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 》 200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对稻瘟病菌表现抗谱广、抗性强的特点。利用黑壳子粳与感病的云南稻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获得的F1、F2 和RIL群体 ,在苗期喷雾接种研 5 4 0 4和北 1两个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 ,根据抗感反应分析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 ,黑壳子粳对菌系北 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对菌系研 5 4 0 4的抗性由两对互为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结果和重组自交系的抗感反应表明 :黑壳子粳对菌系北 1的抗病基因兼抗菌系研 5 4 0 4 ,该抗病基因与Pi k、Pi z、Pi ta、Pi b、Pi t等 5个已知抗病基因座呈非等位关系 ,也不是Pi i和Pi a基因 ,推断是一个未知的新基因 ;另一个抗病基因抗菌系研 5 4 0 4、感菌系北 1。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遗传学报 》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无芥酸品种HSTC14与高芥酸品种宁油7号杂交组合P1、F1、P2、B1:2、B2:2和F2:3 6个家系世代群体芥酸含量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 析,结果表明: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该杂交组合B1:2、B2:2和F2:3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为28.25~69.57%,多基因遗传率为29.81%~70.39%,表明该组合芥酸含量是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明显,第1对主基因显性效应绝对值较高;上位性效应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显性效应明显;多基因效应主要是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的2对主基因基因效应不等。第1对主基因da的基因效应为-12.1712,而第2对主基因db的基因效应只-6.5423,相当于第1对主基因效应的53.75%,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大小差异较大。讨论了形成控制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位点基因效应差异的原因。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英文)
《植物学报 》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转PEPC、PPDK、NADP_ME、PEPC +PPDK 双基因水稻 (OryzasativaL .)及原种为材料 ,以光合酶活性、饱和光合速率及PSⅡ光化学效率 (Fv/Fm)为指标 ,研究了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如下 :转PEPC基因水稻PEPC活性比原种提高 2 0倍 ;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高 5 5 % ;用高光强或人工光氧化剂甲基紫精 (MV)处理后 ,与原种相比 ,转PEPC基因水稻光化学效率下降较少 ,证明其耐光抑制、耐光氧化能力增强 ,测定其光合日变化看出 :在 1d中不同时间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均高于原种 ,且与PEPC活性的日变化有相似的趋势。上述结果为转PEPC基因水稻的生理机制和育种研究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光抑制 光氧化 光合日变化


低浓度NaHSO_3促进田间水稻的光合磷酸化和光合作用(英文)
《植物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1~ 2mmol/LNaHSO3 喷施于水稻 (OryzasativaL .)叶面可以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 ,并能持续 3d以上。在此条件下 ,光下叶片中的ATP含量明显增高 ,叶片的叶绿素毫秒延迟荧光加强 ,反映与光合磷酸化活力有关的跨类囊体膜质子梯度增加。乳熟期喷施 2次 1mmol/LNaHSO3 后 ,水稻产量提高约 10 %。研究表明NaHSO3 的主要作用和PMS(phenazinemethosulfate)促进光合速率的原因可能类似 ,都是增加了ATP的供应。与此同时 ,观察到低浓度NaHSO3 可促进水稻中反映循环电子传递的叶绿素荧光在作用光关闭后的短时上升。以上现象表明低浓度NaHSO3的促进作用很可能是通过促进围绕PSⅠ的循环电子传递及其耦联的光合磷酸化而促进水稻光合作用的。
关键词: 循环电子传递 毫秒延迟荧光 光合磷酸化 叶绿素荧光在作用光关闭后的短期上升


水稻耐光氧化和耐荫特性的生理基础(英文)
《植物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简易、有效的人工光氧化和遮荫技术对 30个水稻 (OryzasativaL .)种质进行筛选 ,鉴定出既耐光氧化又耐荫、耐光氧化不耐荫、耐荫不耐光氧化、既不耐荫又不耐光氧化等 4种品种类型 ,并用既耐光氧化又耐荫的品种“武育粳 3号”和对光氧化和遮荫均敏感的品种“香籼”进行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遮荫条件下 ,与对光氧化和遮荫敏感的品种“香籼”比较 ,“武育粳 3号”的PSⅡ活性差异不大 ,RuBisCO活性降低较少 ,光合能力、光合生产力较高。在光抑制条件下 ,“武育粳 3号”的PSⅡ活性 ,PSⅡ光化学效率 (Fv/Fm) ,PSⅡ_D1蛋白含量降低较少 ,光合作用光抑制较轻。在光氧化条件下 ,内源活性氧清除剂SOD诱导活性高 ,清除O-能力强 ,因而叶绿素衰减较慢。上述研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配套的优良生理特性的鉴定技术和生理依据。
关键词: 光氧化 遮荫 水稻 PSⅡ光化学效率(F_v/F_m) RubisCO


