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假单胞菌与褐藻寡糖协同提高梨果实产量及品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梨树根际促生菌及与之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生物刺激素,探究其复配对梨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开发复合型生物刺激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菌株溶磷、解钾、固氮等特性,从128株供试梨树根际细菌中筛选对梨苗具有较强促生作用的菌株,同时从褐藻寡糖(AOS)、5-氨基乙酰丙酸(5-ALA)、γ-氨基丁酸(GABA)中筛选显著促进梨苗生长的生物刺激素,研究其与根际促生菌单用或复配对梨苗生长及梨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筛选到具有显著促进梨苗生长的假单胞菌属菌株CD1和生物刺激素AOS。与清水对照(CK)、单接CD1和单施AOS相比,CD1与AOS复配可显著促进梨苗生长和侧根发生,梨苗生物量分别提高158.8%、59.0%和46.7%,根系长度分别增加33.7%、23.2%和26.3%。该复配液可显著促进梨果生长和提高产量,其中果实产量分别比CK、CD1和AOS处理提高73.7%、10.0%和14.8%,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64.2%、29.0%和61.8%,石细胞含量分别比CK和AOS降低63.6%和43.1%,综合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与单施相比,复配处理使果实干重提高52.8%,果实氮、磷、钾、钙、镁、铜、锌和硼元素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积累量显著提高。【结论】褐藻寡糖与假单胞菌CD1之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其复配组合可实现梨果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


果园机械化疏花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促进果园机械化疏花技术与装备发展,提高果园全程机械化水平,通过论述疏花的必要性与作业标准,以期为疏花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根据国内外手持式、振动式、机载式和智能式疏花机的工作方法与特点,概括分析其关键技术和优缺点.重点阐述机器视觉作为智能疏花机核心技术在花朵识别应用上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YOLO、Faster R-CNN等典型花朵识别算法的平均精度、召回率和F1分数总结其制约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主流机载疏花机存在的工作模式单一、精准作业水平低、对果园标准化水平要求高、适用范围窄等主要问题,从规范果园种植方式、研发新型主轴结构与疏花绳材料、构建果园生产管理经验专家库、花朵识别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智能疏花机未来研发重点5个方面进行展望.


甘薯高效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简便高效,已被广泛用于植物基因功能分析。然而,目前甘薯中尚未建立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本研究以徐紫薯8号水培根系为试验材料,通过聚乙二醇(PEG)介导,建立了一个操作简便且高效的原生质体分离和瞬时转化系统。结果表明,水培根系制备的原生质体产量高达每1 g 1.106×10~7个,质粒转化效率高达69.46%。并利用该系统,首次成功将甘薯蔗糖转运蛋白(IbSUT4)定位到甘薯细胞膜上。本研究结果为甘薯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鲜食糯玉米适宜采收期与籽粒含水量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10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量,并评价其与鲜重之间的关系,筛选出适宜新疆伊犁河谷鲜食糯玉米最佳采收期的品种。【方法】以10个鲜食糯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综合分析授粉后采收8个时期果穗的籽粒含水量、鲜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等性状。【结果】不同糯玉米品种的鲜穗产量差异显著,苏科糯1801、苏科糯1505鲜穗产量分别为1 215.14、1 025.95 kg/667m2,各品种授粉后25~30 d时籽粒含水量达59.6%~65.0%为糯玉米最适采收期;10个糯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百粒鲜重大小排列顺序依次为苏科糯1505>彩甜糯001>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1>糯香398>香甜糯968>苏科糯1501>苏科糯12>苏科糯212>苏科糯338,苏科糯1505籽粒含水量下降幅度最小,便于延长采收期。【结论】苏科糯1505、彩甜糯001、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1、糯香389综合表现良好,可作为新疆伊犁河谷主推鲜食玉米品种,且最适采收期是授粉后25~30 d。


不同周期蓝光处理对采后桃果皮色泽及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前期研究发现采后蓝光照射能够促进桃果皮色泽的提升,该试验以此为基础,研究不同蓝光周期对桃果皮花色苷代谢的影响,将‘中桃九号’置于(22±1)℃的条件下,采用不同周期蓝光(6、12、18 h/d和24 h/d)进行处理,以黑暗处理为对照组,观察其表型,测定色差值、花色苷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桃果皮颜色、a*值和色泽指数值均显著提升。其中,18 h/d与24 h/d处理组桃果皮花色苷含量最高,在第8天时分别达到149.13 mg/kg和150.95 mg/kg。通过测定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可知,18 h/d处理组能够持续提升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24 h/d处理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只在贮藏前中期有明显提升,贮藏后期呈下降趋势。另外,18 h/d处理还能够延缓贮藏期间果实硬度的下降。综上,选择蓝光18 h/d为采后蓝光处理桃果的最佳光周期。


不同品种桃果实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及矿质元素含量差异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种桃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及其与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之间的关系。对65份不同品种成熟期桃果实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品种桃果矿质元素、总酚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K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2.8 g/kg,其次是Mg、Ca和Fe,平均浓度依次是534.2、222.5、32.3 mg/kg。依据品种特征分组发现,相比于黄、白肉桃,红肉桃中Zn、B含量较高;相比于蟠桃和油桃,毛桃中Ca、Be、Fe、Zn含量较高;绵桃相较于硬溶质、软溶质和不溶质桃B、Zn含量较高。依据各桃果实中元素含量,可对各桃果赋予特征元素“标签”,如新疆黄肉中K、Mg含量高,云南桃19号中Fe含量高,大庄甘肃桃中Ca含量高。相关性分析发现,K、Ca、Zn、Fe等元素含量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Mn、M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负相关,同时,Ca、K、B、Zn元素含量还与单果重呈负相关,表明Ca、K、Zn可能是调控品质及果实重量的主要元素,也是影响桃果实品质的主要元素。试验结果可丰富桃果实矿物营养的知识体系,为培育优良桃果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各品种桃果实营养元素含量及食用价值提供参考。


