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甘草次酸脂质体对OVA免疫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观察甘草次酸被脂质体包封后其免疫增强作用的变化,选取10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含有甘草次酸脂质体(GAL)、甘草次酸(GA)、空白脂质体(BL)和油佐剂(OIL)的卵清蛋白(OVA)免疫小鼠。采用ELISA法测定用OVA免疫的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 G及细胞因子IL-2,IFN-γ的浓度变化;采用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表明,GAL能显著增加Ig G,IL-2和IFN-γ的浓度,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且效果好于GA,BL或油佐剂。表明GA经脂质体包封后,二者可协同增强免疫。

关键词: 甘草次酸脂质体 小鼠 免疫增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相关病原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畜牧兽医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中国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猪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相关病原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采自江苏、安徽及浙江等地猪场的125份健康猪样品和261份发病猪样品分别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输血性传播病毒(TTV)和类猪圆环病毒P1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PCV2、PRRSV、PPV、TTV1、TTV2和P1的阳性率分别为39.38%、21.76%、3.11%、15.80%、16.32%和10.10%,其中混合感染主要存在于PMWS的发病猪群,以PCV2与TTV2(15.32%)和PCV2与PRRSV(11.87%)的混合感染为主。结果表明,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猪场普遍存在PMWS相关病原的混合感染现象,加大了PMWS相关病原的防控难度。

关键词: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多病原混合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黄肉桃新品种选育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1研究进展与技术创新传统的罐藏黄桃风味偏酸,而鲜食黄肉桃融合了水蜜桃的甜香风味与制罐桃的不溶质特性,甜酸可口,软硬适度,且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及维生素C、抗自由基等),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成为鲜食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质、大果为主要目标,以黄肉桃种质弗雷德里克、西尾巨黄、锦绣、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腐熟猪粪对猪粪好氧堆肥效果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添加腐熟猪粪对猪粪好氧堆肥启动期和高温期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微生物影响堆肥温度的机制,揭示影响畜禽粪便堆肥持续高温的主要微生物,该研究比较了猪粪自然堆肥与添加腐熟猪粪(质量分数3%)堆肥过程中有机质降解及嗜温、嗜热微生物数量和脱氢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4 h内添加腐熟猪粪堆肥温度比自然堆肥高出5℃,但高温期平均温度较自然堆肥低8℃,高温(>50℃)期比自然堆肥短4 d。自然堆肥和添加腐熟猪粪堆肥嗜温菌数量先高后低,嗜热菌数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添加腐熟猪粪堆肥升温期嗜温、嗜热细菌和纤维素降解菌增殖速度较快,且数量分别比自然堆肥高出12.2%、152.6%、60.3%。添加腐熟猪粪堆肥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高峰提前,并使蛋白酶活性增加4.9%。但高温期后,嗜热纤维素降解菌数量比自然堆肥少22.5%,纤维素酶活性及有机质损失率也分别比对照低25.8%、6.1%。以上结果表明,在猪粪高温好氧堆肥中添加腐熟猪粪可以加快堆肥初期升温速度,但由于高温期嗜热纤维素降解菌数量减少,纤维素酶活性降低,不能促进猪粪堆肥持续高温。该研究为猪粪堆肥菌剂的筛选及适宜的接种时间提供依据。

关键词: 堆肥 嗜热微生物 纤维素降解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Opaque2转录因子对玉米α-醇溶蛋白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醇溶蛋白是玉米主要的储存蛋白,其中α-醇溶蛋白含量最为丰富,对玉米籽粒品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数据鉴定α-醇溶蛋白基因家族,并从基因保守motif、玉米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基因的表达谱以及转录因子Opaque2对该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3个方面分析玉米α-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结果显示,玉米参考基因组中存在39个α-醇溶蛋白基因,其中z1A、z1B、z1C和z1D 4个亚族成员分别为12个、8个、14个和5个。基因保守motif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序列高度保守。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该家族表达模式差异较大,其中z1A亚族在籽粒发育时期表达量最高。利用RNA-seq数据剖析在种子发育阶段Opaque 2(O2)野生型和突变体编码该家族成员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O2突变体中z1C亚族成员表达显著下调,z1A亚族表达略有下调,z1B和z1D亚族成员表达量没有显著的变化。本研究在重新注释α-醇溶蛋白家族成员信息的基础上,对该家族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玉米籽粒品质育种提供了必要遗传信息。

