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氮量对酒用糯高粱品种红缨子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贵州地区糯高粱氮肥高效利用的施肥技术,以品种红缨子为研究对象,设置0(N0)、120(N120)、240(N240)、360(N360)、480(N480)、和600kg/hm2(N600)6个施氮水平,研究了糯高粱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糯高粱产量、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氮素积累总量随氮素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增施氮素较不施氮素能够显著提高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其中以N240处理增幅最大,较N0处理分别增加28.87%、35.83%和49.6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糯高粱氮素表观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呈下降趋势。利用二次多项式和平方根模型分别拟合糯高粱产量和效益的施氮效应,当施氮量分别为294.5和252.6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分别为168.2和132.7kg/hm2时效益最大。兼顾产量、效益及氮肥利用效率,120~240kg/hm2的氮肥施用量是适宜的。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岷江上游典型县域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匹配程度,亦能为乡村聚落重构及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乡村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及生态位理论方法,以岷江上游典型县域理县为研究区,采用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土地利用现状等多源数据,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数理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首先判识了理县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然后借鉴生态位适宜度测算模型,对理县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8个乡村聚落景观指数对20种乡村聚落空间粒度的响应变化情况,综合8个景观指数的第一尺度域判识得到理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适宜性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为60 m;2)在60 m最佳空间尺度下,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理县乡村聚落适宜性土地面积占县域国土面积的4.58%,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东北部乡镇及杂谷脑河下游、317国道沿线;3)理县乡村聚落低度适宜区主要位于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地质灾害多发区,不适于人类长期生存发展;中度适宜区在自然资源、区位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具备现代农业发展潜力;高度适宜区在区位、经济、自然与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乡村发展功能较齐全,应作为乡村人口和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中、高度适宜区是理县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支撑空间.
关键词: 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最佳空间尺度;生态位模型;岷江上游


黑喉石斛DoCOL10基因克隆及在花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O (CONSTANS)是植物成花诱导中光周期途径的关键基因。为探明黑喉石斛(Dendrobium ochreatum)CO同源基因在其花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黑喉石斛不同时期叶片为试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结合同源克隆和3’RACE克隆技术得到黑喉石斛CO同源基因,命名为DoCOL10。DoCOL10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 263 bp,共编码421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2个完整且相连的B-box元件和1个CCT结构域,属于CO家族第1类,为CO同源基因;Do COL10不具备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为亲水性蛋白;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DoCOL10与兰科植物如铁皮石斛、小兰屿蝴蝶兰、墨兰等的同源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之间CO进化较远,处在不同分枝中。Real-time PCR分析结果显示,DoCOL10的表达量在花芽始分化阶段出现显著上调并达到峰值,随着花芽形成呈下降趋势;DoCOL10不仅在叶片中高表达,其在花芽中的表达量也处于较高水平,在花器官中也有一定表达。为深入研究DoCOL10基因在黑喉石斛嫩茎成花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黑喉石斛(Dendrobium ochreatum) DoCOL10基因 花发育 表达模式


超亲优势数量遗传学理论推导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超亲优势作为杂种优势的一种表现形式,被广泛用于生产实践,但对其认识仍处于不断加深中,对超亲优势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推导,为玉米育种的理论指导提供参考。【方法】在综述前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实践,基于加性-显性模型推导超亲优势数学表达式,探讨超亲优势可能的遗传基础及其在指导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方面的应用。【结果】基因型尺度模型下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数学表达式分别为MPHF1≈Σdy2及HPHF1≈Σy(d-a)和LPHF1≈Σ(d+a);单个位点下双亲基因频率差异和超显性效应是超亲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在多个位点下显性效应和上位性均会影响超亲优势表现。【结论】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数学表达式MPHF1≈Σdy2和HPHF1≈Σy(d-a)能很好地用于指导玉米育种实践。


香菇菌种生产中木霉侵染过程研究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州香菇菌种生产过程中菌棒受侵染问题十分严重,为查清侵染香菇菌棒的病原及其对香菇菌丝的侵染过程,以贵州5个香菇菌种生产基地分离获得形态相似的菌株(编号:GZCC 21-0004)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将该菌株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复合种下的Trichoderma lentinulae;通过平板对峙、载玻片对峙以及代谢物抑制作用等实验研究该木霉侵染香菇菌丝过程,发现T.lentinulae侵染香菇菌丝分5个步骤:贴附生长、缠绕包裹、分泌色素、顶端破裂、中空皱缩;代谢物抑制实验结果显示,T.lentinulae菌丝、代谢产物以及挥发产物对香菇菌丝的抑制率分别为51%、57%、82%,其中挥发性产物的抑制率最高。


