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基于SLAF_seq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株高QTL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高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定位和克隆水稻株高基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矮秆品种‘V20B’和高秆品种‘CPSLO17’作为亲本,构建了150个重组自交系家系(RILs),结合SLAFseq技术构建的水稻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水稻株高进行QTL检测。利用MapQTL5进行区间作图,阈值设定为2.5,在第1和第6染色体各检测到2个株高QTL位点,分别命名为qPH1-1、qPH1-2、qPH6-1和qPH6-2,这4个QTL位点的LOD值分别为3.2、10.4、3.1和5.6,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6.5%、22.2%、6.0%和11.6%。其中,qPH1-1、qPH1-2和qPH6-2增效位点来自于‘CPSLO17’,而qPH6-1增效位点来自于‘V20B’。本研究为进一步克隆水稻株高QTLs,进而阐明株高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重组自交系 株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种相关光合蛋白基因在马铃薯野生种冷驯化中的表达分析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铃薯野生种S.acaule(W 3,抗冻、具冷驯化能力)和S.cardiophyllum(Cph 12,霜冻敏感、不具冷驯化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定量PCR,研究五种光合相关蛋白基因在冷驯化期间的转录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冷驯化期间,两种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呈先降后增趋势;W 3植株叶绿素呈先增后降趋势,Cph 12植株叶片叶绿素变化不明显;叶绿体放氧增强蛋白1、叶绿体锰稳定蛋白-Ⅱ与叶绿体细胞色素f在转录水平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叶绿体光系统Ⅱ修复蛋白PSB 27-H 1在转录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叶绿体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在W 3中先升高,后降低;在Cph 12中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前四种光合相关蛋白基因在两种材料中转录水平的表达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叶绿体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W 3进行冷驯化1 h后即开始显著上调表达,第4天表达量显著降低,表明其参与了马铃薯对冷驯化低温环境的应急响应过程。推测光合系统对冷驯化条件的适应可能是马铃薯冷驯化能力实现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马铃薯 冷驯化 净光合速率 光合蛋白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沼液浓缩的液态有机肥利用现状与展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厌氧发酵是解决有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然而发酵残余物——沼液的处理利用成为限制厌氧发酵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沼液中富含养分及活性物质,可作为有机肥还田,在农田承载力和运输成本的双重约束下,沼液浓缩制肥技术迅速发展。沼液浓缩不仅可以减少储存和运输成本,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位体积沼液中的养分含量,复配成高品质有机肥,分离后的水还可回用或达标排放。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根据现阶段的沼液浓缩技术及浓缩液利用现状,分析了不同浓缩技术的优缺点及浓缩液制肥潜力,并对沼液的应用潜力提出了展望及建议。

关键词: 沼液 膜浓缩 肥料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樱桃GH3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樱桃(Prunus avium L.)为材料,对IAA酰胺合成酶(Gretchen Hagen 3,GH3)基因家族全基因组进行鉴定及生物信息分析;同时,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外源GA3、ABA、MeJA、IAA的响应。结果表明,甜樱桃基因组中共存在8个GH3基因,根据在染色体的位置依次命名为Pav GH3.1~PavGH3.8,编码区长度为1 683~1 851 bp,预测大多数基因定位在叶绿体中;PavGH3外显子数3或4,且有较多保守基序;除5号和7号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均有分布;启动子存在ABA、MeJA等6种激素响应元件;PavGH3在进化上分为2组,且PavGH3.5和PavGH3.6与拟南芥GH3一些成员存在共线性。表达分析显示,PavGH3.2、PavGH3.6和PavGH3.7为3个主要表达基因。PavGH3.4和PavGH3.5在第2次生理落果中较第1次上调表达,与正常果实相比,第1次生理落果中PavGH3.5和PavGH3.7下调表达,PavGH3.4和PavGH3.6上调表达。PavGH3.2、PavGH3.3、PavGH3.6和PavGH3.7为主要响应激素的基因。推测PavGH3基因家族广泛参与甜樱桃的生长发育,且可能与落果关系密切。

