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的土壤砾石体积含量评估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应用于土壤中砾石含量的研究进行评估,该文对此应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该研究假设石质土壤为由细土和砾石组成的二相介质,采用有线差分法对所建立土壤数值模型进行了电阻率断层扫描模拟,模型中砾石随机分布且相互独立,过程中对砾石尺寸和土壤中水分情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已知二相各自电阻率值的石质土壤,其等效电阻率与其中砾石体积含量相关,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相符合,验证了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应用土壤中砾石体积含量估计的可适用性,同时指出在土壤较湿润时为该技术的适宜使用条件。该研究为土壤学分类研究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玉米收获期遥感监测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现有的作物收获期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是利用NDVI曲线形态变化与作物形态的显著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推测作物的收获期,并且仅对整个区域的平均收获期进行监测。该研究引进变化向量分析理论,以兖州市夏玉米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覆盖研究区玉米收获季的三期环境小卫星B星座CCD(HJ-CCD)影像的NDVI信息为主要数据源,研究多时相NDVI的变化大小和变化过程与收获期的关系,进而构建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玉米收获期遥感监测模型,对研究区内玉米种植地块的收获期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野外实测样本对兖州玉米收获期遥感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精度可达89.65%,玉米收获期在空间呈南至北的分布,与兖州农业局提供的玉米收获期空间分布信息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变化向量分析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收获季节内NDVI的变化过程,有效地反映出玉米收获规律,为作物收获期遥感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收获期 变化向量分析 HJ-CCD NDVI 遥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损测技术在番茄营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实现番茄无损测试诊断的目标,利用叶绿素仪SPAD-502测定了番茄不同生育期成叶、新叶的SPAD读数值。结果表明:番茄无论新叶还是成叶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都与SPAD测定值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番茄植株体内的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都在增加,番茄SPAD读数在逐渐的增大,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呈上升趋势,在600kg/hm~2时,果实维生素C含量达到最大值,当施氮量为900kg/hm~2时,番茄体内的可溶性固形物达到了最大值。SPAD能够对番茄的营养状况作出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农村信息化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衡量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指导区域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对国内外信息化评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北京农村信息化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用以评测北京地区农村信息化工作绩效,达到通过绩效考评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政策,全面提升北京农村信息化工作绩效水平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病虫害信息采集与远程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采集传输作物病虫害综合信息并及时获得诊断结果与防治措施,设计并实现了以移动GIS手段的采集诊断系统。提出了基于时间匹配的空间多媒体图像信息融合方法,描述了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在移动端对作物病虫害综合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应用GPRS无线通讯实现了移动端与服务器端间的信息传输和服务器端对用户监听、实时诊断反馈。该系统为指导提高作物病害防治的管理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采集 Exif信息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线网络的远程墒情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节水灌溉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构建信息化的墒情监测网络,设计了一种基于串口无线模块、GPRS和短信3种通信模式的远程墒情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图形化的方式实现对多种数据传输方式的墒情自动监测站的数据监测。为了满足多种墒情监测环境下系统的可靠性,采用Modbus RTU方式实时读取监测数据,采用短信方式和网络通信方式定时读取监测数据。通过对土壤墒情和气象的实时数据监测及历史数据查询的图表显示实现对监测站的管理。测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提高墒情监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墒情监测 无线通信 Modbus协议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后再投喂对星斑川鲽生长、摄食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饥饿不同时间后再恢复投喂相同时间的方法,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的星斑川鲽[(26.02±0.30)g]的生长、摄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超过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超补偿生长;饥饿10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15 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未能达到对照组水平,差异显著(P<0.05),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后再投喂处理对星斑川鲽的体质量、全长、特定生长率、比肝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总摄食量、平均摄食量、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排粪率的影响亦比较明显。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后生长最快,表现出很强的补偿生长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NaCl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幼苗K~+吸收和Na~+、K~+积累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Na+、K+的吸收和积累规律,以中国春、洲元9369和长武134等3种耐盐性不同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检测盐胁迫2 d后的根系K+离子流变化,并对植株体内的Na+、K+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短期(2d)盐胁迫对小麦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对根系的抑制大于地上部,耐盐品种下降幅度小于盐敏感品种。盐胁迫下,小麦根际的K+大量外流,盐敏感品种中国春K+流速显著高于耐盐品种长武134,最高可达15倍。小麦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均表现为Na+积累增加,K+积累减少,Na+/K+比随盐浓度增加而上升。中国春限Na+能力显著低于长武134,Na+/K+则显著高于长武134。综上所述,盐胁迫下造成小麦组织器官中Na+/K+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根系K+大量外流和Na+的过量积累,耐盐性不同的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并认为根系对K+的保有能力可能是作物耐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 小麦 盐胁迫 非损伤微测技术 K+离子流 Na+积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灌浆期蚜虫危害高光谱特征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中麦蚜的危害,提高利用遥感技术对麦蚜监测预报的时效性,在冬小麦蚜虫发生的关键生育时期(灌浆期),获取了26个地面调查点的蚜害等级和冠层光谱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蚜害等级的冠层光谱,发现随着蚜虫危害程度的加重,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的冬小麦冠层反射率均逐渐减小。通过进一步筛选各波段范围的最敏感波段,初步构建了冬小麦蚜害高光谱指数,并建立了蚜害高光谱指数与蚜害等级的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来反演灌浆期冬小麦的蚜害等级,为高光谱遥感识别和监测冬小麦灌浆期蚜虫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光谱分析 模型 监测 冬小麦 蚜害等级 蚜害高光谱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