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白菜抗干烧心病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青麻叶大白菜中抗干烧心病连锁紧密的分子标记,加速优质抗干烧心病品种的培育.以优良的青麻叶高代自交系材料H227和白麻叶高代自交系材料G83同步构建了200份F2及100份BC1 F1群体作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离体叶片扦插法对群体的抗感表型进行多次鉴定并统计分析了青麻叶大白菜中干烧心病的遗传规律,同时结合BSA法利用软件JoinMap 4.0和Mapchart对干烧心抗病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及标记开发.结果发现,由干烧心病抗感差异显著的亲本所构建的F2群体和BC1 F1群体病情分级均呈现明显的单峰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抗性遗传规律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基于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的序列信息和所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试验材料中的抗病基因被定位于A07染色体上,并设计得到1个与抗干烧心病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BrIDCRT07.该分子标记介于BrID10343和BrID10349之间,与BrID10343的遗传距离为0.13 cM,与BrID10349的遗传距离为0.78 cM.经验证该标记在F2群体的吻合率达86.8%,BC1 F1群体吻合率达94.9%,可作为今后大白菜抗干烧心资源的辅助筛选标记.


薄皮甜瓜新品种'花田1号'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田1号’是以BL-8为母本,HTB为父本选育而成的薄皮甜瓜新品种。植株长势健壮,低温期易坐果,早熟性好。子蔓、孙蔓均能结果,单株可留瓜4~5个。果实梨形,平均单瓜质量约550g。成熟时果皮金黄色,覆暗绿色斑块。果肉白绿色,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肉质脆,口感好,耐贮运。果实发育期约26 d。保护地种植平均产量42.2 t·hm-2。


α-单月桂酸甘油酯在育肥猪上应用的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了研究饲粮中添加α-单月桂酸甘油酯(α-GML)对育肥猪的生产性能、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择健康、体重相近(92.00±2.0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36头,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 kg·t-1α-GML),饲喂44 d后分析育肥猪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在饲粮中添加1kg·t-1α-GML育肥猪生长性能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育肥猪粗蛋白、钙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11,8.47,18.79百分点(P<0.05);育肥猪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提高了15.47%(P<0.05);育肥猪血清中IFN-γ、IL-10和IL-4浓度显著提高了77.76%,106.60%,42.48%(P<0.05)。综合而言,α-GML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育肥猪对蛋白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及免疫性能。
关键词: α-单月桂酸甘油酯 育肥猪 生长性能 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免疫指标


木醋液对蛋鸡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舍内氨气浓度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木醋液对蛋鸡高峰期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和在粪便上喷洒木醋液对舍内氨气浓度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产蛋高峰期180日龄海兰灰240只,分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的木醋液。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木醋液组显著提高平均蛋重、平均采食量和产蛋率(P<0.05)。0.5%、1.0%木醋液组的平均产蛋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木醋液组、1.5%木醋液组的大肠杆菌数量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喷洒前相比,木醋液在喷洒后的第7~14 d的7:00和16:00舍内的氨气浓度显著降低(P<0.05),16:00舍内氨气浓度整体上高于7:00的舍内氨气浓度。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木醋液可以显著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降低舍内氨气浓度,缓解蛋鸡夏季应激反应,维持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


小麦籽粒不同发育阶段醇溶蛋白表达谱分析及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醇溶蛋白是小麦的主要储藏蛋白,具有丰富的品种间特异性,影响和参与小麦醇溶蛋白积累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因此,醇溶蛋白常被当作小麦的指纹,可用于种子纯度鉴定。为了研究小麦发育早期纯度鉴定的方法,以济麦31、津强11号、津强13号开花后不同天数的籽粒为研究材料,以醇溶蛋白表达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A-PAGE电泳技术,探明醇溶蛋白带谱特征,明确开花后5,10,15,20,25,30,35 d,成熟小麦籽粒醇溶蛋白带谱积累情况,确定利用醇溶蛋白鉴定小麦纯度的籽粒最早发育时间节点。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5~10 d的籽粒检测不到醇溶蛋白带谱,开花后15 d的籽粒醇溶蛋白开始积累,但是带谱表达不完全,开花后20~25 d的籽粒醇溶蛋白带谱完全表达,与成熟籽粒带谱一致。因此,小麦开花20 d后的籽粒,可用于鉴定小麦种子纯度;利用开花后20~25 d大田种植的津强11号小麦进行醇溶蛋白带谱鉴定,可以准确鉴定出混杂籽粒,并明确该地块种子平均纯度为90.88%。因此,本研究探明了醇溶蛋白的积累模式,为找到未成熟籽粒可以进行醇溶蛋白鉴定的最早籽粒发育时间,实现收获前的纯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种子企业鉴定种子纯度提供了快速、简便、高效的鉴定技术。


