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鳞副泥鳅肠道黏液细胞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特征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阿利新兰-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及酶学方法研究了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肠道各段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肠道黏液细胞分为Ⅰ、Ⅱ、Ⅲ和Ⅳ4种类型。前肠至后肠,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前肠主要分布Ⅲ和Ⅳ混合型黏液细胞,后肠则以Ⅱ和Ⅳ型酸性黏液细胞为主。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淀粉酶和脂肪酶。且后肠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前肠和中肠。根据黏液细胞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特点,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前肠为其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后肠中性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少以及消化酶活性较低,表明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与其为辅助呼吸功能的特点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
《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对长江口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脊尾白虾体长在25~75 mm,优势体长范围为35~55mm,平均体长(48±9)mm;周年间月性比变化介于0.89~1.63,年平均性比为1.12±0.22,卡方检验雌雄数量差异不显著;长江口脊尾白虾繁殖期在3—10月,繁殖高峰期在5—8月;5—6月繁殖群体以越年虾为主,7月繁殖群体以当年虾为主;个体绝对生殖力(F)在660~8000粒,与体长(L)呈直线相关,F=68.86L-2072(R2=0.498);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重(W)也呈直线相关,F=318.5W+267.0(R~2=0.50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消落区鱼卵、仔稚鱼种类的鉴定及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峡库区水位从每年3月的175 m逐步降低至6月的145 m,水位下降时间与库区部分鱼类产卵同步,对鱼类早期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以距离大坝150 km至330 km范围的消落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普查方法收集暴露于水面或残留于浅滩的鱼卵和仔稚鱼,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其种类,初步分析其鱼类组成和分布。通过对收集的样本进行mt CO I序列比对分析,可将其分为14种序列类型,其中10种类型鉴定到种的水平。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占测序样本比例最大,分别为50.0%、24.6%,且分布范围最广。在研究区域内,干流上游样品数量和种类均比下游多,另外,在支流磨刀溪采集了733粒鱼卵和108尾仔稚鱼、鉴定到9种鱼类,是本次研究中样品和种类最多的区域,表明磨刀溪受三峡库区消落影响最严重,间接暗示了该支流鱼类资源丰富,应给予重点保护。本研究旨在为全面评估三峡库区消落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三峡消落区 DNA条形码 mt CO I 鱼卵 仔稚鱼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藻水华发生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养殖水体蓝藻水华从暴发到降解的整个过程中水体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于2015年5—7月在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基地进行为期8周的室内模拟试验,模拟养殖水体蓝藻水华从暴发到降解的整个过程,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蓝藻水华发生过程中水体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在蓝藻水华从暴发到降解的整个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水体中的比例随蓝藻水华的暴发而上升,随蓝藻水华的降解而下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水体中的比例随蓝藻水华的暴发及降解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蓝藻水华衰败末期水体中的溶解氧几乎耗尽,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厌氧菌嗜阳菌属(Heliophilum)在水体中的比例升高;试验期间养殖水体的细菌多样性,随蓝藻水华的暴发而降低,又随蓝藻水华的降解而升高。
关键词: 养殖水体 蓝藻水华 高通量测序 拟杆菌门 放线菌门 厚壁菌门 细菌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章鱼胺受体(OAR)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章鱼胺受体(octopamine receptor,OAR)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具有调节神经肌源性节奏收缩、调节c AMP水平、参与磷酸化途径等多种重要功能,但其在贝类中的研究却很少。该研究克隆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OAR基因(pf OAR)的c DNA全长序列,比较分析了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以及贝壳损伤后该基因在外套膜中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pf OAR的c DNA全长1 890 bp,开放阅读框1 659 bp,编码552个氨基酸,有7个跨膜结构域,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的共性。