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不同轮作模式对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托23年的黄壤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对比研究玉米单作(MM)、小麦||绿肥–玉米轮作(WMR)和油菜–玉米轮作(RMR)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占比高达93.04% 和74.59%以上;WMR和RMR处理较MM处理显著提高了5~2 mm和2~1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及>5 mm和5~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MR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较MM处理显著增加了50%;WMR、RMR处理的PAD(团聚体破坏率)和ELT(土壤团聚体不稳定团粒指数)较MM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31.32%、25.97%和35.90%、30.65%;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均以WMR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高,>5、1~0.5、0.5~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MM处理显著增加了17.60%、34.41%、45.67%;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5 mm的大团聚体中,而在微团聚体中含量较少,轮作主要提高了>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WMR、RMR处理较MM处理分别提高了23.18和9.16个百分点.小麦||绿肥–玉米轮作能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组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可作为贵州黄壤旱地较佳的轮作模式.


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黄壤微生物量磷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动态变化与周转特性,探究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磷转化与供应能力的影响。【方法】依托贵阳黄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NK)、氮磷钾化肥(NPK)、有机肥(M)、1/2有机肥+1/2氮磷化肥(0.5MNP)、全量有机肥+全量氮磷钾化肥(MNPK)6个处理,在玉米播种前、苗期、拔节期、开花期、收获后分别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有效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并计算微生物量磷周转期和周转量。【结果】与NK处理相比,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和微生物含磷量(MPC)分别显著提高了123.9%—446.2%和85.0%—268.2%,均以MNPK处理增幅最大。施磷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M和0.5MNP处理MBP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26.7%—32.7%;NK处理MBP和MPC含量均在开花期最低,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MBP含量在玉米生长期均较高,MPC含量则随生育时期变化呈"双峰"曲线,苗期和开花期最高;与CK相比,NK处理MBP周转期缩短了405 d,MBP周转量提高了50.9%。与NK处理相比,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MBP周转量提高了19.2%—156.4%,MBP周转期延长了248—391 d,说明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可不同程度增加MBP库容并降低其周转速率;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吸磷量分别是NK处理的3.63—7.27倍和1.77—1.97倍;各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NK处理>M、MNPK处理>CK、NPK、0.5MNP处理,NK处理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10.2%—21.0%;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是MBP及其周转量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是MBP周转期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结论】MBP可反映黄壤磷素的供应水平,MBP含量及其周转对于提高黄壤潜在供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可提高土壤MBP周转库容,增强土壤磷素转化和供给能力,提高玉米植株吸磷量。


5个紫苏品种的抗旱生理学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贵州地区种植的紫苏抗旱品种,本研究测定贵州本地的5个紫苏品种在不同的干旱胁迫处理下的生理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5个紫苏品种的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直径和株高都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指标变化:M311和M46表现为不断增加,M39和M84为先增后减,M99为先小幅度减少后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指标变化:M99和M46表现为不断增加,M311、M39和M84为先增后减;游离脯氨酸含量指标变化:M46呈现为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余品种为先增后减;SOD活性指标变化:M39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其余品种为先升后降;POD活性指标变化:M99表现为先升后降再升,M39为不断升高,其余品种先升后降;丙二醛含量指标变化:M39表现为先减后增,其余品种先增后减。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发现,5个贵州本地紫苏品种的耐旱性能从高到低排序为M39>M46>M311>M99>M84。本试验通过探究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紫苏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出5个品种中最适合贵州地区种植的抗旱品种为M39,对贵州进一步选育高抗旱紫苏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凤梨草莓与黄毛草莓种间杂种果实香气成分的代谢谱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黄毛草莓和凤梨草莓的2个种间杂种PF(具黄毛草莓浓郁的蜜桃香气)和NF(无蜜桃香气)完熟期果实香气成分的代谢谱,为黄毛草莓蜜桃香气特征成分鉴定及野生草莓优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 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technology,GC-MS),对供试材料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值和log2FC(Fold Change,FC),结合T-test的P值来筛选差异性代谢物,PF相对于NF,设置阈值VIP>1.0, log2FC>1.0或log2FC<-1.0且P value<0.05,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CAS号(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Registry Number)在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网站查阅。【结果】从检测到的383种总代谢物中筛选出6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58种上调,9种下调,上调幅度较大的差异代谢物为内酯类物质,log2FC排在前3名的依次是(Z)-7-癸烯-5-酸(5.60)、丁位十一内酯(5.33)、δ-癸内酯(5.30),下调幅度较大的差异代谢物为酯类物质,-log2FC排在前3名的依次是肉桂酸乙酯、亚硫酸(-7.19),2-乙基己基异己酯(-6.65)和3-羟基丁酸乙酯(-4.14)。从相对含量来看,酯类在PF(37.69%)中大幅低于NF(57.20%),内酯类在PF(20.91%)中大幅高于NF(6.12%),酮类在PF(15.30%)中略高于NF(9.12%),醇类、醛类、酸类、烯烃类和其他代谢物在PF和NF中的含量相当,NF中相对含量最大的酯是丁酸乙酯(17.92%),PF中相对含量最大的内酯是δ-癸内酯(12.53%),PF相对含量最大的酮与NF相同,均为2-庚酮。【结论】肉桂酸乙酯、丁酸乙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等酯类可能是NF的关键香气成分,(Z)-7-癸烯-5-酸、丁位十一内酯和δ-癸内酯等内酯类可能是形成PF蜜桃香气的关键物质。


