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高异交率三系不育系黔79A的特征特性及高产繁殖技术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黔79A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全丰A中的可育株与长粒卷叶优质材料H358杂交,F3代与全丰A测交,通过4 a 8代回交转育而成的高异交率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农艺性状优良,繁殖制种产量高,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其在黔东南岑巩地区的高产繁殖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不育系 黔79A 繁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下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黔东北1个9龄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CK:对照,不施肥;CF:习惯施肥;T1:化肥减施量32.1%;T2:化肥减施量33.8%;T3:化肥减施量46.0%,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的全年干茶叶产量分别为3524.1、3644.4、3835.7 kg/hm2,显著高于CF(3127.3 kg/hm2),T1、T2、T3、CF的这一指标显著高于CK(2172.6 kg/hm2);各季度T1的酚氨比最低,秋季CF、T1、T2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春、夏季CF、T2、T3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总体上,T1、T2、T3新梢年氮、磷、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高于CF,T3效果最好;各施肥处理的年纯收入显著高于CK(3.69万元/hm2);相较于CF,T1、T2、T3每年分别节本增效1.48、1.39、1.52万元/hm2。茶园肥料沟施效果好于撒施,T1、T3化肥减施增效较好,T3更好。建议调整茶树专用肥氮、磷、钾元素配比,增加茶树专用肥的有机肥及其有机质含量;T3增加有机肥替代比例。

关键词: 茶园 施肥技术 产量 品质 养分利用率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花粉形态观察和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检测油梨花粉生活力的方法,本研究以‘哈斯’‘富尔特’‘桂研10号’为材料,采用形态观测法、联苯胺染色法和蓝墨水染色法对油梨的花粉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显微镜下观察,油梨花粉粒均呈现圆形,颜色呈黄色或淡黄色。采用形态观测法发现油梨的花粉生活力在78.32%~86.44%之间,联苯胺染色法测定油梨的花粉生活力在62.76%~72.08%之间,以上两种方法均测得‘哈斯’的花粉生活力较高。采用蓝墨水染色法测不同油梨品种花粉生活力均低于20%,不适用于油梨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因此,形态观测法是一种较适合快速判断花粉生活力的方法,为油梨的授粉、花粉贮藏、杂交育种等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梨 花粉生活力 形态测定法 联苯胺染色法 蓝墨水染色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小花蝽-蚕豆-蚕豆蚜载体植物系统对茶叶害虫的控制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载体植物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应用价值。蚕豆蚜Aphis fabae偏好豆科植物,对茶树安全,且作为猎物可满足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因此本研究以蚕豆蚜作为替代猎物、蚕豆Viciafaba作为载体植物及南方小花蝽作为天敌昆虫构建"南方小花蝽-蚕豆-蚕豆蚜"载体植物系统来防治茶叶害虫。为探究该载体系统是否可有效控制茶叶害虫,本研究事先在室内比较了该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茶蚜Toxopteraaurnantii的防治效果;之后在田间调查中发现茶树上主要有茶蚜、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及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共3种害虫混合发生,且它们均可被南方小花蝽捕食,因此在田间试验中本研究同时评价了载体植物系统及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这3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在室内试验中,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相比,在前3次调查中茶蚜种群数量显著降低,且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其中载体植物系统对茶蚜的控制效果最高可达92.16%,而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茶蚜的防治效果仅为72.25%,表明该载体植物系统有应用于田间防治茶叶害虫的潜力。在田间试验中,载体植物的布局(条状、块状及点状)对载体植物系统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影响;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均对小贯小绿叶蝉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最高防效均在90%左右,但对茶蚜及茶棍蓟马则无明显的控制作用,表明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均可用于茶叶害虫的防治,但在应用时需考虑到多种害虫同时发生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南方小花蝽 蚕豆蚜 载体植物系统 茶蚜 小贯小绿叶蝉 茶棍蓟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果实品质的差异分析与评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不同品种(系)油梨果实品质差异,以富尔特、桂研10号、GYL-1、GYL-2、GYL-3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可食率、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共12个品质指标,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客观、准确地分析油梨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品种(系)油梨果实品质性状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4.39%~40.68%之间,以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程度最大,含水量变异程度最小.②通过隶属函数值分析,不同油梨品种果实品质优劣依次表现为GYL-2>富尔特>桂研10号>GYL-1>GYL-4.③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100%,决定第1主成分的主要为可滴定酸含量、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决定第2主成分的主要为粗脂肪含量、维生素C含量、固酸比和可食率;果形指数和果实纵径对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指标维生素C含量;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分值,不同品种(系)排名为GYL-2>富尔特>桂研10号>GYL-1>GYL-4.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油梨品种(系)被分成3类,其中GYL-2、富尔特、桂研10号的果实品质优于GYL-1和GYL-4.综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即品种GYL-2果实品质最好,富尔特次之,GYL-4最差.研究结果揭示了5个油梨品种(系)果实品质的差异,建立了一套适合油梨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为贵州油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油梨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差异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法辅助热水浸提刺梨多糖工艺优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刺梨干果为原材料,研究酶法辅助热水浸提刺梨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肿瘤活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刺梨多糖的提取工艺,并通过建立S180实体瘤模型对最优条件下提取的刺梨多糖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酶法辅助热水浸提刺梨多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pH6.2,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41℃,酶添加浓度1.62%,液料比30:1 mL/g,酶解反应完成后90℃热水浸提3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刺梨多糖得率为6.32%±0.12%。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在灌胃剂量为200 mg/kg时,酶法辅助热水浸提刺梨多糖对S180肿瘤小鼠的抑瘤率为52.13%±1.84%,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并能显著(P<0.05)提高肿瘤小鼠的白细胞数量、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说明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的刺梨多糖,具有一定的提升肿瘤小鼠免疫能力和抗肿瘤的作用,可作为潜在的功能性食品添加或天然抗肿瘤药物来源。

