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评价与分析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有效的红花籽品质评价方法,筛选发掘红花籽优异资源,为优质红花品种选育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以82份不同产地的红花籽为实验材料,测定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采用隶属函数转化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综合评价红花籽油的主要营养品质特征。82份红花籽油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各有差异,变异系数在0.98%~111.99%之间;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2.16~27.23 mg/100 g,亚油酸平均质量分数为78.54%~82.45%。相关性分析发现,脂肪酸与亚油酸(C18:2)和棕榈酸(C16:0)呈显著正相关,与油酸(C18:1n12、C18:1n9)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PCA将9个营养组分指标简化为3个PC因子,PC1包括亚油酸(C18:2)、油酸(C18:1n9)、硬脂酸(C18:0)和二十四烷酸(C24:0);PC2包括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PC3包括油酸(C18:1n12)、二十碳烷酸(C20:0)和二十碳一烯酸(C20:1)。3个PC贡献率分别为42.721%、30.426%和16.435%,累计贡献率为89.852%。根据各因子隶属函数值和权重,分析红花籽油主要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排名,筛选出综合品质评价得分靠前的10份种质:09新疆红花、24云南红花、05四川红花、41辽宁红花、66封丘红花、55卫辉红花、32河北红花、71亳州红花、22延津红花、78江苏红花。
关键词: 红花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法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聚磷酸铵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聚磷酸铵(APP)添加不同生物源增效剂[腐植酸(HA)、氨基酸(AA)、海藻酸钠寡糖(AOS)]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明确生物源增效剂在APP上的应用效果,为以APP为原料的增值肥料研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APP处理相比,APP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处理可不同程度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分蘖,增加有效穗数8.5%~12.8%,APP+HA和APP+AA处理的小麦成穗率也显著提高;APP+HA处理还可提高开花期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限制值,从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APP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处理小麦增产6.2%~13.5%,以APP+AA处理产量最高;APP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处理的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农学利用效率、磷肥生理利用率和磷肥生产效率分别较APP处理显著增加18.3%~29.1%、23.6%~33.4%、20.5%~44.9%、60.1%~102.8%和6.2%~13.5%,后三者均以APP+AA处理最高;但植株总磷积累量、磷素吸收效率和磷素表观回收率显著降低21.5%~29.2%、14.9%~20.2%和24.6%~33.4%,且不同增效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APP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处理的磷素收获指数也显著下降1.07~3.83个百分点,以APP+AOS处理降幅最小.综上,APP中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可进一步促进小麦增产,但对磷吸收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聚磷酸铵 生物源增效剂 小麦 产量 磷素利用效率 腐植酸 氨基酸 海藻酸钠寡糖


倒春寒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倒春寒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对6类(Ⅰ、Ⅱ、Ⅲ、Ⅳ、Ⅴ、Ⅵ类)不同冻害程度下郑麦366的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加工品质方面,总体上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吸水率均随冻害程度加深而升高;而籽粒容重、面团稳定时间随冻害程度加深而降低,面粉的质量整体下降。在营养品质方面,总体上面粉蛋白质含量随冻害程度加深而升高;Ⅲ和Ⅴ类冻害程度下,直链淀粉含量相比对照显著降低,支链淀粉含量相比对照显著升高;Ⅲ、Ⅳ类的总淀粉含量,Ⅲ、Ⅴ类的直/支均较对照极显著降低。淀粉糊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除Ⅳ类冻害外,峰值黏度、衰减值、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及回升值均随冻害程度的增加而降低,Ⅰ类和Ⅳ类冻害对糊化特性影响较大,糊化品质下降。
关键词: 倒春寒 优质强筋小麦 郑麦366 加工品质 淀粉 糊化特性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芝麻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芝麻生长和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芝麻生理、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芝麻开花期土壤酶活性和光合特性,土壤蔗糖酶的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33.3%、26.4%和23.6%,脲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47.4%、35.9%和29.5%,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20.4%、13.6%和12.1%,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7%、9.4%和8.0%,净光合速率较对照分别提高24.2%、16.2%和10.9%;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均使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加,生物炭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效果较为显著;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较不施肥显著增产,较氮磷钾化肥处理分别增产11.7%~13.3%、8.8%~8.1%和4.4%~8.7%。【结论】应用1 hm2施用生物炭1 500 kg或有机肥1 500 kg配施化肥N 120 kg、P2O5 75 kg、K2O 75 kg施肥方式。