茶多酚对油梨果实保鲜效果的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茶多酚对油梨采后贮藏期间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以国内油梨品种桂研10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茶多酚对油梨贮藏期间营养品质和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2.0%茶多酚处理可有效延长油梨的保鲜期,贮藏12 d后,2.0%茶多酚处理油梨腐烂率为14.86%,比CK低81.90%;贮藏20 d后,2.0%茶多酚处理的油梨失重率为10.46%,硬度为2.9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45%,维生素C含量42.88 mg/100 g,可溶性蛋白含量6.52 mg/g,保持油梨果实硬度和重量,控制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的下降,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降低腐烂率,有效延长了保鲜时间,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营养品质.综上所述,2.0%茶多酚处理对油梨的保鲜效果最好,是一种安全、高效、低成本油梨保鲜药剂.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绿肥根茬还田的氮肥减施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玉米与间作豆科绿肥根茬还田生产方式在河西绿洲灌区的氮肥减施效应。【方法】玉米间作豆科绿肥,绿肥(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地上部乂割做饲草根部还田,定位试验位于甘肃河西绿洲,始于2011年,至本试验取样时已进行了10年。试验共设8个处理,包括无绿肥根茬还田条件下后茬玉米不施肥对照,施常规量氮肥(N 375 kg/hm2),只有针叶豌豆、毛叶苕子根部还田,以及根部还田配合常规氮肥量的80%、90%。于2020年玉米收获后测产,并测定了玉米秸秆和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同时分析了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含量及土壤氮库(全氮、有机氮、无机氮、颗粒态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结果】与常规施氮肥相比,根茬单独还田降低了玉米产量;绿肥根茬配施80%、90%常规量氮肥处理之间的玉米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变化,其中针叶豌豆配合80%常规量氮肥还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7.6%;玉米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略有增加,而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分别增加了31.7%~56.4%、37.8%~60.0%、61.7%~96.8%;玉米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显著增加,以针叶豌豆根茬配施80%常规量氮肥处理的增加幅度最高,增加值分别为43.6%、34.5%、107.9%、35.8个百分点(P<0.05)。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综合肥力进行评价,以针叶豌豆根茬还田配施80%常规量氮肥处理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为显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较常规施氮肥处理提升23.0%。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和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施肥处理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氮贮量影响玉米产量,土壤全氮、无机氮对产量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36.5%、26.8%。【结论】绿肥根茬连续还田条件下,减少后茬玉米氮肥常规用量的20%可维持甚至提高玉米产量,大幅提升玉米的氮磷钾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根茬还田配合适量氮肥可以通过提升土壤氮库贮量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在河西走廊,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俱佳的栽培管理方式是针叶豌豆根茬还田配合80%的常规氮肥用量,毛叶苕子根茬还田配合80%~90%的常规氮肥用量。
关键词: 玉米绿肥间作 根茬还田 氮肥减施 玉米产量 土壤综合肥力


