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籼粳分化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88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我国东北三省的35份杂草稻和36份栽培稻遗传基础及籼粳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地鉴别稻属资源的籼粳属性,共检测到15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a)为1.77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当地栽培稻,其中杂草稻的等位基因数(Na)、杂合度(He)、基因多样性(Hsk)以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659、0.006、0.076和0.085,而东北栽培稻分别为1.557、0.004、0.060和0.067。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籼粳分化。进一步对籼粳血缘进行相对量化分析发现,杂草稻的籼型基因型频率(F_i=0.050)略高于当地栽培稻(F_i=0.043)。东北三省籼型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为:辽宁杂草稻(0.062)>辽宁栽培稻(0.058)>吉林栽培稻(0.048)>黑龙江杂草稻(0.041)>吉林杂草稻(0.024)>黑龙江栽培稻(0.020)。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分子标记 籼粳分化 籼型基因型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马铃薯微型薯诱导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

摘要: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微型薯诱导近10年的激素添加试验结果,对马铃薯试管苗和微型薯培养的营养基质、温度条件、光照方式、激素类别和浓度使用情况以及块茎形成基因进行了总结,为研究一套完整的马铃薯微型薯诱导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马铃薯 微型薯 试管苗 培养条件 培养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为了解辣椒果实中维生素C(Vc)含量的遗传规律,对辣椒果实Vc含量进行遗传分析。选用Vc含量差异显著的‘L5’(高Vc含量)和‘L158’(低Vc含量)2个品种分别作为杂交的母本和父本,从而构建了3种世代群体。同时测定和分析辣椒果实Vc含量及与其他果实相关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果实中Vc含量呈连续性变化趋势,受多基因控制。Vc含量与单果平均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果肉厚呈显著负相关。Vc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果横径、果纵径不相关。辣椒Vc含量属于数量性状,受控于多个基因,属于C-O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关键词: 辣椒 维生素C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黑农83的选育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农8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60)Co-γ射线120 Gy处理黑农37的突变体哈交96-9为母本,合97-793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4-2015年参加东北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153.8kg·hm~(-2),较对照02-69增产4.0%。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50 kg·hm~(-2),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7.8%,2017年通过国审。该品种集高产、优质、抗病、广适应性于一体,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域的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吉林省、内蒙、新疆的部分地区春播种植。

关键词: 大豆 黑农83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大豆种质资源株型和产量性状的生态特征分析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东北大豆产量相关性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表观收获指数、主茎荚数)和株型相关性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目、倒伏程度)生态特性及各亚区改良方向,本研究采用1916-2012年间搜集或育成的东北地区代表性资源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4个生态亚区的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试验研究(Ⅰ亚区:北安、扎兰屯,Ⅱ亚区:克山、牡丹江、佳木斯、长春,Ⅲ亚区:大庆、白城,Ⅳ亚区:铁岭)。(1)将品种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的综合值,用以作为与生态区值比较的标准。结果表明:东北大豆群体及各熟期组在各生态区产量和株型性状的差异虽达到显著水平,但绝对差异并不大。第Ⅰ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高大主茎荚数偏低(仅为其它亚区值的一半左右);第Ⅱ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株型高大但倒伏问题突出;第Ⅲ亚区包括黑龙江西南至吉林省东北部缺水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矮小,主茎节数降低,但产量、主茎荚数和表观收获指数均较好;第Ⅳ亚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大部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矮小,表观收获指数偏低、产量略低的特点。(2)通过将大豆按照产量高低分为3组(低产、中产、高产),讨论不同亚区不同产量类型大豆改良的方向及该亚区改良进展及理想的高产株型。结果表明:产量改良应通过改良地上部生物量来实现,不同亚区不同产量类型改良的方向略有不同。第Ⅰ亚区将中产型改良为高产型应重视主茎节数的增加,本地区高产品种应注意改良地上部生物量和主茎荚数,本群体在这两个性状优势有限;第Ⅱ亚区各产量类型改良均应注重主茎节数和株高的改良,中产型改良为高产型应重点关注主茎节数;第Ⅲ亚区改良与地上部生物量相关的株高、主茎、分枝性状均能改良各产量类型;第Ⅳ亚区应注意改良当地品种表观收获指数。根据各亚区内群体高产品种及当地适宜熟期组高产品种的株型特点,提出了不同亚区的高产株型,同时筛选出一批各生态亚区内高产品种供育种利用。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产量性状 株型性状 生态特征 理想株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山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劣及问题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