关键词: 甜樱桃 IAA酰胺合成酶 基因家族 生长素响应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产区黄肉猕猴桃品种及优系溃疡病抗性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评价贵州产区黄肉猕猴桃品种及优系对溃疡病的抗性表现,为猕猴桃抗病品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调查溃疡病高发园黄肉猕猴桃品种‘金艳’、‘金桃’、‘金怡’、‘华优’、优系‘13-3-14’、‘13-6-7’、‘13-6-11’、‘13-11-21’病情指数,并采用枝条离体划伤接种,对品种‘金桃’、‘华优’、优系‘13-3-14’、‘13-6-7’、‘13-6-11’、‘13-11-21’进行室内抗性鉴定,初步评价黄肉品种及优系抗性表现;同时对无病优势区黄肉主导品种‘金艳’、‘Hort16A’进行室内抗性鉴定;比较优势区及新生产区黄肉易感品种‘Hort16A’接菌后菌斑生长情况。结果发现在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拐比村,溃疡病高发果园内,品种及优系抗病性差异显著,田间抗性鉴定中,优系‘13-3-14’、‘13-6-7’、‘13-6-11’、‘13-11-21’表现为中抗,‘华优’表现为感病,‘金艳’、‘金桃’、‘金怡’表现为高感;室内抗性鉴定则发现‘金桃’接菌后病斑发展最快,其长度显著区别于‘华优’及优系‘13-3-14’、‘13-6-7’、‘13-6-11’、‘13-11-21’;品种‘Hort16A’在优生区米箩病斑长度小于新生区清镇红枫湖;在优生区米箩‘金艳’、‘红阳’病斑长度大于‘Hort16A’。综上研究,在黄肉品种中,‘华优’抗性表现最好,‘金怡’、‘金桃’次之、‘金艳’抗性最低、黄肉猕猴桃优系溃疡病抗性高于‘金艳’。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抗性表现区别明显,同一区域不同品种抗性差异明显,‘金艳’抗性表现与高感品种‘红阳’相似甚至不及,‘Hort16A’抗性表现显著优于二者。表明在产业布局中品种和种植区选择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猕猴桃尤其是黄肉猕猴桃生产布局、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猕猴桃 溃疡病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照条件下热带玉米自交系间的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周期敏感性差异是影响玉米在不同光长条件下是否能够正常开花结实的重要因子之一.分析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热带玉米光敏型与光钝型自交系基因表达差异,能够为解析玉米光周期敏感性变异的分子机制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光钝感自交系QR273和光敏感自交系T32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制光照长度分别对其进行长短日照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对九叶期的基因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不同光照条件能够影响昼夜节律和应答辐射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表达量均呈极显著性差异.结合材料的光周期反应情况,不同光照长度条件下,影响玉米光反应差异的主要调控途径为GI-CO-FT,初步揭示了热带玉米种质光周期诱导开花的分子调控基础.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光敏感基因;差异表达模式;转录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地方高粱抗炭疽病资源的田间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CSCD

摘要:【目的】观察高粱叶部炭疽病发病特点,筛选贵州地方抗炭疽病高粱资源,探明高粱抗病机理。【方法】于田间以粉碎秸秆及高粱病叶作为侵染源,将收集到的贵州地方高粱资源进行为期2年的叶部炭疽病抗性等级鉴定。【结果】两份资源B39-2、F41表现为高度抗病,等级数值为2。7份资源为中度抗病,但抗性表现依赖于病害环境。两份资源E36、F4含有极端分布的等级数值,266份资源为感病材料。资源中极少部分材料存在多个等级数值,说明这些资源存在杂合基因型。【结论】通过两年的田间抗病鉴定,鉴定出的2份高抗资源有稳定抗性,可用于后续研究与品种选育。鉴选方法上,使用粉碎秸秆和病叶作为侵染源比单独使用粉碎秸秆能更有效地鉴定高抗资源。

关键词: 高粱 抗性 炭疽病 鉴选 贵州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不同减氮量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水稻合理减氮提供理论依据.以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品种最高产施氮量(180 kg/hm2,N180)基础上,设置减氮1/6(150 kg/hm2,N150)、减氮1/3(120 kg/hm2,N120)和不施氮(0 kg/hm2,N0)共3种减氮处理,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茎蘖生长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粒叶比、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N180处理相比,两水稻品种在N150、N120和N0条件下的产量平均分别降低3.09%、9.04%和34.37%,其中N150与N180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N180相比,N150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平均分别降低7.57%和0.81%,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1.98%和0.87%;N120条件下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所提高,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持续显著降低.(2)与N180相比,3种减氮条件下水稻各时期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各生育阶段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均呈不断降低趋势;N150条件下水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N180未有显著差异,但高效叶面积率平均提高4.58%,粒叶比增加,同时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率平均提高4.11%,干物质转运率和转化率平均分别提高13.82%和6.89%,这是其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因此,适量减氮条件下杂交籼稻品种可通过自身调节以优化群体光合结构,促进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维持较高产量水平;过量减氮造成群体生长量显著降低,难以高产.

关键词: 减氮;杂交籼稻;产量;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石漠化地区三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撂荒地,AL;玉米地,CF;果树地,FD)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采集同一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样品,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进行团聚体分级,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结构稳定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D各土壤养分均高于AL和CF,其中FD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较AL和CF显著提高25.45%和21.86%,全氮含量显著提高22.42%和19.76%。FD> 5 mm机械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均显著高于AL和CF,<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则显著低于AL和CF。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0.25 mm团聚体组成(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表现为FD> AL> CF,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则表现出相反趋势。FD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较AL和CF提高了4.39%~36.69%和8.11%~27.51%,且> 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较AL和CF显著提高了6.03%和9.64%,而<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则显著降低了46.02%和57.4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MWD、GMD、R0.25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重要的土壤养分指标。在喀斯特石漠化较严重地区,采取退耕还林可提高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腌鱼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腌鱼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采样于贵州省黔东南州6 个县).结果表明,腌鱼的微生物群落呈复杂多样性,不同样品间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性,且取样至不同地方的腌鱼乳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等指标呈明显差异,其中剑河县的腌鱼pH最高,天柱县的腌鱼乳酸含量最高,为剑河县的28倍.通过对腌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门水平上,腌鱼的优势细菌和真菌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属水平上,剑河县、榕江县、天柱县、从江县腌鱼的优势细菌为乳酸菌(Lactobacillus),锦屏县和黎平县腌鱼的优势细菌为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剑河县、锦屏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腌鱼的优势真菌为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天柱县腌鱼的优势真菌为酿酒酵母(Kazachstania).由群落Heatmap可知,剑河县、锦屏县、黎平县、榕江县腌鱼的细菌及真菌的优势菌属组成最为相似.基于典范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分析表明,细菌及真菌属水平上,对微生物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乳酸.本研究可为贵州传统发酵腌鱼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腌鱼 发酵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