有机栽培与常规栽培蔬菜的营养品质分析比较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有机栽培与常规栽培蔬菜的营养品质差异,以大白菜、生菜和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盆栽分析对比2种栽培方式下蔬菜营养物质(蛋白质、可溶性糖、总氨基酸)、维生素原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类黄酮)、风味物质(单宁、苹果酸、酒石酸)、矿质元素(Fe、Zn、Mn)以及硝酸盐与农药残留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栽培蔬菜的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类黄酮、苹果酸、Fe和Zn等有益营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蔬菜,相反,有机栽培蔬菜的单宁、Mn及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蔬菜,且3种常规栽培蔬菜中均检测到农药残留,其中大白菜和生菜的农药残留大大超过限量标准。由此可见,采用有机栽培方式种植的蔬菜不仅有益营养物质显著优于常规栽培蔬菜,而且其有害物明显低于常规栽培蔬菜。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宝油150'的选育及轻简化栽培技术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宝油150’是以化学杀雄不育系LB2822为母本,YD41R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早熟高油分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有利于克服两系法制种中拔除可育株较多及三系法制种存在微粉的影响。该品种在贵州平均产量176.38 kg/667 m2,平均产油量76.81 kg/667 m2,分别较对照‘黔油早1号’增产8.08%和14.06%,平均生育期204.20 d,株高为167.30 cm,单株有效角果数459.00个,分枝部位48.60 cm,主花序长62.40 cm,主花序有效角果数79.80个,主花序着角密度为1.28个/cm,一次分枝数8.4个,千粒重为4.64 g,平均芥酸含量0.48%,平均硫甙含量26.12μmol/g,平均含油量48.06%,平均蛋白质含量26.38%。该品种具有中抗菌核病、丰产性好、熟期早、抗倒性强、耐密植等特点,适宜在贵州、四川、重庆及湖南等冬油菜区域进行轻简化机械化高效栽培推广应用。


国外引进绿肥种质资源在贵州省低磷黄壤的生长利用及留种特性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贵州省低磷黄壤土上生长利用的绿肥种质资源,选取国外引进绿肥种质资源13份,种植于低磷黄壤中,研究其营养期生长速率,盛花期主要农艺性状、养分积累与供应,花穗期,留种量等。结果表明,全氮、全磷、全钾总养分积累量居前三的种质资源为HZMC1374箭筈豌豆(19.46 g/株)、HZMC1349箭筈豌豆(18.50 g/株)、HZMC1300白芥(15.54 g/株),养分截获与供应能力较高。对于最佳还田利用时间,HZMC1442白芥、HZMC1300白芥、HZMC1298春山芥、HZMC1299春油菜为3月1日至30日,HZMC1539艾菊叶法色草、HZMC1334毛叶苕子、HZMC1302毛叶苕子,为4月1日至5月6日,HZMC1446豌豆、HZMC1374箭筈豌豆为4月14日至5月4日,HZMC1349箭筈豌豆、HZMC1367箭筈豌豆、HZMC1353箭筈豌豆为4月29日至5月15日,HZMYZW26香青兰为6月3日至21日。对于留种量,HZMC1349箭筈豌豆、HZMC1299春油菜、HZMC1300白芥、HZMC1367箭筈豌豆、HZMC1539艾菊叶法色草留种量较高,分别为607.13、467.93、346.40、276.47、256.93 kg/hm2。


JAK-STAT信号通路JAK2、STAT3和SOCS1基因在鸭肠炎病毒感染中各组织的表达变化
《中国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100只健康30日龄雏鸭随机分为试验组(Ⅰ组,50只)和对照组(Ⅱ组,50只),进行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al, DEV)检测。试验组每只雏鸭腿部肌肉注射0.2 mL(1 000LD50),Ⅱ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 mL,分别于感染后12,24,36,48,72,84,96 h无菌采集各组织样本(肌肉、胸腺、十二指肠、法氏囊、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利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方法确定Ⅱ组未发生感染、Ⅰ组成功感染后,所有样品-80℃保存备用。同时,对各时段各组织中JAK2、STAT3和SOCS1基因的转录水平与蛋白质表达量进行检测,并对十二指肠进行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验证。结果显示,与Ⅱ组相比,JAK2、STAT3和SOCS1基因在DEV感染鸭机体组织中转录水平差异显著(P<0.05)。JAK2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Ⅱ组,差异显著(P<0.05),而SOCS1蛋白表达量水平高于Ⅱ组,差异显著(P<0.05);取十二指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感染DEV对雏鸭各组织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JAK2、STAT3和SOCS1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感染DEV对鸭机体组织JAK-STAT信号通路SOCS1基因的影响是在蛋白水平的上调,而非转录水平,同时SOCS1基因对JAK2、STAT3基因的抑制作用也是在蛋白水平。
关键词: 鸭肠炎病毒 JAK-STAT信号通路 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