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陆地棉原生质体高频率分裂及植株再生
《遗传学报 》 199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陆地棉品种(系)3118、9554和晋棉4号种子无菌苗的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从中挑选具有分化能力的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建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以纤维素酶和离析软化酶组成的混合酶液,由细胞悬浮培养物游离原生质体。采用含低融点琼脂糖的K_3基本培养基包埋原生质体的培养方式,获得愈伤组织。以液体—固体—液体轮回培养法改良晋棉4号的细胞悬浮系,原生质体的植板率从2%左右提高到9%以上。在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调整培养基中的氮源和激素既有利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生长,又能保持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供试3个品种(系)均获得了再生植株。


番茄属种间杂种离体培养F_1植株的细胞学分析
《遗传学报 》 199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报道了栽培番茄(Lycopcrsico esculentum)“北京早红”等5个品种分别与野生型秘鲁番茄(L.peruvianum) PI128657中8号株系杂交,离体胚培养,得F_1杂种植株。对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终变期二价体交叉点的频率,以及亲和性程度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6个亲本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是正常的,中期Ⅰ为12个二价体。其中环状二价体占多数,棒状二价体敦较少。中期Ⅰ没有单价体。后期Ⅰ和Ⅱ均正常。四分体阶段无微核出现。但各亲本在终变期和中期Ⅰ的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数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亲本基因型的亲和性程度和在遗传学上的不协调有关。 5个组合的大多数F_1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基本正常。12个二价体占多数。但染色体配对不稳定,有较多的单价体,染色单体桥。四分体阶段有微核。此外,在5个组合的F_1杂种植株中,均出现双二倍体花粉母细胞。这些双二倍体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均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桥,以及较多的多价体。四分体阶段有微核和不同类型的四分孢子群。


一个小麦-黑麦染色体代换的细胞学鉴定
《遗传学报 》 199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中获得的矮秆抗病选系84056-1-36-1进行体细胞C-分带鉴定,结果表明,它的21对染色体中,有1对短臂带型与1R相似的黑麦染色体代换了小麦的1D。观察“中国春”双端二体1A、1B与该选系杂种F_1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发现分别有82.56%和65.71%的细胞出现异型三价体,所有细胞至少有两个形态不同的单价体;而在“中国春”端二体IDL与84056-1-36-1的杂种中,端体不配对的花粉母细胞占100%,经C-分带后,另外1条单价体显示明显的端带。从上述这些结果推断84056-1-36-1为1R(1D)代换系。


C_4,C_3,CAM植物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分子聚体的比较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199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广泛存在于所有植物不同部位(或器官)中,在C_4和CAM植物的CO_2固定上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在C_3植物中也加强了有关PEPC的研究。本文用SDS和原性凝胶电泳的方法,比较不同光合型植物和不同环境条件下PEPC分子亚基和聚体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代谢功能的调节和分子聚体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分子聚体 C_4植物 C_3植物 CAM植物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其保持系蛋白质多肽的比较研究
《遗传学报 》 199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单向SDS—PAGE结合蛋白质铬银染色技术对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和其保持系的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的蛋白质多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生殖器官(穗子)上的差异比营养器官(叶片)上的差异更为显著。在成熟穗上,叶绿体可溶性蛋白不育系有25条带,保持系仅16条带,两者间有19个多肽不同;线粒体可溶性蛋白不育系有28条带,保持系比不育系少30.1和21.8KD两个多肽;细胞质可溶性蛋白丙酮沉淀物的水溶性蛋白组分不育系有24条带,保持系为29条带,两系间却有7条多肽存在差别;细胞质可溶性蛋白丙酮沉淀物的SDS-增溶性蛋白组分不育系有18条带,保持系只有11条带,两者间亦有7条多肽出现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水稻野败型CMS表型的表达可能需要较多个基因的启动和关闭,既与叶绿体和线粒体有关,还涉及到核基因组的作用。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蛋白质多肽 单向SDS-PAGE


小伞山羊草(Aegilops umbellata)恢复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遗传学报 》 1991 SCI CSCD
摘要:鉴定了小伞山羊草(Ae.umbellulata)6条染色体的中国春添加系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影响,发现UAD能较好地恢复T型不育系的育性,表明染色体A上携带有育性恢复基因。添加染色体A在提莫菲维细胞质背景中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5.6%。同时进一步证明中国春不含有恢复基因。 在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的331个不育系与UAD的杂种衍生后代中选到18个可育株,并对部分植株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其中040-5、061-1和061-4与中国春的杂种F_1的育性分离和染色体配对情况表明它们是含有来自小伞山羊草染色体A上的恢复基因的杂合易位系。
关键词: 小伞山羊草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基因转移


关于棉属四倍体种起源问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遗传学报 》 1990 SCI CSCD
摘要: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和等电聚焦技术,对棉属(Gossypium)A基因组2个二倍体种、D基因组10个二倍体野生种和四倍体2(AD)基因组的3个种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种间酶谱关系符合形态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研究结果,但G.gossypioides,G.thurberi和G.trilobum的酶谱与D基因组其他种有较大差异却与A基因组相似。由二倍体种酶液组成的体外人工混合体与自然四倍体的比较分析表明,四倍体棉种G.darwinii,G.barbadense和G.hirsutum是A基因组和D基因组的异质组合,G.raimondii而不是G.thurberi或G.trilobum为四倍体种祖先基因组的最可能的D亚基因组供体。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为棉属种间亲缘关系和四倍体起源的研究提供生化遗传依据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棉属 四倍体种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等电聚焦 酶谱 体外人工混合体


用C-带技术识别小麦21对染色体及染色体结构变异
《遗传学报 》 1989 SCI CSCD
摘要:用C-带技术分析了普通小麦中国春、84001-1-33和扬麦3号的根尖染色体,结果如下:(1)除1A外,普通小麦的所有染色体均可显示出稳定的区分性带型;(2)以中国春小麦为标准建立了C-带核型;(3)对照中国春的C-带核型,发现84001-1-33的5B,7B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形成了重组染色体——5BS/7BS和7BL/5BL;(4)扬麦3号的1B,4B染色体与中国春明显不同,从带型上看有可能扬麦3号的1B和4B的长臂之间发生了相互交换,交换的区段包括1B,4B长臂的大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