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珠三角河网初级生产力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珠三角河网初级生产力,于2015年3月、6月、9月、12月对其进行取样调查,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初级生产力时空差异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结果表明,珠三角河网初级生产力(碳,C)为98.81~927.21mg·(m~2·d)~(-1),均值为346.51 mg·(m~2·d)~(-1)。调查区域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明显,总体上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各站位初级生产力均值以珠江桥站位最高[600.61 mg·(m~2·d)~(-1)],市桥站位最低[232.60 mg·(m~2·d)~(-1)]。初级生产力与透明度、氮磷营养盐、叶绿素a呈正相关关系(P<0.01,n=52),与硅酸盐呈负相关关系(P<0.01,n=52),与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指数(EI)呈线性相关关系。珠三角河网以中营养、富营养为主体,与其他水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低,污染程度较严重,需防止其向富养化发展。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时空差异 相关分析 珠三角河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泥鳅源维氏气单胞菌Zy01株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患病台湾泥鳅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y01,通过鉴定并筛选敏感药物,为台湾泥鳅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台湾泥鳅肌肉溃烂处分离细菌,经理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菌株Zy01为2015年11月引发台湾泥鳅疾病的病原菌,其对台湾泥鳅的LC50为2.0×10~6 CFU/m L。菌株Zy01理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维氏气单胞菌相似性为99%,综合判断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菌株Zy01对环丙沙星、头孢拉定、诺氟沙星、阿奇霉素及庆大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等9种抗生素不敏感。【结论】分离菌株Zy01对台湾泥鳅有致病性,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新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台湾泥鳅 鉴定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分析3个耐寒鲤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生物学杂志 2017 CSCD

摘要:耐寒品种的培育与养殖对于三北地区的鲤养殖业非常重要,对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3个遗传背景相近的耐寒鲤品种松荷鲤(GG,Cyprinuscarpio L.)、荷包红鲤抗寒品系(HH,Cyprinuscarpio var.wuyuanensis)与松浦鲤(SS,Cyprinuscarpio var.Songpu)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3个耐寒鲤品种GG、HH和SS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392、4.501和4.518,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01、0.815和0.80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20、0.717和0.720,GG、HH和SS均属高度多态水平(PIC>0.5),3个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较少,种群结构合理。2)计算3个耐寒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图,结果 GG和HH先聚为一个分支,再与SS聚在一起。基于Structure亚种群数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当K=2时,HH群体从3个群体中分离出来,GG和SS群体主要遗传组分相同;当K=3时,GG、HH和SS群体相互分离开,并且各自形成自己的遗传组分。3)在26个标记中检测出品种特异等位基因73个,其中41个品种特异等位基因的频率超过10%,进而获得基因型频率大于10%的品种特异基因型161个,可用于3个耐寒鲤品种的种质鉴定。

关键词: 微卫星 种质鉴定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鲇与鲇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比较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以鲇(Silurus asotus)为对照,对兰州鲇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鲇与鲇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形态相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兰州鲇消化道较短,有发达的"U"型胃,胃内皱褶明显,无幽门盲囊,肠道短且粗,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粗大,后肠较细。两种鲇属鱼类都有独立致密的肝脏和胰脏。(2)兰州鲇的比肠长显著大于鲇(P<0.05),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显著低于鲇(P<0.05),但二者的比肠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兰州鲇胃的皱襞幅度小于鲇,且环肌层比兰州鲇薄。兰州鲇与鲇前肠的肠黏膜均形成了大量皱襞,肠黏膜、褶皱粗大,但鲇的褶皱分支较细密。兰州鲇与鲇的后肠与前肠相比,肠腔变小,褶皱数量明显减少,高度降低。黏膜层分布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兰州鲇与鲇的肝脏肝小叶间缺少结缔组织,分界不明显,而兰州鲇肝细胞的密度大于鲇。综上所述,兰州鲇与鲇的消化系统相似,均符合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结合消化生理等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消化能力弱于鲇,这可能是在自然情况下兰州鲇的分布区域及适应性不及鲇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兰州鲇 消化系统 组织学 形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GAPDH基因的克隆及其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18S rRNA和β-actin基因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作内参基因的优劣,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GAPDH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X89351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ative real-time PCR,qPT-PCR)技术,检测3种基因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及不同蜕壳后时间点的表达量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参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GAPDH基因全长1514 bp,开放读码框1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GAPDH蛋白具有一个高度保守的NAD~+结合功能域(NAD binding domain)和行使糖运输和代谢的催化功能域。分析qRT-PCR结果并结合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 3种软件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蜕壳后时间点,3种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由高到低依次为18S r RNA、GAPDH、β-actin。因此,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和不同蜕壳后时间点的定量分析中,选取单内参基因时,推荐使用18S rRNA为内参基因,双内参时推荐18S rRNA和GAPDH,而18S rRNA、β-actin和GAPDH在其他生理条件下作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脊尾白虾 GAPDH 内参基因 组织 蜕壳后时间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青蟹组织中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残留

