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复合PCR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 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ATP合成酶基因(atp B)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巴氏杆菌PCR检测方法,并与已建立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PCR检测方法进行合并,经反应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复合PCR诊断方法。该方法检出的最小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数分别为40 CFU和4 CFU;对兔源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鼻支原体、链球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该方法对中国4个省份采集的临床鼻拭子样本共712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阳性率为25.56%,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阳性率为34.55%,双阳性率为13.20%。该复合PCR方法能快速、敏感地从家兔鼻拭子样品中检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为临床疾病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 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复合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激素调控葡萄果实发育与成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激素在果实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控着果实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本文介绍了葡萄果实中激素的种类、功能及含量变化特点,综述了相关激素在葡萄果实发育与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及研究现状,发现不同激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功能的发挥与其使用时期和浓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有利于延迟果实成熟;脱落酸有利于促进果实成熟;对于乙烯而言,于果实发育早期处理会延迟果实成熟,而于果实转色期处理则会促进果实成熟。激素对于果实生长发育的调控主要通过促进或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实现。最后就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旨在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抽穗扬花期极端自然高温胁迫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3年极端自然高温的有利条件,调查198份在极端自然高温期间抽穗扬花的水稻材料结实率,分析了抽穗扬花期极端自然高温胁迫对不同类型水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对供试材料的结实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品种(系)间存在明显差异。对杂交籼稻组合的亲本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不育系或恢复系所配F1组合的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不育系和恢复系对杂交F1组合的耐高温性存在一定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高温期间抽穗的常规籼稻恢复系和常规粳稻结实率与日最高温度均呈负相关,相关不显著,杂交籼稻F1组合结实率与恢复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初步筛选出"宁恢广抗占"、"蜀恢527"、"成恢3203"和"籼引-8"4份籼稻恢复系和"武引粳恢"(B2)、"南粳44//W3660/南粳44"(B11)、"南粳44//W3660/南粳44"(B12)和"武运2330/JD6011"(B22)4份常规粳稻新品系,其结实率均接近90%,基本达到正常水平,表现出较好的耐高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ogistic模型的薄壳山核桃果实生长发育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薄壳山核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进程,为薄壳山核桃栽培管理提供参考,2012-2013连续2年,对4个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威斯顿’、‘肖肖尼’、‘马汉’果实纵横径生长动态进行测量,构建果实纵横径生长的Logistic模型,并对果实进行解剖,观察记录不同品种发育进程。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果实生长呈典型的"S"型曲线,Logistic拟合系数均超过0.9614,与实测数据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因此,Logistic模型可准确地预测薄壳山核桃果实的生长发育。拟合方程确定了各品种果实生长初期、速生期、生长后期的时间节点;结合解剖结果,明确了各品种果实发育进程。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果实生长发育 Logistic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硫化物醌氧化还原酶定向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细胞转染表达检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硫化物醌氧化还原酶(SQR)的肠道定向表达载体,同时通过转染小鼠肠道上皮细胞确定载体的有效性,本试验采用重叠PCR、中间载体法、酶切连接法获得重组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载体转入小鼠肠道上皮细胞,并鉴定重组载体的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以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质(IFABP)为启动子的SQR肠道定向表达载体pc DNA3.1(-)-IFABP-SQR-GFP,并在小鼠肠道上皮细胞中检测到表达的融合绿色荧光蛋白质(GFP)。表明IFABP启动子能够在肠道细胞中定向启动SQR的表达。
