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受精和人工激活诱导的小鼠卵内游离钙离子变化(英文)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 199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哺乳类动物卵母细胞激活机制。方法:将休止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的小鼠卵母细胞负载Fura 2-AM后用乙醇,钙离子载体,电脉冲或受精等激活;采用Spex AR-CM-MIC阳离子检测系统测定卵激活过程中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电镜下检测卵激活后皮质颗粒释放。结果:在含Ca~(2+)(1.7mmol·L~(-1))的IVF液中,精子受精诱发卵内Ca~(2+)浓度波动,这种Ca~(2+)波动持续达3—4h直至受精卵发育至原核期消失。当外Ca~(2+)升高至5.0mmol·L~(-1)时Ca~(2+)波动加快;去除外Ca~(2+)后Ca~(2+)波动很快消失;将卵移入含Ca~(2+)IVF后又恢复Ca~(2+)波动。出现Ca~(2+)波动的卵随后均排出第二极体并形成原核。胞内注射Ca~(2+)螯合剂依他酸(200μmol·L~(-1))抑制受精诱导的Ca~(2+)波动则阻止卵激活。胞内注射肝素(MW=3500,100μmol·L~(-1))不能阻止受精Ca~(2+)波动。乙醇,钙离子载体和1次电脉冲刺激诱导卵内Ca~(2+)浓度升高1次并且仅诱导大龄卵(>18h CG)激活。刚排出卵的激活则需要[Ca~(2+)]_i多次升高诱导。人工激活诱导卵出现与受精相似的皮质颗粒释放。卵内注射Ca~(2+)螯合剂抑制[Ca~(2+)]_i升高则阻断卵激活的一系列反应。结论:细胞内游离Ca~(2+)升高是诱导卵激活的重要信号;受精与人工激活诱导的[Ca~(2+)]_i升高及Ca~(


将大赖草种质转移给普通小麦的研究──Ⅲ.抗赤霉病异附加系选育
《遗传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大赖草比抗病品种“苏麦3号”更抗小麦赤霉病。经离体和活体赤霉病抗性单花滴注鉴定和有丝分裂中期及减数分裂中期Ⅰ的C-分带分析,选育出添加了1对第2染色体的抗赤霉病异附加系,其44条染色体在MI配成0.12—0.40ⅠI+21.70—21.93Ⅱ+0.01—0.04Ⅳ。经C-分带和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组DNA作探针的分子原位杂交分析证实添加的1对外源染色体在MI配成二价体,在细胞学上已基本稳定。
关键词: 普通小麦,大赖草,附加系,抗赤霉病


普通大麦和球茎大麦抗病种间杂种的产生及其同工酶标记
《植物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二棱大麦(Hordeum vulgare L.)“苏啤1 号”为母本与四倍体球茎大麦(H. bulbosumL.)“GBC141”杂交, 并通过幼胚培养获得11 株三倍体F1 植株. 三倍体F1 植株与二倍体母本二棱大麦“苏啤1 号”回交, 获得7 株二倍体回交后代BC1. 7 个回交后代株系通过大麦黄花叶病病圃鉴定, 其中BC1-2株系抗大麦黄花叶病.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父本、母本和BC1-2株系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二棱大麦与四倍体球茎大麦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显著,并且在BC1-2株系幼根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中,发现一条来自父本球茎大麦“GBC141”的过氧化物酶谱带,该酶带的相对迁移率(Rf)为0.47, 重复性好并且易于检测.由于回交后代BC1-2抗大麦黄花叶病, 又带有来自球茎大麦特异的幼根过氧化物酶谱带作为易于检测的同工酶标记,因此该回交后代株系可以作为大麦抗病育种工作重要的抗源.


用新的分子标记方法(RAPD)分析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α的近等基因系
《遗传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摘要:RAPD是一种新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本实验利用这种技术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α的近等基因系进行分析。在10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3个引物在这对抗白粉病的近等基因系中所扩增出的带型出现差异。并根据理论计算所找到的差异与抗性基因Pm4α连锁的概率是0.7,即3个差异中应有2个标记与抗性基因连锁。
关键词: RAPD,小麦白粉病,分子标记


水稻线粒体DNA雄性不育有关特异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植物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任意单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水稻WA 型雄性不育系的线粒体DNA 中得到一个特异的扩增片段R2-630 WA。以该片段为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分析检测到在雄性不育胞质与正常可育胞质间存在的线粒体DNA 多态性。不育系珍汕97A 和其F1 杂种的杂交图谱相同。而保持系珍汕97B和恢复系明恢63 的杂交图谱一样。序列测定该片段全长629 bp,其碱基组成A+ T= 54.1% ,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 该片段与1236 个已报道的植物基因(包括16 个水稻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小于50% 。序列内含有一个长度为10 bp 的反向重复序列5-ACCATATGGT-3,位于262—272 区段。另外,其379—439 区段可编码一个含20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上述结果表明,R2-630 WA 片段确与水稻野败型雄性不育密切相关。推测反向重复序列5-ACCATATGGT-3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状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DNA 任意单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分析