映山红杜鹃MADS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ADS是一类植物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主要调控开花植物花和果实的不同发育过程。为了研究映山红杜鹃MADS基因家族的特征,加快映山红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本研究基于已发表映山红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数据库,对映山红MADS基因家族的所有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映山红基因组中共有67个MADS家族基因,其理化性质差异较大,且在13条染色体上的分布不均匀;对映山红和模式植物拟南芥MADS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映山红MADS基因家族中也包含Ⅰ型和MIKC型两大类型,其中MIKC型中包含有花发育相关的B类和E类基因,即可能参与对映山红花瓣及胚珠的发育调控;映山红花发育5个不同阶段的MADS基因表明分析结果显示,67个MADS中有39个基因被检测到,且表达趋势差异较大,表明映山红MADS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部分MADS基因在此阶段不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映山红的定向遗传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杜鹃 MADS 基因家族 花发育 系统进化分析 基因表达


梵净山地区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析
《森林与环境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本土中华蜜蜂种群面临多种威胁,有必要了解自然保护区在蜜蜂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利用15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中华蜜蜂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遗传分化上,保护区内外的中华蜜蜂没有产生种群遗传分化;在遗传多样性上,保护区内中华蜜蜂的等位基因数(Na)为3~20、期望杂合度(He)为0.689 1±0.040 5、香农指数(I)为1.508 6±0.133 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47 3±0.170 9。保护区外中华蜜蜂的Na为3~20,He为0.691 4±0.037 1、I为1.512 4±0.127 7、PIC为0.647 4±0.163 4。保护区内外的中华蜜蜂维持了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估测了其有效种群大小为8 171.2。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在本土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得中华蜜蜂能够维持较大的种群数量和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蜜蜂资源 遗传分化 遗传多样性 有效种群大小


Ca2+胁迫下白及种子萌发及原球茎发育过程微形态学观察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及种子为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设置6个Ca2+处理浓度(0、1.65、2.47、3.30、4.12、4.95 g·L-1),研究不同浓度Ca2+胁迫对白及种子萌发及原球茎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菌播种10 d后,2.47 g·L-1 Ca2+胁迫下白及种子率先撑破种皮,无菌播种20 d后,3.3 g·L-1 Ca2+胁迫下的种子叶片长势较优,无菌播种30 d后,2.47 g·L-1和3.3 g·L-1 Ca2+胁迫下的种子幼叶长势较好;无菌播种15 d后,进行种子萌发率统计,Ca2+浓度为2.47 g·L-1时萌发率最高,其次是0、1.65 g·L-1浓度处理,Ca2+浓度超过2.47 g·L-1会抑制白及种子的萌发;无菌播种30 d后,4.95 g·L-1 Ca2+胁迫下白及原球茎直径较大.
关键词: 白及;Ca2+;种子萌发;原球茎


硒肥与钝化材料组配对土壤Cd钝化及稻米Cd消减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硒肥施用方式联合钝化材料对土壤镉钝化和稻米镉消减的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选用亚硒酸钠作为硒肥,钙镁磷肥和硅藻土作为钝化材料,设置基施硒肥+钙镁磷肥+硅藻土和叶面喷施硒肥+钙镁磷肥+硅藻土2种方式,研究其不同用量对镉污染酸性稻田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稻米产量增加,基施硒肥产量略高于叶面喷施硒肥,产量差为2.115 g/pot,与对照(CK)相比,基施0.28%钙镁磷肥+0.12%硅藻土+0.004‰硒(T3)能够提高1.68倍的稻米产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pH升高,有效Cd降低,有机质与CEC变化不大;基施硒肥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对土壤pH、有机质与CEC差异不显著,但基施硒肥处理有效Cd含量略低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T3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最佳;随着基施硒肥用量的增加,稻米Cd含量降低,随着叶面喷施硒肥用量的增加,稻米Cd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基施硒肥处理对稻米Cd的消减程度强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相差0.021 mg/kg,与对照(CK)相比,T3处理稻米Cd降低0.063 mg/kg。可见,硒对调控稻米镉累积具有重要作用,且基施硒肥强于叶面喷施。综上所述,基施0.28%钙镁磷肥+0.12%硅藻土+0.004‰硒对土壤Cd钝化与稻米Cd消减的效果最佳,值得在镉污染稻田推广应用。
关键词: 稻米 施硒方式 钙镁磷肥 硅藻土 镉 钝化材料 消减 盆栽试验


典型黑色岩系地质高背景区农田土壤-玉米系统重金属富集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色岩系风化是我国西南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背景值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黑色岩系高地质背景区农田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本研究选择重庆市城口县典型黑色岩系高地质背景区为研究区,研究了土壤-玉米系统中的重金属元素总量、生物有效性与迁移富集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为Cd>Zn>Cu>Ni>Cr>Pb,Cd、Zn、Cu和Ni含量均高于我国土壤背景值,Cd的平均含量达5.11 mg·kg-1。研究区土壤Cd的污染程度最高(Igeo为1.35~7.04),82%的土壤样品达到了重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最高(Er平均值为1534),为该区域的特征污染元素。土壤样品有效态Cd含量为0.001~1.51 mg·kg-1,平均提取率为6.14%,且在酸性条件下随土壤pH增加显著降低,在近中性条件下对pH变化的响应不明显。玉米籽粒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低,其中Cd的干重含量为0.001~1.36 mg·kg-1,超标率为14%,基本处于安全水平。玉米籽粒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总量无明显关系,与有效态的关系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