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21C3CPH和Ug99SSR标记的筛选

菌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秆锈病是一种专化性很强的大区远距气传病害,曾造成多个小麦种植国家和地区的毁灭性损失,新的强毒力小种Ug99含有对Sr31等多个重要抗秆锈基因的联合毒性,对我国的小麦生产有巨大潜在威胁,因此,加强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监测和鉴定是有效防治该病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关键环节。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为许多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分子标记技术在区分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方面显示了充分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25对SSR引物对7个小麦秆锈菌主要生理小种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特异引物对秆锈菌的扩增结果均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秆锈菌的不同生理小种之间存在遗传差异。其中引物SSR180在21C3CPH中扩增出205bp的特异性条带;引物SSR6在Ug99中扩增出170bp的特异性条带,经过多次的重复试验,这些特异性条带均能够比较稳定地重复出现,说明引物SSR180和SSR6可用于小种21C3CPH和Ug99的特异性检测。

关键词: 小麦秆锈病菌 生理小种 分子标记 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突变体库构建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突变体库是大豆农艺性状变异的重要来源,可以作为选育新品种资源和大豆基因功能研究的基础。综述了几种常用大豆突变体库的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特点和应用范围,介绍了一些突变体库构建的新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这些新方法在大豆突变体库构建应用中进行了展望,为大豆育种实践和基因功能研究拓宽思路和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诱变 突变体库 体细胞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深追可提高玉米对~(15)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探索不同追氮方式下玉米植株各组织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情况,为指导寒地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浅追施一次(S1)、深追施一次(D1)和深追施二次(D2)4个处理。分析了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以及肥料贡献和残留。【结果】氮肥深追施处理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浅追,深追二次又显著高于一次(P<0.05);除茎外,深追二次玉米各器官氮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氮肥深追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高于浅追,除茎和轴差异不显著外,根、叶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P<0.05);深追处理15N标记氮素含量显著高于浅追(P<0.05),除穗轴外,其它器官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深追15N在玉米根和籽粒分配率高于浅追,在叶和轴内的分配率相反;深追一次15N在茎中的分配率高于浅追,深追二次则低于浅追。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氮素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6.0%和14.1%(P<0.05);氮肥深追二次与一次相比差异也显著(P<0.05);土壤15N残留率深追二次和一次处理分别比浅追一次降低2.1%(P<0.05)和1.2%,氮素损失率分别减少了23.9%和12.9%(P<0.05),肥料氮素贡献率深追二次和一次分别提高了3.6%(P<0.05)和0.6%。【结论】氮肥深追可有效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残留率,提高氮肥的贡献率,且氮肥深追二次好于一次深追。

关键词: 追氮方式 玉米 氮素吸收与分配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长效缓释尿素对大豆根腐病及产量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16

摘要:为了探明长效缓释尿素是否对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有影响,其影响是否是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试验于2014年在大豆鼓粒期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根部主要生理指标、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施用长效缓释尿素的处理病情指数最低,达到33.96%,其产量最高为2998.65 kg/hm2。在对影响大豆产量的根部参数的通径分析中可以看出,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为地下鲜重的0.4649,说明其为最关键因子。根腐病病情指数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之一,但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长效缓释尿素主要是通过增加地下鲜重从而影响产量。

关键词: 长效缓释尿素 大豆根腐病 大豆疫霉菌 大豆镰孢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MP信号通路抑制剂影响猪胚胎细胞分化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抑制剂影响猪胚胎细胞分化,了解BMP信号通路是以BMP蛋白作为配体释放蛋白激酶调解钙离子的浓度,并在其他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下,最终形成转录复合物结合至靶基因的调控区域,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以发挥生物学效应。卵泡抑素在细胞外颉颃BMP信号通路,试验采用卵泡抑素作为BMP信号通路抑制剂研究胚胎细胞分化与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10 ng/mL、100 ng/mL卵泡抑素组的滋养层细胞(TE细胞)数和总细胞数显著高于未添加组、1 ng/mL组(P<0.05)。内细胞团(ICM)细胞以及TE细胞对于未来胚胎的发育至关重要,因为添加卵泡抑素并不会影响ICM细胞的发育,因此不会对此有太大影响,然而TE细胞却与胚胎着床有密切关系,增加TE细胞数意味着会加快胚胎的发育速度,也会增加着床的概率。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 胚胎 内细胞团(ICM)细胞 滋养层细胞(TE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仙客来在哈尔滨地区的引种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仙客来(Cyclamen persicum)为报春花科仙客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兔耳花、萝卜海棠等,属球茎类花卉,因其花色丰富,花期长,寓意丰富,易于管理,深受人们的喜爱;仙客来性喜冷凉,不耐高温,在我国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广泛栽培及推广,近年来由于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延伸,哈尔滨地区也开始大量引进及栽培,从2005年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稻壮秧剂在苗床上的应用效果

现代化农业 2016

摘要:通过8种常见壮秧剂在龙粳31号进行应用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壮秧剂在苗床上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壮秧剂可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增加干物质积累,促进秧苗生长发育,综合表现较好的壮秧剂是苗必壮、千穗和护苗。

关键词: 壮秧剂 水稻 秧苗素质 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苜蓿影响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苜蓿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在我国的农业、畜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苜蓿属于中等耐盐作物,但在盐胁迫下仍会对苜蓿的生长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从盐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盐胁迫对苜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膜透性、离子水平的影响等几方面入手,对苜蓿盐胁迫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苜蓿 盐胁迫 耐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减少农药的残留和污染,采用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田间释放赤眼蜂和喷施Bt可湿性粉剂4项技术,分别在亚洲玉米螟一代区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设置三道防线,全程绿色防控亚洲玉米螟。结果表明:全程防控技术平均防效达91%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20%以上,玉米增产达17%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20,应用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能高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满足玉米生产的高标准需求。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全程 绿色防控 投射式杀虫灯 赤眼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人工免疫的抗病性可以遗传Ι.给大白菜免疫TyMV病毒病

黑龙江科学 2016

摘要:人工免疫的抗病性能够遗传,一直是农医科学工作者的一个梦!作者经过32年研究,发现了生物突变和进化的机制,是生物体受不利于生存因素刺激产生的应对信息,恰遇其精卵两性细胞融合时,便进入其中,作为下代抵抗同样因素的"记忆",从而建立了圆梦的理论根据。在实验中,第一次在大白菜的二牛心品种上,用TyMV病毒免疫病毒病,使一个常遭毁灭性危害的品种,在病毒病大流行年也不发病,并稳定遗传,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次实验在大白菜724品系上做TuMV免疫处理后,连续鉴定5代病情指数都不超过10.49,把一个原来近于高感的品系免疫到了高抗标准,就认证了人工免疫的抗病性可以稳定遗传。同时发现了两次免疫效果差异的原因,十分珍贵。联系在西瓜上免疫枯萎病的病情指数由30.17降低到稳定的1.2的例子,就自然认证了人工免疫的抗病性是可以遗传的,对生物突变与进化的机制的论证是正确的,可借鉴面广,意义重大。

关键词: 大白菜 病毒病 植物人工免疫 抗病性遗传 TyMV病毒 两性细胞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