分析科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在比较检测波长以及不同提取方法的基础上,优化了测定拟穴青蟹血淋巴、肌肉、鳃和肝胰腺等组织中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采用Aglient Zorbax SB-C18柱(150×4.6mm,5μm),以乙腈和0.01mol·L~(-1)乙酸铵(乙酸调节pH为3.80)为流动相,柱温35℃;紫外检测波长245nm;进样量10μL,流速1.0mL·min-1。磺胺嘧啶在0.05~1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9。甲氧苄啶在0.05~1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9。采用乙腈提取青蟹血淋巴、肌肉、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2.26%~95.23%、81.52%~98.59%,日内精密度分别为1.77%~2.53%、1.75%~4.09%,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27%~3.30%、1.95%~4.82%;定量限分别为0.05μg·mL~(-1)、0.05μg·g-1。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药峰无干扰,适用于青蟹样品中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含量的同时分析测定。

关键词: 磺胺嘧啶 甲氧苄啶 残留 检测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源海豚链球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福建漳州某养殖场暴发黄颡鱼大量死亡的病因,为该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黄颡鱼肝、肾及脾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si222对黄颡鱼的LD50为2.63×10~4cfu·g~(-1),其理化特性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基本一致,16S rRNA序列与海豚链球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菌株si222对苯唑西林、头孢拉定、克林霉素及氯霉素利福平等11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磺胺异噁唑及氟苯尼考等6种抗生素耐药。分离菌株si222是黄颡鱼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关键词: 海豚链球菌 黄颡鱼 人工感染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牡蛎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和初步应用

海洋湖沼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牡蛎是其主要携带者之一。为了量化评估牡蛎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感染的风险,采用德菲尔法、层次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体系评价法,将专家经验知识和现代数学方法结合,构建了由评估指标体系、风险因素权重、评分标准、综合评价函数等组成的牡蛎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风险评估模型。其中,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水质、养殖管理、健康状况等3个准则层和水温、盐度、pH、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养殖模式、养殖密度、场址选择、日常管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13个指标层风险因素;3个准则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5278,0.3325,0.1396},指标层风险因素中水温(0.2270)、盐度(0.1368)和养殖密度(0.1409)等权重值较高,为影响副溶血弧菌感染的主要风险因子;分别建立了定性和定量评估指标的评分标准。以广东阳江某牡蛎养殖场为例,运用多指标综合体系评价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牡蛎养殖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副溶血弧菌感染发生风险概率为分别0.2281、0.5833、0.2723和0.1347,评估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说明该模型可用于牡蛎养殖中副溶血弧菌感染风险估算。

关键词: 牡蛎 副溶血弧菌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桡足类胸刺水蚤(Centropages)的种类季节更替和生态分布

海洋与湖沼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12月和翌年1—2月冰期除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网采的数据资料,进行了莱州湾浮游桡足类胸刺水蚤(Centropages)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和生产力估算的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最为常见的胸刺水蚤是腹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和背针胸刺水蚤(C.dorsispinatus)。腹胸刺水蚤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该种5月丰度最高,月均丰度为435ind./m~3;背针胸刺水蚤主要出现夏、秋季(7—11月),该种9月丰度最高,月均丰度(76ind./m~3)明显低于腹胸刺水蚤相应值。成体中,两种胸刺水蚤的雌/雄比介于1—2。水温较高时,两种胸刺水蚤的桡足幼体和成体的前体长较小。腹胸刺水蚤密集区(>100ind./m~3)主要分布于莱州湾湾口外东北侧,该水域水温多低于20°C;而背针胸刺水蚤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水温介于21—25°C的湾内西侧近岸水域。粗略估算得到腹胸刺水蚤和背针胸刺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月均生物量值分别为471μg C/m~3和50μg C/m~3,日生产力分别为89μg C/(m~3·d)和15μg C/(m~3·d)。两种胸刺水蚤具有明显季节更替和丰度空间分布互补性。背针胸刺水蚤已取代了2000年以前的优势种瘦尾胸刺水蚤(C.tenuiremis),成为莱州湾夏、秋季主要的胸刺水蚤。

关键词: 腹胸刺水蚤 背针胸刺水蚤 种群结构 种类更替 空间分布 莱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江段刀鲚耳石微化学及洄游生态学意义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刀鲚(Coilia nasus)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是我国长江下游一种传统的名贵经济鱼类。长江安徽江段为刀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衰退及过捕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期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已拟将刀鲚列入国家二级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为客观了解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及探讨其洄游史,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08年7月捕获于长江安庆江段的10尾刀鲚(均为传统意义上的长颌鲚)进行了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个体均具典型的溯河洄游习性。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耳石的沉积过程中元素Sr/Ca比值波动显著,不仅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3)阶段,还具有对应河口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阶段。这种现象亦得到了16色Sr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印证。根据耳石淡水系数、Sr/Ca比值高低波动特征及Sr元素面分布图谱的差异性可以将这些刀鲚分为3种淡-海水生境转换生活史类型。这种现象明显地反映出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群体具有个体组成和洄游模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长江安庆江段 微化学 洄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