玉米叶片涝渍伤害过程中超氧自由基的积累
《植物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淹水后玉米(Zea m ays L.)叶片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的产生速率以及过氧化氢(H2O2)含量都显著增加,O·2 的增幅大于H2O2,O·2 产生速率与丙二醛(MDA)积累、电解质泄漏以及叶绿素降解都呈显著正相关。涝渍胁迫削弱了活性氧清除系统,其中SOD活性的下降位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活性以及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下降之前。向受涝植株喷施O·2 产生剂百草枯(PQ),导致O·2 产生速率、H2O2和MDA 含量的迅速增高。SOD的抑制剂DDTC能明显提高受涝叶片的O·2 水平。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涝渍伤害可能是由于SOD 活性被抑制,导致O·2 过剩而引起的
关键词: 玉米 涝渍伤害 超氧自由基 超氧物歧化酶 活性氧清除系统


Rht3基因及带有Rht3基因的4B染色体对普通小麦光合碳同化特性的影响
《遗传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带有Rht3基因的4B染色体二体(宁矮1号)、单体(宁矮1号M4B)、缺体(宁矮1号N4B)材料的光合特性,发现带有Rht3基因的4B染色体对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含量及活性、叶片导度均有正效应,并有累加作用,而且对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也有正效应,因此带有Rht3基因的4B染色体具有促进光合作用的效应。对具有不同Rht3基因剂量的矮秆系(宁矮1号,即苏麦3号的Rht3矮秆等基因系)、半矮秆系(MD苏麦3号)及其苏麦3号的光合碳同化特性的研究,发现Rht3基因对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片导度具有正效应,但对于RuBP羧化酶含量和活性、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有负效应。
关键词: Rht3基因,光合特性,4B染色体,普通小麦(T.aestivumL.ern.Thell,)


麦类作物原位杂交影响因素的研究
《植物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麦类作物外源染色体的检测和基因定位,对麦类作物原位杂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利用缺口转译法对克隆的DNA 片段进行生物素标记,即节省时间,又可以获得较高的标记效率;对麦类作物的基因组DNA,宜采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标记法进行生物素标记,适当延长标记时间可以提高标记效率。(2)共变性法比较适宜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分别变性法如掌握不当易使染色体产生膨胀现象,变性温度过高也会使黑麦(Secale cereal)染色体的轮廓模糊不清。(3)应根据麦类作物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决定封阻DNA 的使用浓度,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DNA 为探针,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簇毛麦双二倍体的染色体中识别了簇毛麦的染色体。(4)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受洗脱强度的影响很大,利用甲酰胺进行洗脱可以获得背景清晰的原位杂交带型。随着原位杂交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还将用于单拷贝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1代的光合光抑制特性
《植物学报 》 199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4个粳稻品种,5个籼稻品种进行正反交,得到16个籼粳杂交F1,测定其光合光抑制特性。结果表明:通常籼稻对光抑制的敏感性大于粳稻,但籼稻中也有耐性强的品种。籼粳杂交稻F1的光抑制介于双亲之间,并偏向其母本。光抑制程度与PSⅡ活性一致,其机理与双亲核编码的SOD诱导活性和母本质体编码的D1蛋白量有关。比较釉粳杂交稻“3037/02428”和税型杂交稻“汕优63”的光抑制特性发现,在光抑制条件下,籼粳杂交稻SOD诱导活性和D1蛋白量保持能力较高,因而PSⅡ和光合能力表现比较稳定。因此,为培育耐光抑制的籼粳杂交稻,筛选耐性强的品种作母本是籼粳亚种配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 籼粳亚种杂交稻;籼型杂交稻;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光系统Ⅱ;超氧物歧化酶


具广亲和性的水稻隐性高秆细胞突变体
《遗传学报 》 1994 SCI 北大核心
摘要:02428h系粳稻隐性高秆细胞突变体。来源于半矮秆广亲和种质02428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103个R_2代株系中,有1株系在抽穗后分离出高、矮秆两种类型,高秆比矮秆高61.4%,系因倒一和倒二节间伸长所致,以倒一节间伸长最为明显,占增长的66.3%。在R_3、R_4代中矮秆类型继续分离出高秆和矮秆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高秆类型未见分离。显示所分离的高秆是供体亲本02428的单基因突变。暂名为02428h。突变系02428h与供体亲本杂交,F_1的株高88.8厘米,较02428h矮42.2厘米,与02428株高87.6厘米近似;02428h与其它籼、粳品种杂交F_1的株高亦有类似结果。F_2的株高明显分离为两种类型,经x ̄2测验,矮秆与高秆的分离比符合3:1。说明02428h是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高秆突变体。02428h与籼、粳稻品种杂交F_1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0.6%和83.1%,表明02428h仍保持着供体亲本的广亲和性。此外,本文对它的出现和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利用进行了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