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翘嘴鳜microRNA转录组分析及生长相关miRNA鉴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s(mi RNAs)是一类内源性、长度约22 nt的非编码小RNA,通过转录后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参与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翘嘴鳜是我国淡水经济鱼类,由于长期人工繁殖忽视亲本选育,导致鳜种质退化,出现生长速度及抗病力下降等问题。本研究中,我们以生长存在显著差异的慢长组和快长组翘嘴鳜肌肉为材料,通过HiSeq 2000深度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miRNA转录组,鉴定出433个已知miRNAs并分析miRNAs种子编辑情况。Expdiff方法结合qPCR验证试验,证实了4个表达显著差异的mi RNAs:miR-122、miR-192、miR-451、let-7j-5p。对差异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并通过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miRNA参与生长、发育、代谢、信号转导等途径,其中Wnt信号通路等在肌肉的生长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miRNA-靶基因的交互作用、了解其对鳜鱼生长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可为鳜鱼分子选育种提供候选基因。

关键词: 翘嘴鳜 生长 差异microRNA 肌肉 深度测序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拟威尔嗜杀酵母Cyberlindnera mrakii WM1代谢产嗜杀因子的发酵条件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保藏于本实验室的海洋酵母菌种资源库的酵母菌株Cyberlindnera mrakii WM1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条件致病菌白色假丝酵母Canidia albicans YTS-03为嗜杀毒素抑菌活性测试指示菌,以抑菌圈直径为考察指标,对拟威尔嗜杀酵母WM1代谢产嗜杀因子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以接种量、发酵液p H、发酵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确定其四个因素对嗜杀活性的抑菌效果影响显著,再对这四个因素进行响应面实验优化。获得WM1生长代谢产嗜杀因子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8%,发酵液p H4.0,发酵温度21℃,发酵时间2.5 d。优化后的WM1酵母发酵液的抑菌圈的直径达到21.00 mm,比优化前(16.5 mm)提高27.3%;菌液浓度也达2.58×10~8CFU/m L,比优化前(1.9×10~8CFU/m L)提高了35.8%。同时,最优发酵条件下获得的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说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响应面 嗜杀酵母 嗜杀因子 发酵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顶珠蚌肌肉组织内金属元素分析与比较

分析试验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ICP-MS对乌苏里江、松花江的圆顶珠蚌肌肉中的Cu,Pb,Zn,Cd,Cr,Fe,Mn,Ca,Na等9种金属元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水环境中生活的圆顶珠蚌对金属元素的富集情况差异。用微波消解法预处理,用硝酸作为消化液对样本进行消解,利用碰撞池的技术消除分子干扰,检测标准物质系列,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在0.9991~0.9998之间。利用加标回收的方法评价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海带标准物质各元素回收率在82.3%~101.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8%~9.2%之间(n=7)。乌苏里江圆顶珠蚌肌肉中的Cu,Pb,Zn,Cr,Cd含量小于产自松花江的圆顶珠蚌,Ca,Na,Fe,Mn元素在两条河流中分布差异不大。

关键词: ICP-MS 圆顶珠蚌 金属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生石灰对精养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施用生石灰对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基于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施用生石灰前后精养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生石灰进行处理1d后,池塘优势浮游细菌在门和属水平上均与施用前相同,但相对丰度产生变化。在门水平上,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由53.80%显著降低至47.5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由7.00%显著降低至5.2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由19.72%显著降低至17.60%,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由6.76%显著上升至13.47%,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由8.24%显著上升至11.10%。另外,在属水平上,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由0.73%显著降低至0.49%,浮丝藻属(Planktothrix)的相对丰度由0.041%显著降低至0.0074%。施用生石灰后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提高,且Simpon指数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可为施用生石灰管理池塘水质和进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解释,并可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生石灰管理池塘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池塘养殖 生石灰 高通量测序 浮游细菌 水质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β-羟基丁酸酯及在水产动物中应用研究进展

海洋湖沼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害问题是阻碍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抗生素等药物的大量使用,易造成致病菌抗药性,危害环境和食品安全。聚β-羟基丁酸酯(PHB)是短链脂肪酸β-羟基丁酸的聚合体,为热塑性聚酯,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特点。研究表明,在碳、氮营养失衡的情况下,细菌胞内可以积累PHB作为碳源和能量储备;此外,PHB能够抑制致病菌,且不产生抗药性。本文综述了PHB的结构特性、合成和检测方法,介绍了其在水产动物中的作用,并展望了PHB在水产动物肠道免疫中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聚β-羟基丁酸酯(PHB) 水产动物 水产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耐高温特性与高温期生理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2015年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进行水质监测,结合生态学、组织学观察和消化酶测定,研究了高温期"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的抗逆特性与生理变化。结果显示,"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进入夏眠的温度分别为29.13℃、30.47℃、29.68℃,结束夏眠温度分别为24.55℃、24.94℃、24.16℃。非选育刺参进入夏眠的温度分别为27.08℃、28.61℃、27.93℃,结束夏眠温度分别为21.33℃、21.83℃、22.06℃。"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比非选育刺参的进入夏眠临界温度平均提高了1.89℃,结束夏眠的临界温度提高了2.81℃,每年夏眠期平均缩短了26.7 d。夏眠期间,刺参的消化道萎缩、变短、变细,颜色变深,肠道内无食物,其肠长、肠重和肠壁比均变小,肠道绒毛膜丰度降低,肠脊高度减小至140μm左右;呼吸树萎缩、体积变小。夏眠过后,刺参消化道恢复正常,肠长、肠重和肠壁比变大,肠道绒毛膜丰度升高,肠脊高度增至640–660μm。另外,随着水温升高,"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和非选育刺参的淀粉酶活力、胰蛋白酶活力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而夏眠过后,2种酶活力又显著上升。在同等温度条件下,新品系刺参的淀粉酶活力和胰蛋白酶活力均高于非选育刺参。研究表明,"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与非选育刺参相比,对高温的耐受力表现出较大的提升,每年刺参生长期增加近30 d。这种优良性状为刺参抵御高温、提高养殖成活率、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亦对开展刺参健康养殖、良种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 刺参 夏眠 临界温度 结束夏眠 耐高温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磁通量压缩发生器电枢的动力学特性仿真计算研究