pf OAR在6个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外套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幼体发育过程中pf OAR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变态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时期;人为损伤贝壳36 h后,pf OAR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表明pf OAR在合浦珠母贝中可能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参与了贝壳的形成和修复,为进一步开展pf OAR的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章鱼胺受体 生物矿化 变态发育 缺刻实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池塘底泥释放营养盐的净化效果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释鱼、蚌生态混养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微型生态系统,探索不同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池塘底泥释放营养盐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对pH、DO和总固溶物的影响总体不明显,但能够显著降低浊度和Chl-a含量(P<0.05),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9.2%和83.4%;背角无齿蚌对营养盐的净化效果受到处理时间、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P<0.05);TN、NO_3~–-N和NO_2~–-N呈现升高的趋势,而能够显著降低NH_4~+-N、TP和PO_4~(3–)的含量(P<0.05),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0.9%、55.6%和52.9%。响应面优化分析显示蚌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的配比分别为27个/m~3和22.63 d、25个/m~3和23.69 d时,对TP和PO_4~(3–)的去除率可进一步提升至68.9%和58.1%。本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有潜力用于养殖池塘底泥富营养化的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芦丁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组织切片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快速生长期日粮中添加较高浓度芦丁(0、0.1和0.3 g/kg),通过免疫、生殖器官组织切片和Tunel细胞凋亡分析,探究芦丁作为饲料免疫增强剂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组织切片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芦丁会使肠道血小板增多,杯状细胞不规则;肝脏kupffer细胞少;并会造成肠道和肝脏细胞凋亡阳性率增高。高浓度芦丁组肝、脾脏出现细胞凋亡和含铁血黄素沉着;且造成肝脏和脾脏细胞凋亡阳性率增高;脾脏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少。此外,高浓度芦丁会对精巢、卵巢的发育起到抑制作用。芦丁作为水产行业免疫增强剂需慎用。
关键词: 芦丁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组织切片 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香酚辅助鲜活草鱼处理和运输的剂量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药物辅助鲜活水产品转移和运输已经成为水产品流通过程中产品保活、保值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通过静水式生物测试法,以丁香酚作为麻醉剂,研究不同药浴浓度处理下草鱼在麻醉阶段的行为特征和诱导时间,在清水复苏阶段的行为特征、复苏时间和复苏存活率,以探索满足商品规格的草鱼在捕捞、转移、处理和运输等收贮运环节操作所需要的最适剂量。结果显示,丁香酚浓度为40 mg·L~(-1)的处理组中,实验草鱼在3 min内即可进入快速麻醉期,脱水10 min内依然保持麻醉状态,放入清水中7 min内即可复苏,适于草鱼的短时间转移操作;丁香酚浓度为10 mg·L~(-1)的处理组中草鱼可长时间(24 h)处于深度镇静状态,鱼体可保持平衡,但停止游动,且触觉丧失,存活率100%,适合草鱼长时间运输操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虾拖网方目与菱目混合网囊渔获性能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虾拖网是南海区常见的作业方式,由于其网囊网目选择性差,虾拖网作业常产生大量的副渔获物。为了优化虾拖网网囊结构,提高其选择性,2015年8月在南海北部渔场用方形网目与菱形网目混合网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虾拖网的渔获种类有34种;渔获种类中,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黑尾吻鳗(Rhynchoconger ectenurus)、中线天竺鲷(Apogon kiensis)和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的尾数逃逸率均超过80%;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的尾数逃逸率最低,仅为6.18%和2.07%;周氏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0.79 mm和53.858 mm;脊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的L50为62.51 mm;丽叶鲹(Caranx kalla)、中华青鳞鱼(Harengula nymphaea)、中线天竺鲷(Apogon kiensi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和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L50分别为53.77、78.87、47.17、60.92和60.55 mm;混合网囊对鱼类副渔获的释放率较高,但对幼虾的释放率较低。建议今后放大网囊菱目段的网目尺寸进行相应的试验,提高混合网囊对目标种类的L50值,使其在释放鱼类副渔获物的同时释放幼虾,达到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生长、性腺发育及脂肪酸积累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中添加磷虾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性腺发育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组1、饲料组2和饲料组3)对12月龄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了为期60 d的营养强化培养,并以投喂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对照组。营养强化结束之后,比较分析了不同饲料组凡纳滨对虾亲虾的体重增重率、肝胰腺指数(HPI)和性腺指数(GSI);另外,检测分析了各组饲料以及亲虾性腺和肝胰腺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对照组的雌雄亲虾体重增重率均高于3个饲料组;饲料组2的HPI最低,为(2.37±0.0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组3的GS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的GSI均低于饲料组2,并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本研究还比较分析了饲料脂肪酸组成与亲虾性腺、肝胰腺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以及对亲虾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一定含量(10%~20%)的南极磷虾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凡纳滨对虾亲虾营养强化阶段的优良饲料。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亲虾 性腺发育 人工配合饲料 南极磷虾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