高光胁迫对水稻籼粳亚种两个品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影响(英文)
《植物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耐光抑制的水稻 (OryzasativaL .)粳亚种品种“武育粳”和对光抑制敏感的籼亚种品种“汕优 6 3”的剑叶为材料 ,比较研究了高光胁迫对水稻两个亚种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光胁迫影响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的分配 ,抑制激发能向PSⅡ传递。在籼稻中激发峰和发射峰以及相关比值在受到高光胁迫后下降的幅度均比在粳稻中显著。与粳稻相比 ,高光胁迫几乎使籼稻的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三聚体解体 ,使其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二聚体、PSⅡ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以及PSⅠ反应中心叶绿素a蛋白复合体的含量明显降低。高光胁迫导致水稻两亚种的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单体含量的增加。类囊体膜多肽分析表明 ,高光胁迫使属于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 2 7、2 5kD蛋白和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 2 1kD蛋白含量在水稻两亚种中都降低 ,其中以 2 5kD蛋白含量降幅最大。在籼稻中高光胁迫使属于PSⅡ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的 43kD和 47kD蛋白以及外周 2 3kD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而在粳稻中则影响较小。
关键词: 高光胁迫 水稻籼粳亚种 激发能分配 色素蛋白复合体


光抑制条件下水稻籼粳亚种及其正反交F_1杂种的PSⅡ光化学效率和CO_2交换特点
《植物学报 》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水稻(OryzasativaL.)不同正反交组合的PSⅡ电子传递活性、D1蛋白量、叶绿素a荧光、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RuBPCase/Oase活性,并对RuBPCase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光抑制条件下粳(japonica)亚种中D1蛋白净降解少,PSⅡ电子传递活性和光化学效率高,表现耐光抑制,而籼(indica)亚种则相反,籼、粳正反交F1的上述指标介于双亲值之间且偏向其母本。进一步观察它们的CO2交换特点,所有基因型水稻PR保持稳定、PN降低,因而PR/PN增加。与耐光抑制的粳亚种相比,对光抑制敏感的籼亚种中PN降低较多、PR/PN增加较多。正反交F1杂种的PR/PN介于双亲值之间且偏向其母本。CO2交换的关键酶RuBPCase/Oase活性和RuBPCase动力学参数没有变化且在基因型间无差异。相关分析表明,D1蛋白量与Fv/Fm、PR/P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1和-0.9768。看来,质基因编码的D1蛋白是籼粳杂种稻光抑制特性及其生理遗传的分子基础。
关键词: D1蛋白,PSⅡ光化学效率,光呼吸,光合作用光抑制,杂种稻


水稻体细胞培养中胚性细胞出现与IAA的关系
《植物学报 》 1998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体细胞培养中胚性细胞出现与IAA的关系陈以峰1周燮2汤日圣2张金渝2梅传生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210095)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210014)关键词水稻,胚性细胞,IAA,2,4二氯苯氧乙酸,2,3,5三碘...
关键词: 水稻,胚性细胞,IAA.2.4-二氯苯氧乙酸,2.3.5-三碘苯甲酸


紫外光B辐射对菠菜叶片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植物学报 》 1998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菠菜(SpinaciaoleraceaMil.)品种“华菠一号”生长在室内条件下,以0.0和13.0kJ·m-2·d-1的UVB进行照射处理,研究了UVB对菠菜叶片内类黄酮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降低了菠菜的单株叶鲜重,诱导了体内吸收UVB的类黄酮化合物的大量积累,并使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绿素含量下降。UVB辐射能使菠菜叶片内O-·2及丙二醛(MDA)含量大幅度上升,而使抗坏血酸(AsA)含量下降。UVB辐射能使菠菜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X)、SOD的活性大幅度上升,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仅略有增加。初步推测:UVB辐射首先诱导菠菜叶片内O-·2的积累,并导致膜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抑制菠菜生长。O-·2的积累能诱导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但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和吸收UV的类黄酮化合物的积累并不能扭转UVB对菠菜的伤害。


辣椒属种间杂种F_1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遗传学报 》 199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南京早椒(CapsicumfrutescensL.var.ConoideesBailey)和C.chinense二亲本及F1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I染色体配对的构型。结果表明:二亲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均正常,为12个二价体(双单倍体2n=24)。F1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很不规则。其平均频率分别为单价体0.036,二价体9.18,三价体0.036,四价体0.80,六价体0.38。南京早椒和C.chinense染色体间存在着相互易位,因此,二亲本间彼此有差异。单价体出现极少,这可断定南京早椒与C.chinense染色体间是部分同源的,但染色体组结构上存在着差异。由于染色体结构上差异,所以F1杂种的育性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