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品质的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生长环境下鱼类的品质差异,分别对野生和养殖许氏平鲉主要营养成分、质构及FTIR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许氏平鲉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p<0.01),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野生许氏平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总量都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也高于养殖许氏平鲉;野生许氏平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ARA、EPA都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而DHA显著低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在质构特性上,野生许氏平鲉的黏附性显著低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而弹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FTIR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许氏平鲉脂肪酸特征峰峰形差异明显,这是两者脂肪酸差异显著的一个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其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等特性差异显著,可以作为其品质评价与分级研究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纳米蒙脱土改性聚乳酸单丝降解性能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纳米蒙脱土(nano-MMT)改性聚乳酸(PLA)单丝在海水环境中的降解特性,试验测试了纯PLA单丝、0.5wt%、1.0wt%nano-MMT/PLA单丝在浙江舟山海域海水中15个月的降解特性。结果显示,纳米蒙脱土改性聚乳酸单丝在海水环境中自然降解9个月时间内,其力学性能和数均分子量下降较为缓慢;当降解时间超过9个月后,改性聚乳酸单丝的断裂强度和数均分子量呈加速下降趋势。表明改性聚乳酸单丝在海水中降解9个月后进入加速降解阶段,推断改性聚乳酸单丝在海水环境中的最佳使用寿命为9个月。加入nano-MMT后,改性聚乳酸单丝力学性能和数均分子量下降较纯聚乳酸单丝要快。在海水中降解15个月后,加入0.5wt%nano-MMT的改性聚乳酸单丝断裂强度和数均分子量分别下降了25.0%和50.0%,而纯的聚乳酸单丝则仅下降了20.4%和30.6%。由于nano-MMT的加入,会使PLA与nano-MMT的界面结合产生缺陷,nano-MMT与聚乳酸大分子链之间的界面结合缺陷会成为水分子进入聚乳酸大分子内部的通道,从而加速改性PLA单丝在海水环境中的降解。同时nano-MMT的加入会加快改性PLA单丝耐磨性的下降趋势,纯PLA单丝在海水中降解15个月后,耐磨度由2.20 F/tex下降为1.32 F/tex,耐磨度下降40%;而0.5wt%nanoMMT/PLA的耐磨度由2.34 F/tex下降为0.70 F/tex,耐磨度下降7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1994年以来,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每年给我国鳜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鳜鱼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已被列为国际兽医局(International Epizootic Office,OIE)申报疫病。其病原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因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极高的致死率,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综述对近年来有关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病原特性、功能基因、检测方法和疫苗研制等研究进行概述、归纳与简评,旨在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研究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化藻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效果及固定化条件优选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发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菌藻固定化体,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和海藻酸钠、CaCl_2等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法等方法,研究了菌藻固定球的制备方法与条件,比较分析了固定化菌藻球对养殖废水的净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包埋蛋白小球藻和光合细菌的最适条件为2%海藻酸钠与6%氯化钙交联24 h。养殖废水中,藻菌固定球在1~4 d对PO_4~(3-)-P去除率显著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和光合细菌(P<0.05),在5~8 d对NH_4~+-N去除率也显著高于后两者。固定化菌藻球在24℃对磷和氮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84%和95%。本研究表明,合理的固定和使用菌藻结合体可显著提高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使用藻菌固定化球净化养殖废水比单独使用菌类或藻类效果更好。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光合细菌 固定化 水产养殖废水 脱氮除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源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性与生物学特性比较分析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导致养殖对虾暴发弧菌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从我国南方养殖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分离、鉴定了10株哈维氏弧菌(Vh00947、Vh00949、Vh11011、Vh11014、Vh21217、Vh21218、Vh21220、Vh21229、Vh21231和Vh31487),分别肌注感染健康凡纳滨对虾后发现,菌株Vh21229致病性很弱,Vh00949其次,其它菌株毒力较强;对8种哈维氏弧菌常见毒力基因(Vh1、Vh2、Vh3、Vh4、tox S、hcp、zot和pap6)的检测显示,南方虾源哈维氏弧菌无论强弱毒株都很少携带zot、pap6、toxs和4种Vh基因(≤10%),表明这10个菌株的致病性与这7种常见毒力因子的相关度很低;hcp基因在所有菌株中均有检出,其中强毒株中检出率较高(50%),在较弱毒株(Vh00949)中也存在,表明hcp基因与这些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但不是决定性因子。因此,这10株南方虾源哈维氏弧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应由这8种常见毒力因子以外的未知或未检测到的因子所决定。生化特征分析显示,所有菌株中只有弱毒株Vh21229不能利用D-甘露糖、蔗糖、D-海藻糖,而且只有其赖氨酸脱羧酶反应至阳性,而其它菌株均为阴性,推测导致哈维氏弧菌菌株生化特性改变的某种因子可能对菌株的致病性也产生了影响。药敏实验表明,10株哈维氏弧菌均对环丙沙星、氯霉素、恩诺沙星、美罗培南、头孢曲松、多西环素、头孢吡肟、诺氟沙星敏感,而对氨苄西林耐受性强,表明在虾类养殖过程中应当严格规范和控制抗菌药物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基因缺失株ΔcpsE和ΔneuA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GBS)荚膜多糖合成基因cpsE和neuA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GBS的cpsE与neuA的单基因缺失突变株。