兵工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地提高磁通量压缩发生器的输出性能,设计了一种柱锥形结构的磁通量压缩发生器,研究了发生器结构的动力学响应特性。采用聚类算法和文本挖掘技术对非线性动力学仿真软件LS-DYNA进行了二次开发,编制了节点随机失效和有限元网格自动分离程序,建立了一个仿真模型,实现了对发生器的动态膨胀和断裂过程的数值仿真计算。给出了发生器电枢的膨胀角、径向膨胀速度及断裂半径等重要参数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电枢发生断裂的时间和位置,且计算得到的电枢膨胀角、径向膨胀速度和断裂半径与理论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磁通量压缩发生器 电枢 断裂半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中下游表层水体COD_(Mn)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珠江中下游表层水体中COD_(Mn)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2015年对该水域进行了季节调查,并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调查期间,COD_(Mn)质量浓度范围为1.14~15.8 mg·L~(-1),平均值为3.93 mg·L~(-1)。从季节变化角度看,枯水期(3月和12月)的COD_(Mn)质量浓度明显高于丰水期(6月和9月)。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调查区域的COD_(Mn)质量浓度分为3个层次,对应着3个聚群。其中,聚群1代表了西江干流沿线站位,聚群2代表了邻近广州市区的站位,聚群3代表了珠江珠三角河网中部站位。聚群2的COD_(Mn)质量浓度最高,聚群1的质量浓度最低,聚群3介于聚群1和聚群2之间。与其他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COD_(Mn)与盐度、电导率及DO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总磷、硅酸盐及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COD_(Mn)质量浓度的水环境评价的季节特征显示,丰水期综合水质评价为I类到Ⅱ类水质,而枯水期37.6%的站位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体上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空间特征显示,不同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西江干流沿线的P_i均值为0.47,水体受污染少,全年水质保持在I类到Ⅲ类;广州市区附近的Pi均值为1.21,受污染较重,不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站位占42.7%;河网中部水域的Pi均值为0.60,仅12.5%调查站位为Ⅳ类水质,其余站位均达到Ⅲ类水质以上。分析认为,径流是影响珠江中下游表层水体COD_(Mn)季节变动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排污是影响该水域COD_(Mn)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珠江 表层水体 COD_(Mn)质量浓度 时空特征 水环境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胁迫对大菱鲆C-型凝集素功能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C-型凝集素(SmLec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本实验通过分析其活性特点以及环境胁迫对其表达调控的影响,探讨其在大菱鲆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潜在功能以及养殖环境中的应用。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进行重组表达,并通过纯化获得19 ku重组目的蛋白;活性分析结果显示,SmLec1对所选6种细菌的凝集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对鳗弧菌和爱德华氏菌具有明显的凝集作用;在选取的8种糖类中,木糖、果糖、蔗糖、乳糖和甘露糖能够抑制SmLec1的凝集活性;在理化因子(pH、温度)中,pH<7和温度>37°C时对SmLec1的凝集活性产生抑制;鳗弧菌感染实验显示,感染6 h时肝组织的SmLec1表达量明显上升,在12 h时达到最高值,随后有所下降;温度胁迫时肝组织的SmLec1 m RNA表达量受到温度的影响显著,在19°C开始升高,22~27°C呈降低趋势,其他组织变化不显著。盐度胁迫对SmLec1在各盐度的表达量变化不显著。研究表明,SmLec1能够抑制鳗弧菌的感染,其表达受到温度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SmLec1蛋白的抗菌机理和探索对大菱鲆疾病的免疫学防治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菱鲆 C-型凝集素 鳗弧菌 蛋白重组 凝集活性 环境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功能益生菌的简易发酵及其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一株有脱氮作用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进行简易发酵,以对虾饲料及赤砂糖为培养基,通过正交实验及发酵条件优化,在对虾饲料3 g/L、赤砂糖6 g/L、接种量1×10~8 CFU/ml、发酵温度31℃、装液量40%条件下,发酵24 h可获得活菌数为1.16×10~(10) CFU/ml的发酵产物。使用发酵得到的巨大芽孢杆菌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添加芽孢杆菌和赤砂糖的增强絮团组的絮团形成速度较添加赤砂糖的絮团组及传统养殖的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整体上增强絮团组的亚硝酸氮水平与絮团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养殖结束时,添加巨大芽孢杆菌组的对虾体长、体重水平均显著高于另2组。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功能益生菌发酵方式,并验证添加功能益生菌可提高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效果。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功能益生菌 简易发酵 巨大芽孢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