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结合核酸试纸条即时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方法的建立

病毒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 RAA)结合核酸试纸条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可视化检测方法,以应用于养殖场内部实现现场快速检测。选择PEDV N基因保守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对引物进行对比筛选,对反应条件、引物浓度、探针浓度进行优化,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将建立的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样品,并与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在38℃恒温10 min扩增反应以及5 min侧流向层析后,即可完成检测,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可达101拷贝/μL。应用该方法检测20份阴性和20份阳性,共40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方法保持一致。本研究建立的RAA结合核酸试纸条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耗时短、仪器设备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基层现场快速检测。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现场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高效固氮蓝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促生潜力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稻田的长期淹水环境和水稻的根系分泌物为固氮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中固氮蓝细菌是稻田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目的】获得高效固氮蓝细菌菌株,为稻田生物固氮能力的提高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BG-110无氮培养基从不同水稻土中分离培养固氮蓝细菌。通过对固氮酶活性、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分泌能力和铁载体生成能力的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高效固氮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水培试验和盆栽试验评价该菌株的促生潜力。【结果】筛选出一株固氮能力高[239.27 nmol/(min·mg)]、IAA产量大(7.70μg/mL)和铁载体生成能力强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属于念珠藻科(Nostocaceae)Aliinostoc属,命名为Aliinostoc sp. d389-10。水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389-10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施用该菌后水稻幼苗株高、根长和干重分别增加22.42%、54.76%和57.80%。在盆栽试验中,接种菌株d389-10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和水稻产量,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结论】菌株d389-10是兼具促生能力的高效固氮蓝细菌菌株,是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关键词: 水稻土 蓝细菌 固氮酶活性 吲哚-3-乙酸(IAA) 铁载体 植物促生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抑菌药剂筛选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苏省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对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碱基序列分析对疑似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病原菌为拟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iopsis)。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光照条件为12 h光照+12 h黑暗,对pH不敏感,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牛肉膏和硫酸铵,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抑菌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0%苦参碱水剂和10.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05 4 mg/L和0.755 4 mg/L,而10.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80.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几乎无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蚕豆 赤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抑菌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肉哈密瓜新品种'苏甜碧玉'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甜碧玉’是以甜瓜稳定自交系58-2为母本,TH-6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绿肉哈密瓜类型厚皮甜瓜新品种。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20 kg以上;果皮深绿色,果面网纹均匀;果肉厚约4.80 cm,浅绿色,肉质酥脆,口感清香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18%;耐裂,耐贮藏,中抗蔓枯病,平均产量35 289 kg·hm-2。适宜东部地区春秋两季各类设施及保护地栽培。

关键词: 甜瓜 哈密瓜 绿肉 设施栽培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推进环境、社会和治理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

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是指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来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ESG也成为实践和研究的热点。ESG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但当前ESG研究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明显不足。简要回顾了中国的ESG实践,并将其自2005年起分为起步阶段(2005—2009年)、发展阶段(2010—2017年)和全面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通过对主流的ESG评价指标体系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高度相符,表明ESG与生态环境科学联系密切。再根据国内外ESG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多围绕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展开,研究者主要来自金融、经济、社会、管理乃至商务等领域,当前ESG研究与生态环境科学存在脱节,总体上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还有待发展和深入。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应尽快推进ESG研究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并对未来如何开展相关实践与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态环境领域学者开展ESG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 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 评价体系 CiteSpac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大食物观视角理解"藏粮于技"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藏粮于技"战略自正式提出以来,围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以保证耕地数量和关键技术供给为发力点,有力增强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粮食安全的追求逐步向种类多样化、营养多元化和高质量保健康方向发展.大食物观就是遵循满足人民这一追求的目的提出,也应该是深入理解"藏粮于技"的新视角.基于此视角,探讨新时代"藏粮于技"新内涵、新要义、新路径,并提出构建新型食物安全、农业科研支撑等"四个体系"策略,以期为新时期"藏粮于技"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藏粮于技 粮食安全 大食物观 大农业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O参与褪黑素延缓莲子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NO参与褪黑素(melatonin,MT)延缓莲子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蒸馏水、NO、MT、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omega-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硝酸还原酶抑制剂(tungstate,TUN)和NO清除剂(Carboxy-PTIO,c PTIO)、MT+L-NAME、MT+TUN和MT+cPTIO对莲子进行处理。MT处理的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在贮藏前3 d提高60.36%~71.08%,NO合成途径中关键物质L-精氨酸和瓜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尤其在第1天时瓜氨酸含量为对照组的1.44~1.59倍,但对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的影响并无规律;当MT结合NOS抑制剂LNAME对莲子处理时,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MT保鲜效果消失;当结合NR抑制剂TUN时,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MT仍具有保鲜效果,因此初步确定MT通过NOS途径诱导莲子内源NO生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鉴定得出莲子中主要酚类物质为儿茶素(占总酚含量60%以上),后续重点分析了MT通过NO调控莲子儿茶素代谢的机理。结果得出,MT处理的莲子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低于对照组35.39%~57.36%,同时该处理显著提高了其儿茶素合成代谢关键酶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和植物无色花青素还原酶(colorless anthocyanin reductase,LAR)活性(P <0.05),由此其儿茶素含量在1 d后高于对照组15.35%~47.86%,但当MT结合L-NAME或cPTIO处理时,该效果消失。因此,外源MT通过NOS途径诱导NO合成造成NO的大量积累,并作用于莲子儿茶素,一方面抑制其与PPO产生酶促褐变,另一方面促进其合成,最终延缓莲子采后褐变进程。