Y形整形方式对桃园树体生长、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桃园宜机化栽培是高效省力化栽培的有效方式,而Y形整形方式是新建桃园省力化栽培普遍采用的整形方式,但和传统三主枝开心形相比,其对树体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还未见系统研究.以水蜜桃新品种霞脆为材料,以开心形整形方式为对照,研究了幼树和成年树Y形整形方式对树体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对桃树不同冠层叶片质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霞脆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比叶重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7、8 月霞脆Y形成年树上、中、下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 3.06、2.09、1.83 mg/g和 2.14、1.88、1.75 mg/g,7、8 月霞脆Y形成年树上、中、下层比叶重分别为 10.67、8.31、8.12 g/cm2 和 7.79、7.12、6.49 g/cm2,均为上层>中层>下层.7、8 月霞脆Y形幼树叶绿素含量分别为 1.62、1.59 mg/g,7、8月霞脆Y形幼树比叶重分别为 7.19、8.34 g/cm2,结果表明,Y形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均大于开心形,说明Y形叶片质量优于开心形.7 月结果期Y形成年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为 31.77 μmol·m-2·s-1,较开心形提高 28.36%,Y形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为 33.14 μmol·m-2·s-1,较开心形提高 67.12%,在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方面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Y形整形方式光合作用能力显著优于开心形.成年树果实品质比较分析发现,Y形整形方式果实平均固酸比可达 33.88,比开心形大 6.14,Y形整形方式优于开心形.Y形成年树 667 m2 产量为 3 694 kg,比开心形多 1 312 kg.研究结果为现代化桃园采用宜机化的Y形树形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SfM-MVS的作物三维重建:挑战与创新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维重建技术可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作物表型信息,已成为智慧农业和智慧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多目视觉法的三维重建技术因其低成本、高精度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作物三维重建,其中运动恢复结构-多视角立体视觉(SfM-MVS)流程是其主流实现方法。本文对不断发展的SfM-MVS流程进行了技术体系梳理,并从当前作物三维重建的角度出发,总结了SfM-MVS所面临的挑战和已有创新之处。本研究可为基于SfM-MVS的作物三维重建技术集成提供有力支撑,并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运动恢复结构 多视角立体视觉 作物 表型


陆地棉抗虫与抗草甘膦基因的分子聚合及经济性状相关分析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育抗棉铃虫兼抗草甘膦的棉花,可以同步提高品种的抗虫与抗除草剂能力,降低植棉的除虫、除草用工成本,提升植棉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自育的高产优质陆地棉品系、国产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以及转GR79+GAT基因的抗草甘膦陆地棉品系为杂交亲本,配置复交组合。在繁殖的复交分离群体后代,通过在苗床喷洒0.2%草甘膦,去除不抗草甘膦棉苗;并在大田不防治棉铃虫的条件下,筛选抗虫棉株。而后在实验室利用特异引物对抗虫基因与抗草甘膦基因进行分子跟踪检测,将同时具有Bt基因与GR79+GAT基因的单株繁殖成株系,经大田筛选获得9个抗虫兼抗草甘膦的优良品系。然后对育成品系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其中品系BG-6不但实现了抗虫与抗草甘膦基因的聚合,而且该品系的皮棉产量水平较高、纤维品质表现良好:纤维长度达30.9cm、比强度30.1cNtex–1、马克隆值4.9。对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分析显示,只有衣分与棉纤维整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838**),其他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在复合杂交组合的分离后代,通过在苗床喷洒草甘膦筛选抗性棉苗,再结合大田不治虫筛选抗虫单株;而后在室内对2种抗性基因进行PCR分子跟踪检测,再在大田对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进行系统选育,可实现抗虫与抗草甘膦基因以及高产与优质性状的多元聚合。
关键词: 陆地棉 Bt基因 GR79+GAT基因 产量性状 纤维品质 相关分析


江苏省水稻种植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纳满意度分析-基于不同技术供给渠道的比较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病虫害防治作为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得到各级政府机关部门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供给主体的一致重视,也因此产生多种供给渠道供水稻种植户们采纳。但是在水稻种植户采纳各类供给渠道所提供的技术后,对其是否满意的研究还未有深究,故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中的部分数据,通过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江苏省水稻种植户对不同技术供给渠道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满意度。研究发现,有72.37%的农户采纳由政府提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技术采纳满意度为91.4%,无论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还是细化到各个供给渠道的变化趋势来看,此类供给渠道的变动也对水稻种植户的技术采纳满意度具有最显著的影响。有7.46%的农户采纳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技术采纳满意度为91%。由此可见,虽然除政府公益型技术供给渠道外的其他组织机构水稻种植户的技术采纳满意度也具有较高水准,但宣传推广的力度还有待提升。在各技术供给渠道中,政府推广部门所提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农户采纳的几率较其他几项技术供给渠道呈现断层式偏高,故各类技术供给渠道间的互相带动平衡发展也需要持续加以关注。
关键词: 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种植户 农户满意度 技术供给渠道 Ordered Probit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