足分子标记应用的要求。【结论】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各成分用量或浓度为:模板DNA 36 ng、Taq DNA聚合酶2.5 U、dNTPs 2.25 mmol/L、引物0.6μmol/L、Mg2+1.75 mmol/L和2μL 10×PCR buffer。
关键词: 均匀设计 哈密瓜 SRAP-PCR反应 优化体系


尹犁新垦区冬小麦喷灌技术研究
《节水灌溉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伊犁河谷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针对伊犁新垦区面,临砂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通过冬小麦生产喷灌试验,确定伊犁新垦区冬小麦生产喷灌最佳灌溉制度和喷灌水肥调控技术。设置4个不同的灌溉定额(4200、4800、5400、6000m3/hm2)处理,采取统一的灌溉周期:4d,并对土壤水分、冬小麦分蘖、冬小麦产量、水分生产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在应用小水量多灌次的喷灌技术,灌溉定额对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成正相关,当灌溉定额在5700m3/hm2时,可获得最佳产量。在伊犁新垦区冬小麦喷灌生产,采用小水量多灌次和生育期内追肥的冬小麦喷灌水肥调控技术,可实现当地冬小麦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冬小麦 伊犁新垦耕地 喷灌 winter wheat newly reclaimed area of Yili sprinkler irrigation


新疆甜高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50对SSR引物对新疆现有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有20对引物在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中表现为多态性。共检测到91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5个,平均为3.45个。多态性信息量(PIC)的变动范围为0.2859~0.6652,平均为0.5057。72份甜高粱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2001~1.000,平均值为0.5599。UPGMA聚类分析将72份材料划分为A、B两大类群,A群包括69份材料,而A群又被分成从Ⅰ到Ⅺ共11个亚群,B群包括3份材料,农艺性状近似的大多被聚到同一类群。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法的新疆南疆干旱区农业系统优化研究——以新疆和田县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新疆南疆干旱区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决策依据。以新疆和田县为例,通过对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优化模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及生产布局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研究。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2009年的43%、38%、17%调整为33%、45%、19%,农业内部形成了以林为主、以农带牧、以牧促林、农林牧统筹协调发展的产业联动格局;种植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粮经草的种植比重由74:21:5调整为60:25:15;特色林果业中核桃、红枣、葡萄的优势地位得到巩固,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8%,"南核北枣"、"北葡"战略布局全面形成,南部乡镇核桃种植面积占72%,北部乡镇红枣和葡萄种植面积分别占89%和82%;畜牧业牲畜存栏头数达到77.31×104头(只),保持平稳增长,养禽出栏规模为103.8×104只,呈快速增长态势;农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加,农业净产值达到11.55亿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达到5200元。表明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优化方案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新疆南部地区复播水稻田杂草的防除
《杂草科学 》 2012
摘要:25 g/L五氟磺草胺油悬浮剂30~37.5 g a.i./hm2和90.9%禾草敌乳油2454.3 g a.i./hm2拌细沙土撒施,对新疆南疆地区复播水稻生长安全,可有效防除稗草。


稳定型双组份SO2-ClO2保鲜剂能研究及应用
《食品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亚硫酸盐释放出SO2气体还原氯酸盐产生ClO2气体的发生方法,研制出稳定型双组份SO2-ClO2保鲜剂.研究了不同比例的SO2发生剂与ClO2发生剂,并添加和丰膨润土制成片剂,对甜瓜、葡萄、杏子常见致病菌(青霉、黑曲霉)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双组份SO2-ClO2最优配方SO2发生剂与ClO2发生剂质量比为1:0-3时,其保鲜效果优于单一使用SO2和ClO2.
关键词: 双组份 保鲜剂 抑菌测试 bi-component preservative antibacterial test


甜瓜新品种DUS测试在两种栽培方式下性状表达差异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露地栽培与温室栽培方式下甜瓜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简称DUS测试)性状差异,以提高甜瓜新品种DUS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授予甜瓜新品种权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设置露地栽培和温室栽培对比试验,按照甜瓜新品种DUS测试指南性状及观测方法,分析两种栽培方式下性状表达的差异。【结果】甜瓜新品种DUS测试目测性状中,子叶绿色程度、叶片泡状、叶片波状程度、果皮复色、果皮复色分布和果皮木栓组织密度等6个性状在两种栽培方式下存在差异;在甜瓜新品种DUS测试测量性状中,叶片宽度、下胚轴长度、果实横切面果肉厚度和叶柄长度等4个性状在两种栽培方式下测量数值存在差异。【结论】在筛选近似品种时,需要了解申请品种描述信息来自于露地栽培还是温室栽培,对于目测性状,谨慎使用上述6个性状从品种库中排除那些不能作为近似品种的品种,而测量性状可分别设置露地和温室栽培数值范围与表达状态代码对应,使品种在性状描述上保持一致。


不同纬度生态环境对新疆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纬度及气象因子变化对新疆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个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品种,种植在新疆7个不同纬度(N 36~46°)的试验点,待成熟收获后,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进行淀粉糊化特性指标测定。【结果】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在年份间、地点间、品种间以及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各品质指标平均值都以塔城点最高,于田点最低;且各淀粉糊化特性指标随着纬度升高出现递增的趋势(除峰值时间外)。对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品种糊化特性表现分析表明,中强筋类糊化特性指标平均值最大,其次是中弱筋类、强筋类。生态因子与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纬度、平均温度与6个粘度参数指标的相关性都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光照与稀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对所有品质参数(除稀懈值外)都呈负效应。【结论】新疆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差异显著,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下淀粉糊化特性差异也显著;且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值有随着纬度升高而递增的趋势,过多降水对提高糊化特性不利,较高平均温度则有利。


施肥方式对甜高梁秸秆产量和糖分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施肥方式(CK、A1、A2、A3)对2个甜高粱品种‘新高梁3号’(XT-2)和‘新高粱9号’(T601)秸秆生物产量、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方式对2个品种的生育天数没有影响;品种XT-2以氮、磷、钾后移改进作追肥施入处理(A3)的生物产量最高(54916.96kg/hm2),而T601以生育前期施入磷、钾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施入处理(A1)的生物产量最高(64136.60kg/hm2),两者分别比CK(不施肥)增产14.96%和10.48%。(2)甜高粱秸秆总糖含量与蔗糖含量随生育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秸秆总糖含量在拔节期很低,其基本从挑旗期开始积累,并于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且以XT-2品种在A3处理下的总糖含量最高(达到鲜基重12.7%)。(3)施肥方式对甜高梁秸秆蔗糖磷酸合成酶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影响很明显,并以品种T601在A3处理下的SS活性最高(266.74mg·g-1·h-1)、品种XT-2在A1处理下的SPS活性最高(431.21mg·g-1·h-1),且二者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研究发现,适宜施肥方式能显著提高甜高梁秸秆的生物产量、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SS、SPS)活性,从而有效改善甜高粱品质,增加其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