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拮抗菌P-13产抑菌物质培养条件的优化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新疆甜瓜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拮抗菌P-13,对其培养基组成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最陡爬坡试验设计筛选培养基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最佳区域,然后利用旋转中心组合和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优培养基组成。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5g/L、可溶性淀粉5g/L、蛋白胨3g/L、(NH4)2SO43.206g/L、CaCO36g/L、K2HPO40.6g/L、MgSO40.6g/L、NaCl 0.158g/L、FeSO40.006g/L和ZnSO40.002g/L。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0、发酵温度28℃、摇瓶装液量为每500mL摇瓶装液60mL、发酵时间5.0d和接种量为φ=4%。发酵上清液对细菌性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P4的抑菌圈直径为30.51mm。


伊犁新垦区冬小麦喷灌技术研究
《节水灌溉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伊犁河谷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针对伊犁新垦区面临砂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通过冬小麦生产喷灌试验,确定伊犁新垦区冬小麦生产喷灌最佳灌溉制度和喷灌水肥调控技术。设置4个不同的灌溉定额(4 200、4 800、5 400、6 000m3/hm2)处理,采取统一的灌溉周期:4d,并对土壤水分、冬小麦分蘖、冬小麦产量、水分生产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在应用小水量多灌次的喷灌技术,灌溉定额对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成正相关,当灌溉定额在5 700m3/hm2时,可获得最佳产量。在伊犁新垦区冬小麦喷灌生产,采用小水量多灌次和生育期内追肥的冬小麦喷灌水肥调控技术,可实现当地冬小麦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自动化控制在棉花膜下滴灌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和建议
《新疆农垦科技 》 2012
摘要:自动化控制在棉花膜下滴灌系统中使用,可达到增产、增效、降低劳动强度的目标。如何更好的推广使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将是使用者和推广者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就自动化控制在新疆棉花膜下滴灌系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探讨。


GAP认证对糯玉米种植基地的影响
《农村科技 》 2012
摘要:GAP即良好农业规范,是以危害预防(HACCP)、良好卫生规范、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持续改良农场体系为基础,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避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外来物质的严重污染和危害。推行良好农业规范是国际通行的,从生产源头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措施,GAP认证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更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对新疆农产品生产将起到促进作用。


昆虫抗冻蛋白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棉花T_1代的检测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转基因质粒的表达效果,基于pCAMBIA2300植物表达载体,改造并构建含有小胸鳖甲抗冻蛋白基因Mpafp149、双CaMV35S启动子、Ω增强子和NOS终止子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CN2300-Mpafp149。【方法】将抗冻蛋白基因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对新疆北疆棉区主栽棉花品种进行了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对获得的转基因棉花T_1代植株进行PCR及RT-PCR检测。【结果】对Mpafp149、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PTⅡ及CaMV35S进行PCR检测,3个结果的阳性一致率达到了80%。此外,通过磨短进样器针头的长度可大幅提高成铃率,直接注射新陆早42号的成铃率达到了37.59%。【结论】小胸鳖甲抗冻基因Mpafp149已转入T_1棉花。通过使用改造的进样器注射可大幅提高成铃率。


早熟玉米新品种引进与比较试验
《农村科技 》 2012
摘要:一、试验目的提高粮食产量是实现我区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墨玉县玉米生产能力和挖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品种以及丰富种植资源,引进优良早熟玉米新品种,在墨玉县自然条件下对其丰产性、早熟性、稳产性、抗病性、适应性及品质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为墨玉县优良早熟玉米新品种的合理引用提供科学依据。二、材料与方法1.参试品种参试品种6个:祥玉13号,祥玉22号(CK),祥玉24号,祥玉25号,新实86号,新玉4号。


塔克拉玛干沙尘暴源区空气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
《环境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BIOLOG生态微平板(BIOLOG EcoPlateTM)技术,对采集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缘5个地区的空气样品进行研究,目的是了解空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5个地区空气样品的平均吸光度(AWCD)在培养10 d没有达到饱和且差异显著,AWCD值最高的为莎车县,和田县最低,分别为0.24和0.1;碳源利用水平表明这5个地区空气微生物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最高,其次是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羧酸类碳源,而酚类和胺类最低;主成分分析(PCA)发现有20种碳源与PC1显著相关,12种与PC2显著相关,并且这5个地区也被分为两类,和田和皮山聚为一类,乌恰、莎车和轮台聚为一类;典范对应分析(CCA)和相关分析表明一些非生物因素对空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强度和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风速、海拔、湿度等;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非生物因素对空气微生物群落利用的能力影响显著,其中β-甲基D-葡萄糖苷、D-半乳糖醛酸和腐胺的光密度值与纬度显著正相关(P<0.05),2-羟苯甲酸和α-D-乳糖与风速显著正相关(P<0.05),D-葡萄胺酸与气压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海拔为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可知,塔克拉玛干沙尘暴源区周边地区空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较低,呈现区域性特征,非生物因素显著影响空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强度及微生物群落对31种单一碳源的利用.
关键词: 群落代谢特征 沙尘暴 塔克拉玛干沙漠 空气微生物 BIO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