关键词: 刺梨多糖 酶法 热水浸提 工艺优化 抗肿瘤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喀斯特区域马铃薯种薯生产重金属安全性初探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南地区是重要的马铃薯产区,同时喀斯特密集分布,其中部分地区为重金属高地质背景区域。本研究以三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检验其种薯生产中试管苗培养和商品种薯生产阶段Pb-Cd-Cr对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苗对高浓度Pb-Cd-Cr复合胁迫有较好的耐受性,半致死剂量高于国标筛选值限值20%,低浓度复合胁迫不易识别,构成一定安全隐患;脱毒商品种薯生产阶段,以Cd富集率最高,根、茎叶和块茎分别达到环境浓度的550.82%,124.92%,和32.03%。以Pb最低,根、茎叶和块茎分别为14.41%,1.55%,0.31%;土壤类型、施肥种类等对种薯安全存在显著影响。总体表现红壤比黄壤安全,化合复合肥比商品羊粪有机肥更安全。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薯生产 重金属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伴矿景天间作方式对辣椒根围土壤镉迁移与有效性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伴矿景天间作模式对辣椒植物根系周围土壤镉(Cd)迁移与可利用风险的影响,于2019年在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伴矿景天或辣椒单作、伴矿景天条带式间作辣椒(间作1)、伴矿景天交叉式间作辣椒(间作2)、伴矿景天混合式间作辣椒(间作3)等5种种植模式,收获期采集辣椒根系周围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各形态Cd含量和土壤pH、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氮磷钾以及球囊霉素(GRSP)含量。结果表明,与辣椒单作相比,间作2和间作3使辣椒根系周围土壤酸溶态Cd显著降低39.6%和41.5%(P<0.05),可还原态Cd含量显著降低23.9%和29.0%(P<0.05)。同时也降低了土壤Cd迁移和植物可利用风险,其中间作2和间作3处理土壤Cd迁移性分别降低25.8%和34.2%,可利用性分别降低11.6%和26.9%。3种伴矿景天间作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提高24.5%、39.9%和40.6%(P<0.05);间作2和间作3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总球囊霉素含量,分别增加51.7%和86.7%(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Cd迁移和可利用风险影响重要性排序为总提取球囊霉素>速效钾>pH>易提取球囊霉素>全钾>全磷>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土壤总提取球囊霉素、速效钾是影响土壤Cd迁移性和可利用性的关键调控因子。综上所述,伴矿景天间作措施显著降低了辣椒根系周围土壤Cd迁移和可利用风险,其中交叉式间作和混合式间作效果优于条带式间作。

关键词: 间作 辣椒 伴矿景天 迁移性 可利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蜜蜂对猕猴桃的访花行为及授粉效果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为猕猴桃授粉,研究中蜂对猕猴桃的访花授粉行为规律,以及中蜂授粉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规范猕猴桃中蜂授粉和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中蜂既采集雄花又采集雌花,每日的访花活动时间为7:40-19:30,访花的温度区间为18.9~31.2℃,湿度区间为21% ~76%.对单朵花的平均访问时间为25±5.77 s,62% ±0.82%的中蜂单花访问时间分布在20~30 s.中蜂日访花活动的高峰时段为11:00-12:00,携粉回巢的高峰时段为11:00-11:20,携粉回巢蜂的数量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规律均呈正态分布,分别符合方程y=14.36-25.58(x-24.81)2e/√π(R2=0.924)和y=12.67-0.96(x-53.90)2e/√π(R2=0.858),且在温度22.5~26.3℃、湿度43% ~67%区间内数量达到高峰.经中蜂授粉的果实座果率、纵径、横径及侧径增长速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固酸比、糖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授粉组(P<0.05),畸形率和果实硬度显著低于人工授粉组(P<0.05).本研究得出中蜂授粉可提高猕猴桃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在生产中可代替人工授粉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中华蜜蜂;猕猴桃;授粉;访花规律;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及产量对新型缓释肥料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型缓释肥对鲜食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贵州黄壤区鲜食玉米种植的新型缓释肥料,采用盆栽试验,设不施N(T1)、习惯施肥(T2)、包膜缓释肥(T3)、稳定性缓释肥(T4) 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新型缓释肥料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生物性状、玉米全氮积累量、光合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缓释肥均能提高玉米产量,以包膜缓释肥最高,达65.31g·株-1;在玉米收获期,施用包膜缓释肥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27.89 g·株-1,显著高于另一种新型缓释肥料;玉米株高和茎粗表现出稳定性缓释肥>包膜缓释肥,穗位高和叶绿素均表现出包膜缓释肥>稳定性缓释肥,但两种缓释肥料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各产量构成要素指标除百粒重外,均以施用包膜缓释肥处理最优;玉米全氮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增加,逐渐由叶、茎转向籽粒,在收获期以包膜缓释肥处理最高,占整株的58.2%;氮素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以包膜缓释肥处理最高,分别为13.73 g·g-1、17.42 g·g-1和68.49%,但两种新型缓释肥料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用新型缓释肥料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光合特性,其中Pn、Tr和Gs在拔节期达到峰值。综上,包膜缓释肥对干物质积累量、生物性状、产量构成要素、光合特性、全氮积累量及肥料利用率产生积极影响,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可见,包膜缓释肥更适合于贵州黄壤区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

关键词: 氮素利用 产量 新型缓释肥料 干物质积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