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直链淀粉不同的稻米营养结构及其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稻米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关系,选取了金粳818和苏垦118为遗传背景构建的基于Wx编辑的水稻材料各8个,研究其稻米淀粉体外消化特性,估计其升糖指数(GI),并选取估算升糖指数(eGI)显著差异的各4个水稻材料进一步比较了其淀粉组分、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黏滞属性、质构特性以及淀粉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基于Wx编辑的水稻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eGI,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淀粉的体外消化率降低,且淀粉组分、黏滞特性、质构特性以及淀粉粒超微结构均随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而变化,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也筛选出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质地较软糯的适口性较好的eGI值较低的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eGI值仅与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P<0.01),最终黏度与直链淀粉(R=0.87,P<0.01)、快速消化淀粉含量(R=-0.82,P<0.05)、抗性淀粉含量(R=0.88,P<0.01)、结晶度(R=-0.87,P<0.05)以及硬度(R=0.81,P<0.05)均表现出相关性,直链淀粉含量与结晶度表现为极显著相关性(R=-0.99,P<0.001).
关键词: 水稻 直链淀粉 升糖指数 黏度 硬度 淀粉粒超微结构


二氢卟吩铁和乙烯利复配喷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二氢卟吩铁、乙烯利不同用量复配并于始穗期喷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设置2个二氢卟吩铁处理A1、A2,用量分别为22.5、45.0 g/hm2;4个乙烯利处理B1、B2、B3、B4,用量分别为1.8、1.5、1.2、 0.9 L/hm2,兑水量300 L/hm2,两两组成8个处理,并以喷清水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相较于CK,该复配剂于始穗期喷施有利于冬小麦实现稳产甚至增产,其中二氢卟吩铁用量45.0 g/hm2与乙烯利复配可实现平均增产5.82%,增产的原因在于穗粒数增加,同时花后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增强,叶绿素降解趋缓。该复配剂能够降低小麦株高和倒1节间、倒2节间的长度,而不影响穗长,也能够增加倒1节至倒5节的节宽,以及基部3个节的壁厚和抗折力,以乙烯利用量1.8、1.5 L/hm2与二氢卟吩铁复配,其综合抗倒伏效果更好。结合产量因素,认为二氢卟吩铁用量45.0 g/hm2与乙烯利用量1.8、1.5 L/hm2复配处理,能兼顾小麦产量和抗倒伏能力,可作为进一步开发抗倒增产调理剂产品的基础配方。


芋新品种'泰芋3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芋新品种‘泰芋3号’是2015年从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引进当地农家栽培品种‘泰农引2号’,于2020年系统选育而成。平均株高115.3 cm,子孙芋卵圆形,表皮光滑,45 g左右,芋芽白色;球茎淀粉含量39.5%,口感软糯,品质优良。平均生育期在160d。产量25 575 kg·hm-2。耐贮藏,耐芋疫病、茎干腐病能力较强。适宜江苏省沿江地区栽培。


羧基化柚子皮吸附Cd2+的性能与机制
《材料导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利用食品加工废弃物柚子皮制备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的可行性,通过NaOH将柚子皮中甲酯化的羧基水解成羧酸,再利用TEMPO/次氯酸钠/溴化钠体系将柚子皮中C-6位伯羟基氧化成羧酸,制备出一种羧基化柚子皮吸附材料,同时采用FTIR、SEM-EDS和XPS对柚子皮和吸附Cd2+前后的羧基化柚子皮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羧基化柚子皮中羧基含量为2.34 mmol/g,是改性前的10.64倍,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水溶液中Cd2+.羧基化柚子皮吸附Cd2+更符合Langmuir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属于单层化学吸附,对Cd2+的最大吸附量为76.16 mg/g,是改性前的5.81倍.羧基化柚子皮中羧基(-COO-)是吸附Cd2+的功能性基团,吸附后形成羧酸镉,其中镉以Cd2+的形式存在,与-COO-的配位方式主要是双齿桥式,该吸附过程是一个阳离子(Na+和Cd2+)交换的过程.


中国紫粒小麦品种(系)染色体多样性的FISH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色小麦富含花青素、酚类等生物活性成分,是改善小麦营养品质的重要基因资源,目前中国已经育成并推广了60多个彩色小麦品种,但对其染色体多样性研究尚缺乏报道。本研究以全国不同地区收集的50个紫粒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寡核苷酸探针套#7(ONPM#7)FISH分析发现,49个品种(系)为染色体纯合类型,1个为染色体杂合类型,由此构建了50个核型;共发现113种染色体多态类型,出现频率介于2.0%~100%之间,其中12种多态类型出现频率大于50%,代表中国紫粒小麦的主要染色体类型。染色体多态信息含量分析表明,A染色体组变异最大,其次为B染色体组,D染色体组变异最小;单染色体中6A变异最大,3D和4D变异最小。基于染色体多态性可以将供试材料全部清晰区分,50份紫粒小麦可以分为4个亚群,其中G1-1和G1-2类群分别包含4和8个品种(系),均为T1BL·1RS;G2-1和G2-2类群分别包含12和26个品种(系),均为非T1BL·1RS。ONPM#7产生的丰富染色体带纹为彩色小麦品种识别提供了简单直观的细胞学标记。