具体方法为:用Infusion-PCR的方法分别构建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的cpsE与neuA基因敲除重组质粒pSET4s-cpsE和pSET4s-neuA。将构建好的质粒电转化入GBS感受态细胞中,通过改变培养温度实现双交换和质粒丢失,最后经氯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疑似敲除株。通过菌落PCR、RT-PCR及DNA测序等方法对疑似敲除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GBS的两个突变株ΔcpsE和ΔneuA被成功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学功能分析比较基因缺失突变株ΔcpsE、ΔneuA与野生株在菌株生长速率、荚膜多糖厚度、唾液酸含量和毒力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缺失突变株ΔcpsE和ΔneuA的生长速度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荚膜多糖厚度、唾液酸含量和菌株毒力均显著低于野生株。进一步研究显示,cpsE是鱼源GBS荚膜多糖合成的关键基因,neuA基因则是荚膜多糖唾液酸化的关键基因,它们的缺失导致了GBS荚膜唾液酸含量的降低,且显著降低了菌株的毒力。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荚膜多糖合成基因 基因敲除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仔稚鱼色素细胞发育和体色变化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实验对1~72日龄的圆斑星鲽鱼苗进行了连续的显微观察,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圆斑星鲽从20日龄开始进入快速的增长期,在水温12~19.5°C时完成变态发育需要50 d,黑色素细胞最早出现,数量最多,黄色素细胞次之,虹彩细胞最后发育,数量最少。变态前黑色素细胞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在9日龄密度最大为1390个/mm~2,色素细胞逐渐密集鱼体两侧对称分布;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色素不对称,有眼侧体表黑色素细胞逐渐溶解消退,由成体黑色素细胞代替,体色变深,黑色素细胞密度稳定在150个/mm~2;无眼侧黑色素细胞逐渐消溶退化,体色逐渐变白。白化个体在变态开始后出现,有眼侧不能形成成体黑色素细胞,形成白化。
关键词: 圆斑星鲽 黑色素细胞 黄色素细胞 虹彩细胞 形态学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熊本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的营养成分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熊本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和自繁子代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成分和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杂交子代牡蛎的脂肪含量为(13.66±1.99)%,显著高于自繁子代;脂肪酸成分分析中,杂交子代ω3/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4.18±0.62,高于自繁子代;DHA含量为(16.73±3.35)%,高于自繁子代但与自繁子代的差异不显著,EPA含量介于2种自繁子代之间;在脂肪相关基因表达方面,PPARα、INSIG和SREBP基因在部分可食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子代中脂肪含量比较的结果相吻合杂交子代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自繁子代的脂肪含量。结果表明,熊本牡蛎与葡萄牙牡蛎的杂交子代在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结构上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
关键词: 熊本牡蛎 葡萄牙牡蛎 杂交牡蛎 营养成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光色对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幼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幼鱼在不同光照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和体色变化特点。设置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五个光照试验组,每组三个重复,试验周期12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幼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在红光组和绿光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鱼红光组红色皮肤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黄光和绿光组(P<0.05);白光组红皮中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在眼、肝、肌肉和白色皮肤组织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光组肝组织中酪氨酸酶活性活性显著高于红光组(P<0.05);在眼、皮肤、肌肉组织中各试验组酪氨酸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在红光环境下体表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酪氨酸酶活性减弱,有提高鱼体色泽鲜艳度的作用,此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养殖海水观赏鱼的体色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大豆油替代鱼油对银鲳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检测运输胁迫前后血清皮质醇、葡萄糖和乳酸浓度以及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变化,以研究饲料中大豆油替代鱼油对银鲳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饲喂平均体重(17.2±6.7)g银鲳60 d后进行4 h运输胁迫。每种饲料饲喂3个水泥池(重复),每池投放50尾试验鱼。结果显示:4 h运输胁迫后,各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所增加,其中SO组变化显著(P<0.05),升高1.89倍,SFO组变化程度最小;各组血清葡萄糖浓度均略有增加,其中SFO组增加最少,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各组乳酸浓度则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SO组;各组脑部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力均出现显著减弱(P<0.05),而SFO组无论是在胁迫前还是在胁迫后在各组中均有最高活力;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显著增强(P<0.05),其中SO组上升幅度最大;虽然各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有所增强,但只有SO组变化显著(P<0.05);肝脏和肌肉CAT活力仅SO组显著增强(P<0.05),其余各组变化不显著(P>0.05);SO组血清SOD和CAT活力显著增强(P<0.05)。由此可见,SO组银鲳在运输后机体健康情况较差,应激反应较为剧烈,说明投喂过量添加大豆油的饲料不利于银鲳的机体健康和长途运输,而在保持鱼油含量的前提下适当添加大豆油的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