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土地集约化与生产企业化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当代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农业现代化可用一个高度概括的综合指标来描述:本国主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要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要实现这个指标,须经土地集约化、生产企业化改造。土地集约化和生产企业化改造。需要的大量资金,单靠农业自身的微薄积累以及政府有限的农业补贴难以成功,必须依靠本国已经富余的工商资本的引进。农耕地及农宅地的资本化改革是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动因。农耕地资本化就是变土地租赁制为土地产权制,为现时农民颁发土地产权证;农宅地资本化就是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将农宅房(地产)迁移纳入城市房地产开放轨道,从而不仅减轻农宅房迁出地补偿资金的负担,而且可为迁入地(城市)增加房地产开发用地指标,并缓解业已存在的城市空置房的压力。土地集约化为种植业企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现代化农业企业的指标可概括为五化:产品技术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生产设施现代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标签化,本文就为实现上述"五化"所需的政策调整作了建设性的讨论。

关键词: 中国 土地集约化 生产企业化 农业现代化 农耕地资本化 农宅地资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位点SSR标记分析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利用沟带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88份抗性种质进行了3年田间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或中抗纹枯病的小麦种质32份。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这些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平均5.2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2~0.89,平均为0.61,表明材料的遗传丰富度较高。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PCA)分析,32份小麦纹枯病抗源按照遗传相似系数可划分为2个组群,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改良品种聚为一类,国内农家品种聚为一类,并且与地理分布特征相符。利用与纹枯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14个SSR标记对32份抗源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与抗性QTL连锁的2BS上的Xwmc154和7DS上的Xbarc126普遍存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武农148、陕983、陕农78、Coker 983、H-Line、Mason和Compair中仅检测到一个已报道的抗病QTL,而在Tyalt中没有检测到已知抗病QTL,这些材料有可能携带新的纹枯病抗性基因/QTL,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PCA分析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LHSC70基因表达特性及功能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飞虱是我国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在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分布,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HSP70作为分子伴侣在生物生长发育和外界刺激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HSC70是HSP70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具有组成型表达特性。为探讨灰飞虱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qPCR、RNA干涉等技术研究了灰飞虱HSC70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结果表明,灰飞虱HSC70基因长1971bp,命名为LHSC70,编码656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71.6kD,等电点为5.46,含HSP70家族3个标签序列,具有HSP70典型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HSC70与褐飞虱HSC70同源性最高,达到99%。LHSC70基因的表达与龄期有关,1~5龄若虫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但雌成虫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若虫和雄成虫;10、16、22、26、30、34、38、42℃下,雌成虫LHSC70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显著。RNA干涉抑制雌成虫LHSC70基因表达,导致其耐热性下降,而产卵量变化不大。这些结果说明灰飞虱LHSC70为组成型热激蛋白70,与组成抗性有关,与繁殖关系不大,且不受热激诱导。

关键词: 灰飞虱 HSC70 表达量 RNAi 组成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葫芦科作物6种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及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苏省葫芦科作物上的病毒主要有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西瓜花叶病毒(WMV)、黄瓜花叶病毒(C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通常发生复合侵染。基于Gen Bank中这6种病毒的核苷酸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在单重RT-PCR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2种多重RT-PCR扩增的DNA聚合酶浓度、d NTPs及镁离子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循环次数等因素进行优化,对检测灵敏度进行测定,建立了2种PCR反应同时检测葫芦科作物上6种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结果显示:2种多重RT-PCR体系均能同时扩增出各自特异性片段,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优化的2种多重RTPC体系检测灵敏度为总RNA稀释102~103倍,应用于江苏省210份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单重RT-PCR一致,体现了检测的可靠性;检测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苏省葫芦科作物以种子传播的ZYMV和CGMMV侵染为主,病毒的复合侵染率达75.24%。

关键词: 葫芦科作物 病毒 多重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秸高密度压缩过程中应力松弛的试验研究

