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冷藏与家庭处理对黄瓜中7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黄瓜中7种农药及2种代谢物的残留量来评价冷藏与清洗、烹饪处理对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贮藏条件下,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量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越来越低,10 d后黄瓜中的7种农药降解率达38.9%~58.3%;清水清洗后7种农药降解率在27.17%~80.00%之间,而清洁剂清洗的降解率可达33.33%~90.00%,2种清洗方式所产生的农药降解率的差异与农药的水中溶解度相关;蒸、煮、炒3种处理均能有效降低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量,煮处理对黄瓜中的农药消除效果最好,降解率在22.76%~85.00%之间,炒处理次之,降解率在21.52%~75.00%之间,蒸处理最差,在10.13%~53.25%之间。在烹饪处理过程中,烹饪所产生的温度为农药降解的关键因素。


大豆新品种牡豆10号的选育
《大豆科技 》 2016
摘要:牡豆10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以黑农48为母本,黑河4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好,抗倒性好,籽粒较大,有光泽,商品性好,田间表现中抗灰斑病。2012-2013年全省10点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3125.0公斤/公顷,2014年黑龙江省5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918.1公斤/公顷,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高油品种是发展油用大豆生产的关键,为选育高油、高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在多年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亲本与改进育种方法及南繁北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以垦农18为母本,合丰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大豆新品种合农63,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2012011),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生育日数115~120d,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8.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81.3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5.5%;油分含量23.27%,蛋白质含量39.25%;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2012-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9.49万hm~2。


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Glu-A3d和Glu-B3g的分子检测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Glu-A3位点的Glu-A3d基因和Glu-B3位点的Glu-B3g基因是优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为明确2个优质基因在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强筋小麦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有用信息,利用Glu-A3d和Glu-B3g基因特异性STS标记检测了127份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2个品种携带Glu-A3d基因,62个品种(系)携带优质基因Glu-B3g基因,占48.8%。
关键词: 小麦 Glu-A3d基因 Glu-B3g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玉米象成虫在5种储粮中的产卵节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为明确玉米象成虫的产卵节律,给综合治理玉米象提供理论支撑,采用传统的生物学测定方法,测定了玉米象成虫在5种储粮中的产卵节律。结果表明:在(27±1)℃条件下,玉米象雌成虫在糯玉米、薏米、普通玉米、高粱和小麦中的产卵历期分别为137.14、122.86、85.71、80.00、51.43天。玉米象单头雌成虫在糯玉米、薏米、普通玉米、高粱和小麦中的产卵量分别为45.65、45.34、21.34、49.20、33.97粒。玉米象雌虫无明显的产卵前期,羽化后当天即可产卵,但不同储粮中玉米象雌成虫的产卵节律不同。在高粱和小麦中,雌成虫的产卵高峰期出现在羽化后10~20天,在普通玉米中出现在羽化后的20~30天,而薏米组中的则出现在羽化后40~50天,糯玉米组为羽化后70~80天。综合试验结果认为:玉米象的繁殖力和产卵节律受储粮种类的影响。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及玉米产量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田间试验在黑龙江省海林农场玉米种植区完成,探讨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对玉米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100%有机肥N+PK肥(T1)、20%有机肥N-80%无机肥N+PK肥(T2)、30%有机肥N-70%无机肥N+PK肥(T3)、100%无机肥N+PK肥(T4)和不施肥(T5)。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玉米增产,T2产量为11 206.33 kg·hm-2,T3为10 862.25 kg·hm-2,分别较T1高62.1%和57.2%,较T4高10.5%和7.1%。T2和T3均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其中T2处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均最高。可知,20%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是适宜的施肥方式,可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作物产量。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普通翻耕的对照处理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心土还田和秸秆焚烧的3种还田方式。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耕层部分(0~20 cm),普通翻耕处理区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测定值最低,而土壤磷素和钾素含量最高;在白浆层(20~40 cm),秸秆心土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在淀积层(40~60 cm),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氮素、磷素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差异较小,钾素表现为土壤下层含量比表层高。两年的数据显示秸秆心土还田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说明秸秆心土还田对土壤地力提升效果明显,利于大豆增产。


中文文献刊载甜菜论文情况统计分析
《中国糖料 》 2016
摘要:对百度学术http://xueshu.baidu.com/搜索到2013—2015年关键词"甜菜"的中文文献论文(期刊和学位论文)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搜索到2013—2015年关键词为甜菜的文题610篇(期刊刊载552篇、学位论文58篇),一级分类共745项研究,排序为:栽培种植(187项)>生理生化(91项)>遗传育种(77项)>生物学特性(75项)>副产品(67项)>病虫草害(66项)>分子生物学(58项)>机械化(56项)>生产发展问题(27项)>保健(13项)>其它(9项)>分析评价(8项)=生态环境(8项)>国外考察(3项),分别占25.1%、12.2%、10.3%、10.1%、9.0%、8.9%、7.8%、7.5%、3.6%、1.7%、1.2%、1.1%、1.1%、0.4%。552篇论文共有150个期刊刊载,前3位的是:《中国糖料》109篇,占刊载量的19.7%,《中国甜菜糖业》66篇,占12.0%,《中国农学通报》28篇,占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