生物炭施用下潮土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生物炭配施化肥对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影响团聚体胞外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素,为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微区试验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石灰性潮土。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生物炭(BC)和生物炭配施化肥(BC+NPK),生物炭是以花生壳为原料高温裂解制备而成,仅在试验开始前施用一次,化肥每季均施用。试验开始于2017年小麦季,于2019年9月玉米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各粒径团聚体MBC、MBN含量和酶活性。【结果】与CK相比,NPK处理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BC处理可显著提高有机碳和全氮含量,BC+NPK处理则显著提高了以上各指标含量。与CK相比,BC处理显著降低了粒径2~0.25 mm团聚体MBN含量,并明显增加了该粒径的MBC/MBN值;BC+NPK处理显著增加了粒径> 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MBC含量(增幅分别为59.57%和34.68%),也增加了耕层土壤、粒径> 2 mm和2~0.25 mm团聚体中MBN含量(增幅分别为17.33%、42.24%和19.28%)。与CK相比,NPK、BC和BC+NPK处理均显著增加粒径> 2 mm团聚体微生物熵,而BC和BC+NPK处理则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粒径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微生物熵。与CK相比,NPK和BC+NPK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粒径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β-葡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α-葡糖苷酶和β-木糖苷酶活性;在粒径> 2 mm团聚体中,仅BC+NPK处理明显提高了该四种酶的活性。与CK相比,NPK和BC+NPK处理均明显提高了粒径> 2 mm团聚体中脲酶活性及粒径0.25~0.053mm团聚体中乙酰氨基葡糖苷酶活性,仅BC+NPK处理可显著提高粒径> 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团聚体酶活性变化与MBC、MBN含量以及MBC/MBN值显著相关。粒径> 2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微生物熵、全氮和MBC含量均显著相关,粒径2~0.25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MBC/MBN值显著相关,而粒径0.25~0.053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MBC含量显著相关。【结论】生物炭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改善土壤微环境,提升土壤质量,且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有较长的后效。
关键词: 潮土 土壤团聚体 生物炭 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植物组织培养中抗污染培养基新配方的探索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污染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的技术盲区,本实验旨在研发更高效抑制杂菌污染的植物组织培养系统.通过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及组合的头孢霉素、利福平、青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化学药物进行抗菌筛选,确定了以头孢霉素、百菌清、代森锰锌为主的抗菌培养基配方.之后评估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与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三种组培材料在该培养基上的生长与污染情况,进而探索出一种高效培养基抗污染新方法,即药液包衣.利用含有25mg/L头孢霉素+30 mg/L的代森锰锌与百菌清1:1 混合液的培养基,并在外植体插入培养基前利用100 mg/L 多菌灵药液或100 mg/L代森锰锌与百菌清1:1 混合液进行浸润包衣,可显著降低组培材料被污染的风险,且对除愈伤组织以外的外植体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弱.该方法的使用在对外植体伤害较小的情况下,对于已污染组培材料的挽救以及大田种质材料的实验室保存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高效抗污染配方 药液包衣 代森锰锌 百菌清 头孢霉素