农机化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农作物秸秆高密度压缩成型后应力松弛的规律及明确秸秆高密度压缩成型工艺的有关参数,以稻秸秆为试验对象,采用闭式压缩的方式,选取三元件广义Maxwell模型(zener模型)和四元件广义Maxwell模型两个流变模型(下面简称三元件模型和四元件模型),利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和Mat Lab软件中cftool工具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四元件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三元件模型,粘弹性参数的变化范围:E1=2.0 7 1~6.6 8 7 MPa、η1=1.0 4 6~3.0 6 0 MPa·s、E2=0.2 3 7~0.8 1 1 MPa、η2=1 2.7 8 0~4 8.0 9 0 MPa·s,试验结果都存在E1>η1,E2﹤η2;在应力松弛过程的0.7s以内松弛速率最快,松弛过程持续90s左右应力趋于平稳,残余应力较小。该试验可为秸秆高密度压缩成型工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稻秸秆 压缩 应力松弛 模型 MatLa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个不同抗性梨品种对梨锈病侵染反应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翠冠、红茄梨为材料,比较2个品种在接种锈菌孢子后,叶片感病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差异,并对叶片表面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本试验选用的2个梨品种间对梨锈病存在较大差异,红茄梨对锈病的抗性远强于翠冠梨,作为西洋梨的红茄梨病情指数只有3.10%,而相同情况下翠冠梨达到78.99%;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感锈病品种翠冠梨叶片表面有腺体孔状结构,病菌孢子萌发后,菌丝沿腺孔向叶片内部生长,抗性较强的红茄梨叶片表面则没有这种结构;接种后红茄、翠冠梨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均有一定程度升高,其中CAT活性最高,2个品种间比较来看,红茄梨抗氧化酶活性上升幅度较翠冠梨大。这种叶片表面结构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或许也是二者抗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锈病 超微结构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室温保存工艺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弱毒活疫苗的耐热性能,用蔗糖、胰蛋白胨、EDTA、乳糖等成分配伍成不同组方,对PRRS病毒进行梯度真空泡沫干燥。37℃10 d耐老化试验结果表明,组方T28C-1、T28C-4、T28C-5和T28C-7的病毒损失均<0.5 Lg;疫苗长期保存期试验结果表明,T28C-4、T28C-5在37℃可保存4个月,25℃及自然条件下可保存5个月以上;将37℃、25℃及4℃下保存3个月的T28C-4干燥疫苗免疫20日龄仔猪,免后2周ELISA抗体水平合格且与商品苗趋势相当。试验结果表明PRRSV泡沫干燥疫苗有很好的耐热效果。

关键词: 泡沫干燥 室温保存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墙体材料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和土墙体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本文以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和土墙体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墙体结构温室中墙体温度、土壤温度、室内空气温度分布以及晴天和阴天时空气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厚度0.6 m的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与平均墙厚4.0 m土墙体日光温室相比,晴天时温室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差异不显著,清晨和阴天时秸秆块墙体温室内空气温度略低;秸秆块墙体内侧变温层厚度为15 cm,土墙体内侧变温层厚度为45 cm;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中40 cm以内土壤层温度[(15.4±1.0)℃]与土墙体日光温室[(16.1±2.0)℃]无显著差异(P>0.05);夜间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空气温度低于土墙体日光温室空气温度(P<0.05),白天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期间,两种墙体结构日光温室中空气温度最低为8.2℃,能满足常规蔬菜反季节栽培对设施保温性能的要求。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秸秆块墙体 土墙体 温度分布 保温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越冬前冬小麦主茎叶片几何参数模型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定量分析冬小麦越冬前叶片主要几何参数与器官生物量及比叶重的关系,以小麦品种济麦22、泰农18和鲁原502为材料,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内开展了品种和施氮试验,通过分析越冬前叶长和叶宽与器官生物量和比叶重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叶弦角和叶切角与比叶重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冬小麦越冬前叶片几何参数模型。经独立试验资料检验,冬小麦越冬前叶片主要几何参数叶长、最大叶宽、叶切角和叶弦角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平均绝对误差(da)、平均相对误差(dap)和R2分别为1.453cm(n=46)、1.136cm、11.997%和0.916;0.093cm(n=46)、0.073cm、13.396%和0.837;23.906°(n=46)、16.059°、52.153%和0.556;23.706°(n=46)、19.818°、53.966%和0.787,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吻合程度较好。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品种、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越冬前叶片主要几何参数。

关键词: 冬小麦 叶片 几何参数 模型 生物量

马岗鹅个体产蛋行为规律的监控记录与分析

中国家禽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探讨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以研发马岗鹅的个体产蛋记录技术,为研发促进鹅产蛋性能的选育和在种鹅生产中及时淘汰低产个体的新技术提供基础。试验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进行产蛋种鹅的身份识别、视频确证鹅产蛋事件,结合数据筛查软件,精确记录散养状态下共7批69只鹅的527个产蛋行为事件。结果表明:马岗鹅一个周期平均产蛋8个,约6%的鹅蛋产蛋序列长达11~12个蛋。鹅的连产间隔平均接近48 h,连产序列长短与间隔延长和紊乱有关。母鹅产蛋个体记录可用于种鹅产蛋的无应激精确记录,以提高种鹅生产管理水平和研发鹅产蛋性能选育的新技术。

关键词: RFID 产蛋 个体记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