摘要:马铃薯是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五大主食之一。黑龙江省克山县作为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的重点地区,以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和地理条件,加上政府的有效引导,使克山县成为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克山县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特色明显,科技支撑力量雄厚,销售渠道广泛,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背景下,克山县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形成了4种模式,有"农户+经纪人"模式、"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加工企业+农户"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这4种模式是共同存在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逐层递进的关系。通过实地调研和总结,从克山县现存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中,发现克山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存在部分小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产业中缺乏专业的营销组织的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完善,阻碍着克山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关键词: 马铃薯产业 发展模式 优势 劣势 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类萌发素蛋白基因LuGLP1-13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麻业科学 2017

摘要: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s,GLPs)是一类防御应答蛋白,在植物抗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工作发现一个类萌发素蛋白基因(Lus10003267)在亚麻盐碱胁迫下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数据中显著上调,推测该基因可能与亚麻盐碱应答胁迫有关。本研究利用亚麻Lus10003267基因序列和RT-PCR方法克隆了亚麻类萌发素蛋白基因,命名为LuGLP1-13,其CDS长687bp,编码22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质分子量为24.3ku,等电点为5.77,不稳定系数为23.64,是一种较稳定的酸性蛋白。该蛋白具有信号肽序列,是一种胞外分泌蛋白。多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典型的GLPs家族特征,与蓖麻、毛果杨及胡杨的GLPs家族蛋白亲缘关系相对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亚麻Lu GLP1-13基因在盐碱胁迫下被显著诱导表达(尤其在碱性盐胁迫下),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亚麻应答盐碱胁迫的过程,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亚麻LuGLP1-13基因的功能和耐盐碱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亚麻 类萌发素蛋白 基因克隆 盐碱胁迫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耐密植大豆合农76产量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耐密植大豆品种合农76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播种密度(25万,30万,35万,40万及45万株·hm~(-2))和6个施肥水平,研究其对大豆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探索耐密植大豆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最优配置,明确该品种最佳播种密度及施肥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升高趋势,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均呈降低趋势;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株高、节数和百粒重呈升高趋势,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及施肥水平的提高,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趋势,最高产量处理组合各产量相关性状均未达到最佳表现,而是达到最优配置,群体产量得到最大发挥。在播种密度为40万株·hm~(-2)及施肥水平为磷酸二铵140 kg·hm~(-2)、尿素45 kg·hm~(-2)及氯化钾35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3 309.77 kg·hm~(-2)),在播种密度为35万株·hm~(-2)及施肥水平为磷酸二铵120 kg·hm~(-2)、尿素40 kg·hm~(-2)及氯化钾30 kg·hm~(-2)条件下,产量次之(3 302.07 kg·hm~(-2))且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也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环保的目的。

关键词: 耐密植 大豆 播种密度 施肥水平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PAL2-3基因的克隆及转化研究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在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关键酶和限速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异黄酮含量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减趋势,并且在PAL基因家族成员时空表达模式分析中发现,PAL2-3(XM_003542493)是PAL基因家族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的主要表达成员之一。本试验首先通过克隆大豆中PAL2-3基因;然后构建pCAMBIA3301-GmPAL2-3植物过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pCAMBIA3301-GmPAL2-3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获得转化植株,并对T1代转化植株进行PPT检测,外源标记基因Bar检测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T_1代转基因植株中PAL2-3基因的表达量是对照的5.11~11.24倍,总异黄酮含量最高的(2 587.63μg·g~(-1))是对照(1 616.90μg·g~(-1))的1.6倍。因此在大豆中过量表达PAL2-3基因可以提高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

关键词: 大豆 PAL2-3基因 重组载体 转基因 大豆异黄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优异大豆种质综合鉴定与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早熟地区大豆遗传育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同时为选育者提供异地鉴定的准确资料,对32份大豆资源进行综合农艺性状鉴定,对生育期、抗逆性、产量等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异地鉴定适应性均表现良好,建议垦农44、克交13-986参加中早熟组,供试材料在抗病、抗虫方面表现突出。

关键词: 大豆种质 优异资源 异地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