水稻穗发芽鉴定方法优化及穗发芽突变体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穗发芽是水稻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危害,严重影响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穗发芽品种是解决穗发芽问题的有效途径。穗发芽由多基因位点调控并易受环境影响,由于国内外在水稻穗发芽鉴定评价方法方面还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穗发芽表型难以精准鉴定,严重制约了水稻抗穗发芽资源的挖掘及抗穗发芽育种改良进程。现有水稻的穗发芽鉴定主要由籽粒培养皿发芽法、室内整穗发芽法以及田间自然鉴定法等,现有方法难以精准、稳定地鉴定穗发芽的真实抗性水平。针对现有方法存在的不足,对水稻穗发芽鉴定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建立了模拟自然状态的整穗直立穗发芽鉴定方法。该方法模拟了田间自然状态,与常规穗发芽方法比较,试验条件更均一,鉴定结果重复性更稳,可作为水稻穗发芽快速鉴定方法。利用该方法,对5 000份化学诱变的M2代水稻突变体进行鉴定,筛选到7份穗发芽突变体,为后续穗发芽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功能解析提供了材料基础。


中国设施种植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难点与应对策略
《土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设施种植大多采用中低端装备土壤栽培模式,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和高强度利用的特点。截至2021年,设施播种面积在267万hm2左右,占全球设施总面积80%以上。但长期设施种植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诱发面源污染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本文聚焦设施种植土壤,总结分析了中国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难点,主要表现为:土壤养分失衡、环境质量下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设施农用地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设施种植可持续利用难题主要归因于:装备水平落后导致设施微环境和土壤养分供应调控不精准、施肥不合理和作物种类单一诱发土壤连作障碍、设施农用地管理制度革新动力不足导致土壤管理技术集成创新缓慢等。本文围绕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提出了7项应对策略:建设期耕作层构建、休闲期土壤改良、设施微环境调控、投入品管控、轮作模式构建、作物抗逆调控以及设施农用地管理制度优化,旨在为小农中低端装备条件下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温室大棚 设施土壤 土壤连作障碍 土壤质量 设施农用地管理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为更全面系统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SATI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客观、全面、系统地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脉络与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在2015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研究历程分为"初步探索—快速发展—成熟回落"3个阶段;各研究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未能形成核心学术代表和研究机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等是研究的热点,"乡村生态振兴"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前沿.综上,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未来应该提升研究合作强度,关注对乡村社会生活的研究,紧跟现实需求与政策导向,进而推动研究方向向"和美乡村"延伸.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SATI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低铁胁迫下Bt棉苗杀虫蛋白表达量下降机制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低铁对Bt棉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和分子机制,可为Bt棉抗虫性安全表达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50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铁(CK, 20.0μmol L–1)和低铁(LI, 0.1μmol L–1) 2个铁水平处理,采用水培法研究了低铁胁迫下Bt棉苗期Bt杀虫蛋白含量变化及氮代谢生理特征,通过转录组测序挖掘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相关代谢途径,并采用qRT-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低铁胁迫下Bt棉根和叶片中杀虫蛋白含量显著下降,且根中杀虫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更大。低铁胁迫降低了叶片中NH4+-N和NO3–-N含量,降低根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全氮含量。根和叶片中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Bt杀虫蛋白含量表现一致。转录组结果表明,根和叶片中分别鉴定出11,661个和89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652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根和叶片中均下调表达。GO注释表明,低铁处理根和叶片中差异基因的功能都主要富集于刺激反应、细胞壁、质膜、结合、氧化还原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苯丙烷类物质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激素信号转导、玉米素生物合成、氮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等途径在根和叶片中均发生显著变化。低铁胁迫下与氮素还原、同化途径相关的NR、NiR1和GLT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以上结果表明,低铁胁迫会抑制Bt棉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减弱氮代谢的生理活性,抑制Bt杀虫蛋白的合成。


盐城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发展问题及原因剖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围绕推进盐城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弄清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剖析。盐城在稳产保供的刚性约束下,耕地复种指数高,养护不足,大肥大水使耕地污染加重,土壤质地下降,生态修复困难较多。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着多源性、广泛性和持久性。农业灌溉用水节约化利用程度低,节水技术大面积应用仍有诸多困难;化肥农药农膜利用效率不高,用量大,减量使用难度大;小规模特色畜禽水产养殖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污染,农牧循环利用等治理措施难以落地;实用高效作物秸秆利用途径少,缺乏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技术,秸秆回收附加值难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复杂,解决难度大,相当的时间内还将制约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绿色生产缺乏顶层设计,龙头企业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利润低;农业信息共享流通不畅,产业链各环节配合力低,互补融合性差;绿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低,竞争力不强,效益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层次较低以及小规模生产方式影响了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储备不足,引进集成的实用技术少、落地难;地方政府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绿色生产缺乏有效激励,绿色生产政策氛围仍未形成。绿色发展数字化条件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形成有效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必须全方面综合施策,才能形成绿色发展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