关键词: 莲子 褪黑素 NO 褐变 儿茶素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重测序鉴定GbTMEM214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的插入位点

棉花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转GbTMEM214基因陆地棉品系,旨在明确转基因棉花株系中T-DNA插入位点的序列特征及检测方法,为其生物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利用BLASTn将测序数据与陆地棉TM-1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验证插入位点。【结果】携带目标基因GbTMEM214的T-DNA整合在陆地棉基因组D13号染色体57 019 068~57 019 106 bp,T-DNA插入导致受体基因组37 bp的片段缺失;通过PCR扩增获得携带Gb TMEM214基因的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由此建立了转GbTMEM214基因棉花的特异性检测方法。【结论】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了转Gb TMEM214基因棉花的T-DNA插入位点及侧翼序列信息,可为转基因棉花的生物安全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GbTMEM214 重测序 插入位点 侧翼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氮磷钾含量传感测定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化肥价格上涨和化学物质污染饮用水源的生态担忧促使精准农业和基于场地的管理成为焦点,农业界正通过优化作物产量和减少化肥使用来应对化肥生产成本上升,但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准确测定依然主要依赖费时费力的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限制智能化施肥的发展。为此,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土壤氮磷钾含量的传感测定技术,以实现快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通过分析现有基于光谱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的研究,发现这些技术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准确测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但在复杂田间环境中仍存在难以克服的挑战,尚无法实现自主测定。未来需要在土壤条件、光照补偿、自动化作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开发实时、原位的NPK检测系统。

关键词: 土壤氮磷钾 配方施肥 传感测定 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降水对不同肥期麦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为明确强降水对麦田不同肥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田间模拟降水试验,研究了强降水对麦田氨挥发损失和耕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及硝化潜势的影响,并结合微域试验分析了氨挥发损失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田间试验设置施氮处理(CF)与不施氮(CK)对照,以CF处理施肥时间为基准,分别在基肥、越冬肥和穗肥施肥后第7天模拟强降水(90 mm),监测农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并进行连续10d的氨挥发排放监测.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中上层(0~10 cm)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增加了降水驱动的生育前期(基肥期,越冬肥期)氮径流和渗漏损失,而穗肥期损失量相当.施肥和降水对基肥期氨挥发排放强度(AVI)无显著影响,但对追肥期(越冬肥期,穗肥期)的AVI影响显著.降水-施肥处理(CF-R)的追肥期AVI(越冬肥期35.02 mg·m-2·d-1;穗肥期12.84 mg·m-2·d-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越冬肥期15.46~17.29 mg·m-2·d-1;穗肥期7.95~11.23 mg·m-2·d-1).此外,越冬肥期氨挥发损失对平均AVI的差异贡献高于穗肥期和基肥期.相关分析表明,表层(0~5 cm)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损失强度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非降水条件下CF和CK处理的追肥期AVI均无显著差异,且培养系统的NH3挥发损失量随土壤持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硝化潜势分析表明,施肥对不同土层土壤的硝化潜势均无显著影响,但降水显著降低了中上层土壤的硝化潜势.研究表明,降水对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驱动效应是施肥后表层土壤氮素含量升高和降水后硝化潜势降低的叠加作用结果.除驱动麦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强降水对追肥期氨挥发损失的激发效应应予重视,特别是在越冬肥期.

关键词: 降水 施肥 氨挥发 土壤铵态氮 土壤含水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