不同老化过程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邻苯二甲酸酯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农田常见土壤环境过程对生物炭的老化作用及吸附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水稻秸秆为原材料,分别在300、500℃和700℃下限氧热解制备3种初级生物炭,并将其进行酸洗、氧化、水洗及根系分泌物老化等处理,研究不同环境过程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和其对邻苯二甲酸酯(PAEs)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强酸、H2O2、植物根系分泌物以及水洗等老化处理的生物炭无机组分比例均下降,引起有机组分比例增加,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增大,且老化处理所引起的生物炭性质变化的程度为强酸>H2O2≈植物根系分泌物>水洗。初级和老化生物炭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等温吸附线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且对DBP的吸附能力均强于DEP。老化处理显著提高了中高温生物炭(500℃和700℃)对PAEs的吸附,且强酸老化效果显著强于H2O2、植物根系分泌物及水等老化处理,这是由于中高温生物炭中高含量无机组分易被酸洗去除并释放一部分有机吸附位点和被堵塞的孔道,增加了PAEs吸附位点的可及性。因此,中高温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中常见塑化剂具有更强的吸附固定潜力,在使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土壤环境过程和理化性质以及目标污染物,以引导生物炭技术的健康发展。


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樱花种群结构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是樱花的野生种,其花色和树形优美,是重要而稀少的樱属观赏植物资源。近年,在燕山山脉东麓的天津北部山区,发现比较集中分布的山樱花种群。为明确该野生山樱花种群特征,探究其生态分布习性,本研究选取了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坡、山脊、阳坡3种不同坡位中的山樱花群落,设置样地进行了野外群落学调查,研究了山樱花的种群结构及所在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和坡位的变化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群落间的差异以及群落结构对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樱花为落叶阔叶林伴生种,所在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槲栎(Q.aline)、白蜡(Fraxinus chinensis)、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臭檀(Euodia daniell)、桑(Morus alba)和元宝槭(Acer truncatum),灌木层主要物种为迎红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小花溲疏(Deutzia parviflora)、大花溲疏(D.grandiflora)、大叶朴(Celtis koraiensis)和锦带花(Weigela florid);山樱花种群结构和所在群落的结构依坡位不同而发生变化;(2)山樱花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J"型分布,600~800 m海拔和阳坡更新状况最好;(3)不同坡位山樱花种群的Shannon生态位宽度为阳坡>山脊>阴坡。与山樱花生态位重叠最高的种群,阴坡为中国黄花柳和蒙古栎,山脊为臭檀和蒙古栎,阳坡为杏和桑;(4)山樱花所在群落的乔木层径级分布呈倒"J"型,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增加先增后减;阴坡多样性指数最高,山脊和阳坡较低。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与乔木层相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将随群落发育而增加,其优势种的优势度也将进一步提高,作为伴生种的山樱花种群将在阴坡可能衰退,在山脊和阳坡发育良好。该研究可为我国北方地区野生山樱花种群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辣椒新品种'津椒35'的选育
《园艺与种苗 》 2021
摘要:‘津椒35’是以‘程m-1’为母本、‘正F10’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一代早熟辣椒新品种。果实大羊角形,果肩部有褶皱,纵径28~30 cm,果肩横径4~5 cm,果肉厚度0.3 cm,单果质重110 g,果色为浅绿色,果面光滑,果形顺直,味微辣,平均产量67 500 kg/hm2左右。适合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秋冬、早春保护地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