关键词: 硫化物醌氧化还原酶 定向表达载体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质 肠上皮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源副流感病毒3型JS2013株HN基因的原核表达与抗原性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考GenBank中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内蒙古09株(NM09)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JQ063064),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以扩增山羊源副流感病毒3型(PIV3)JS2013株HN基因部分序列;将扩增到的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与已报道的HPIV3、BPIV3 HN基因的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74.3%、79.8%。进化树分析表明,JS2013株并不属于HPIV3与BPIV3,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将HN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获得原核重组质粒pET-32a(+)-HN。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菌株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与Western-blot试验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成功,并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小为46ku。经Western-blot试验验证,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的超免疫血清能够与重组蛋白反应;把病毒接种给MDBK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与病毒产生特异性荧光反应,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本试验结果为山羊源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山羊 副流感病毒3型 HN基因 原核表达 抗原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薄膜包装对黄花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薄膜包装对黄花菜保鲜效果的影响,以黄花菜为试验材料,在0~2℃贮藏条件下,研究了5种薄膜[5.40μm聚乙烯袋(P1处理)、12.75μm聚乙烯袋(P2处理)、15.55μm聚乙烯袋(P3处理)、32.70μm聚乙烯袋(P4处理)、5.40μm带孔聚乙烯袋(CK)]对黄花菜贮藏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4处理可在包装袋微环境中形成高浓度CO2(10.23%~11.73%)和低浓度O2(0.19%~2.53%),显著延缓采后黄花菜叶绿素的降解以及p H值的下降,从而明显抑制黄花菜的腐烂进程,并明显延长其贮藏保鲜期。综合比较可知,P4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采后黄花菜品质的下降,延长其保鲜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挖掘可供利用的优异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为品种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析了319份小麦种质的HMW-GS组成。结果表明:Glu-A1、Glu-B1和Glu-D1位点分别具有3,7,4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其中,亚基N、7+8和2+12在各自位点上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达到了49.21%,54.55%,68.65%。亚基组成类型共有24种,1/7+8/2+12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组合形式,频率为25.39%;其次为N/7+8/2+12、N/7+9/2+12和N/7+9/5+10,出现频率分别为17.24%,10.97%,10.34%;其他亚基组合类型出现的频率较低。同时,筛选出了一些含有2*、17+18、7+8、14+15和5+10等优质亚基类型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池外海北岸封闭水域控养水葫芦对水质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滇池外海北岸污染严重的0.25 km2封闭性蓝藻治理试验示范区内控养水葫芦,以削减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氮(N)、磷(P)等污染物,探讨有效改善湖泊水质的生物治理措施.6月底按9.30 kg m-2投放水葫芦种苗,控养面积2.51hm2,示范区水面覆盖度为10%.结果显示:水葫芦放养后生长迅速,特别是在7-9月份,最大生长速率达37 2.7 g m-2 d-1;整个植株干物质平均N、P含量分别为23.22 g kg-1和5.03 g kg-1,每t鲜重水葫芦吸收1.63 kg N、0.35 kg P,通过水葫芦种养示范工程,直接由示范工程水域吸收带走N 1.15 t、P 0.25 t;水葫芦生长期间(7-12月),种养区较对照区水体DO、SD和p H均有下降;水葫芦根系具有较好的吸附拦截浮游藻类效果,致使种养区水体TN、TP和CODM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并与水体Chl-a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水葫芦采收后并未引起二次污染,水质无恶化趋势.综上认为,规模化控养水葫芦可显著削减水体N、P等内源污染负荷,同时对浮游藻类吸附拦截效果明显,可将其滞留于特定水域,又能吸收利用藻类衰亡释放到水体的污染物,减轻外部空白水域水质恶化的压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HDV VLPs对口蹄疫病毒B细胞表位的展示效果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兔出血症病毒(RHDV)病毒样颗粒(VLPs)携带外源表位的能力及其免疫原性,以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为载体,分别在RHDV VP60蛋白质的C端、N端和306位插入FMDV VP1双串联B细胞表位[GS-(200~213 aa)-GS-(141~160 aa)],得到嵌合蛋白质,分别命名为VP60-2FB、VP60-306FB和VP60-578FB。经IFA、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嵌合VP60蛋白质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均得到有效表达;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嵌合蛋白质可自聚成病毒样颗粒。将嵌合蛋白质免疫小鼠,检测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结果显示,嵌合蛋白质可以产生针对VP60特异的免疫应答,且在插入长度为42 aa外源氨基酸片段的情况下,嵌合蛋白质免疫的小鼠仍能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针对外源表位的特异性应答。在进一步扩展了载体的容纳性后,序列的增加不影响VLPs的形成以及对外源表位的递呈效果,说明VP60-VLPs作为外源B细胞表位展示载体是可行性的。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病毒样颗粒 口蹄疫病毒 B细胞表位 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