玉米子粒不同发育阶段脱水速率的遗传分析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国内外14份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18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AUDDC(Area Under the Dry Down Curve)方法,分别对其授粉后35~40 d、41~50 d、51 d~成熟期、40 d~成熟期及35 d~成熟期子粒脱水速率进行统计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4份自交系子粒各发育阶段脱水速率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自交系LH202效应值在各发育阶段均表现最小。182份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方差达极显著水平。子粒各发育阶段脱水速率遗传均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中,授粉后40 d~成熟期子粒脱水速率的遗传力最高,可稳定遗传。子粒脱水速率在授粉后40~50 d、51 d~成熟期、40 d~成熟期及35 d~成熟期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分别与成熟期子粒含水率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这些发育阶段杂交组合脱水速率与其父母本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转Cry1Ab-t基因玉米YA108的获得及其抗虫性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培育优良的抗虫玉米自交系,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含有自主改造合成的抗虫基因Cry1Ab-t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m导入玉米杂交种HiII基因组中,通过双丙氨磷筛选、PCR检测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采用RT-PCR、试纸条、ELISA方法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抗虫性鉴定。结果表明,用双丙氨磷筛选后,获得了116株转基因玉米植株;经目的基因Cry1Ab-t和标记基因Bar的PCR检测,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82株。选取长势好的转基因材料YA108进行RT-PCR、Bt-Cry1Ab/Ac试纸条和ELISA分析发现,转基因玉米YA108的Cry1Ab-t基因在转录、翻译水平上均表达。玉米花丝接虫试验表明,非转基因玉米花丝虫食严重,表现为高感玉米螟;而转基因玉米YA108花丝抗虫效果明显,均达到高抗水平,抗虫性表现稳定;吐丝期接虫试验表明,非转基因玉米接虫后期被咬食严重,茎秆多处有蛀孔,伤口处大多有霉菌,而转基因玉米YA108没有受到危害。田间接虫后,无论叶片和花丝,转Cry1Ab-t基因抗虫玉米材料YA108对亚洲玉米螟都具有非常好的抗性,能够短时间杀灭玉米螟幼虫,并极大程度减少了由于虫害引起的霉变。室内和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YA108对亚洲玉米螟有较强的杀虫效果,田间抗虫等级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Cry1Ab-t基因 农杆菌介导 分子鉴定 玉米螟 抗虫鉴定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水肥一体化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于2016—2018年2个小麦生长季,利用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N)肥水平:N1为18020kg·hm-2,N2为24020kg·hm-2,N3为27020kg·hm-2;3个水分(W)水平:W1为生育期不灌水,W2为生育期灌2次水,W3为生育期灌3次水。结果表明,连续220a,与W1N1处理相比,W3N2处理下小麦平均株高、穗长和千粒质量均表现最优,小麦平均产量以W3N2和W3N3处理下较高,分别增产31.88%和15.28%。适宜的水肥处理对滴灌小麦品质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小麦子粒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但水和氮量过多会降低小麦子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W1N1处理相比,W3N2处理下小麦子粒平均可溶性糖、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别提高29.69%,34.57%和18.66%;小麦子粒平均蛋白质含量在W3N2和W3N3处理下增长最多,分别增加47.03%和40.99%。从小麦水肥利用来看,小麦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以W3N2处理最高,与W1N1处理相比,分别提高11.70%和12.34%。综合考虑,滴灌水肥一体化下以W3N2处理表现最佳,即小麦施纯氮24020kg·hm-2,底施60%纯氮、拔节期追施25%纯氮和灌浆期追施15%纯氮,且在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3次灌水的处理能够实现小麦高产、高效、优质的统一。


红花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CtDXS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DXS)是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2-C-methyl-D-erythritol-4-phosphate,MEP)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酶,在植物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明确红花DXS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特点,结合红花转录组数据,以豫红花1号为试验材料,首次克隆得到1个红花DX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tDXS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红花CtDXS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2136 bp,编码711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质量是76503.10 u,蛋白质保守区预测表明,CtDXS1具有典型的转酮醇酶家族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tDXS1与来自黄花蒿的DXS亲缘关系最近,属于DXS基因家族的Ⅰ类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CtDXS1基因在苞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和茎,在其他组织部位中表达量较低;不同花色红花基因表达定量分析表明,CtDXS1基因在黄色红花中表达量较高;干旱、低温胁迫能够诱导CtDXS1基因表达上调;茉莉酸甲酯(MeJA)能诱导CtDXS1基因的表达,而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对CtDXS1基因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CtDXS1并转化至大肠杆菌Transetta(DE3)进行原核表达,成功表达了CtDXS1重组蛋白.
关键词: 红花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 基因表达 原核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