关键词: 玉米 α-醇溶蛋白 基因家族表达谱 Opaque 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韭菜迟眼蕈蚊的羽化节律与产卵习性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成虫的羽化规律和产卵习性,采用滤纸保湿培养皿法,在室内观察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羽化节律及温度、不同性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在开始羽化后的5~10 d,每日的羽化主要集中于2∶00—10∶00,其中雌虫的羽化高峰期集中在4∶00—10∶00,雄虫则在2∶00—8∶00和18∶00—24∶00出现2个小高峰。雌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产卵,第2天产卵量最多,产卵高峰期出现在每日14∶00—24∶00。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15℃时寿命最长,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11.9 d和10.7 d;交尾雌、雄虫寿命低于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7.6 d和6.9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109.4粒;在30℃时寿命最短,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2.6 d和2.9 d,交尾雌、雄虫则为1.9 d和2.7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49.4粒;在25℃时,不同雌雄配比的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雌、雄虫平均约为2 d和4 d,单雌有效产卵量亦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和雌虫产卵具有明显节律性,不同温度对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影响较大,不同雌雄虫配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 成虫 羽化节律 产卵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抗性稗草中2个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揭示稗草中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对除草剂的解毒机理,本研究通过PCR方法从多抗性稗草中获得了phi类Ec GSTF1和zeta类Ec GSTZ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研究及酶活性测定。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稗草GST家族成员与禾本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将Ec GSTF1和Ec GSTZ1分别插入p ET28b载体中进行0.4 mmol/L IPTG诱导表达,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为26 00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c GST在多抗性稗草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敏感性稗草,其中Ec GSTF1基因表达量比Ec GSTZ1高;GST酶比活力分析显示表明未施药处理的多抗性稗草GST酶比活力高于敏感性稗草,施药7 d后多抗性稗草GST酶比活力高于敏感性稗草。综上所述,稗草中GST酶对除草剂有解毒作用,其中phi类GST更为突出。

关键词: 稗草 谷胱甘肽转移酶(GST)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源杀菌剂20%丁香酚水乳剂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温室大棚内随机区组小区试验,以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研究了植物源农药20%丁香酚水乳剂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菌剂20%丁香酚水乳剂300、375 g a.i./hm2对草莓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875 g a.i./hm2,同时对草莓生长安全;第3次施药后,20%丁香酚水乳剂225 g a.i./hm2+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50 g a.i./hm2防效极显著高于20%丁香酚水乳剂300 g a.i./hm2处理(P<0.01),表明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能够在较低药剂浓度下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

关键词: 草莓灰霉病 丁香酚 植物源杀菌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制金针菜复水前后水分状态的变化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低场核磁(NMR)及其成像技术(MRI)研究热风干燥处理后的金针菜干制品在复水前后水分分布与状态变化,测量金针菜干制品复水前后的弛豫时间T2值和质子密度像,根据弛豫时间及其对应的信号分量,观察金针菜干制品复水前后自由水、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金针菜干制品复水后,自由水含量增加,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含量也有所增加,但结合水变化不明显。低场核磁技术为金针菜复水加工过程中物性参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金针菜 干制品 低场核磁技术 复水 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化抑制剂施用对水稻产量与氨挥发的影响

土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两个施氮水平下硝化抑制剂CP施用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土壤残留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推荐施氮处理(240 kg/hm~2)相比,减氮处理(180 kg/hm~2)水稻产量明显降低,但是减氮处理下施用硝化抑制剂CP后增产15.2%,差异显著,并且达到了推荐施氮处理下的产量水平。而推荐施氮处理下施用硝化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反而没有显著影响。施用硝化抑制剂可显著提高11.1%~25.0%的~(15)N吸收与利用效率,同时~(15)N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稻田施用硝化抑制剂减少了21.7%~28.1%的硝化?反硝化、径流等途径~(15)N损失,这可能是CP施用增加水稻产量的机理之一。然而,施用硝化抑制剂会增加54.7%~110.6%的氨挥发排放。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施用硝化抑制剂CP时要进一步减施氮肥才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同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氨挥发。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水稻 氨挥发 氮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