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石斑鱼育苗场传染性病原(病毒)传入途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动物检疫 》 2019
摘要: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主要病毒性传染性病原传入石斑鱼(Epinephelinae)育苗场的风险途径,邀请18位专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对选定病原不同传入途径风险提供重要性评价.初步构建了石斑鱼育苗场传染性病原传入途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1个.一级指标包含活鱼及卵活动、饵料投喂、水暴露、机械传播共4种风险主题;二级指标包括新引入鱼苗是否隔离检测、饵料鱼虾带毒、养殖供水类型和员工手鞋类消毒等,共同构成传染性病原传入途径的风险因子.该次的德尔菲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程度均较高,第二轮咨询专家的意见已趋于一致,形成的石斑鱼育苗场传染性病原传入途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藜芦醇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毒力作用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在水产动物细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实验以淡水养殖中重要的细菌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药物浓度梯度,检测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和对毒力及群感调控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通过人工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试验检测其对鱼体保护作用和对鱼体炎症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1024μg/mL;浓度低于64μg/mL时,对菌株生长影响不显著;浓度≥32μg/mL时,对病原菌株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荧光定量RT-PCR结果分析发现白藜芦醇能引起嗜水气单胞菌群感调控系统中luxR和luxS基因分别显著上调和下调表达;外膜蛋白基因omp表达显著下降.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攻毒前两小时腹腔注射25、50和100 mg/kg白藜芦醇处理组的异育银鲫死亡率显著下降,鱼体炎症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Ⅱ型干扰素(IFN-γ)的mRNA表达量也显著下降.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大黄、虎杖等所含白藜芦醇成分能有效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毒力,降低鱼体炎症反应的功效;腹腔注射25—100 mg/kg白藜芦醇对感染病原菌的异育银鲫有一定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橘色双冠丽鱼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整胚原位杂交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和体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本研究首先制备了MC1R基因的RNA正反义探针,T7方向转录的正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447.529 ng/μL,SP6方向转录的反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342.698 ng/μL.经10~20倍稀释后的探针用于原位杂交,MC1R基因探针表达定位显示,随橘色双冠丽鱼胚胎的发育杂交信号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原肠期和视泡期其卵黄和胚体侧卧部分有杂交信号分布;出膜期其脊柱、卵黄囊及其内容物和色素细胞内出现杂交信号;出膜期第1天,卵黄表面有信号分布.总体来看,杂交信号在脊索、卵黄囊、卵黄囊内容物质及色素细胞有特异表达,而以正义探针作为阴性对照组在5个胚胎阶段均无任何信号,杂交信号显现的MC1R表达定位说明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也与神经、营养、免疫功能相关,初步建立了鱼类体色相关基因功能和定位研究的整胚原位杂交方法.
关键词: 橘色双冠丽鱼 黑素皮质素受体1 整胚原位杂交 定位分析 探针 MC1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处理对牡蛎冷藏过程腐败菌群结构的影响及典型菌株——腐败希瓦氏菌致死机理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超高压处理对牡蛎腐败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鲜和腐败牡蛎的细菌群落结构,并以存活率、胞外碱性磷酸酶活力、胞外还原糖含量等为指标,结合电镜观察,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牡蛎中典型致腐菌株的致死机制。结果表明:新鲜牡蛎中菌群以弧菌属、希瓦氏菌属和交替假单胞菌属为主,而腐败时交替假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比例较高。超高压处理改变了牡蛎冷藏过程中的菌群结构,腐败样本中嗜冷菌属占绝对优势,而交替假单胞菌属比例仅为0.8%,希瓦氏菌属比例小于0.1%。代表性菌株腐败希瓦氏菌经100 MPa以下的压力处理后,存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之后随处理压力的增大而迅速下降,用400 MPa及以上压力处理后未检出活菌。胞外碱性磷酸酶活力、还原糖含量均在较低压力处理条件(<100 MPa)下发生显著变化,之后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大变化趋于缓和。菌体经超高压处理,细胞发生相互黏连,出现聚集成簇的现象。随着处理压力的进一步增大,菌体细胞彼此间的界限已模糊不清,直至丧失原有形态,最终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山东、辽宁两省黄海胆生殖腺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山东省和辽宁省黄海胆生殖腺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辽宁和山东2个省仹的6个地区(45仹样品),依据GB 5009.268-2016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optical emissionspectrometry, 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对黄海胆生殖腺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迚行测定,幵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 6个地区的黄海胆中10种微量元素分布各不相同,海阳总量含量最高,为1.57×103 mg/kg;是含量最低的小平岛的1.8倍。SPSS软件分析黄海胆中微量元素含量地区间的差异性,发现Zn、Ni、Se、Fe、V、Mn、Co和Cr的P值小于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单元素含量占前3位的元素依次是Zn、Ni和Sr。微量元素中Zn的含量最高,范围为278~865 mg/kg,含量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3.1倍,地区差异较大。海胆中Sr的含量较高,范围为119~184 mg/kg,但是地区性差异较小。结论黄海胆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除Fe外,其他元素大都超过海参中的元素含量,是很好的微量元素补充膳食食品。地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的微量元素(P<0.05)可以考虑作为海胆产地识别的指纹元素迚一步研究。
关键词: 黄海胆生殖腺 微量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曝气对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形成过程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曝气是否会促进池塘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水华的发生,于夏季在温室内用玻璃缸进行了实验。实验设1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均不添加沉积物,各组3个重复。对照组不曝气,处理组进行水产养殖池塘中常见强度的曝气,对照组和处理组均添加2次相同的无机氮(N)、磷(P)营养盐。初始时浮游植物以绿藻为优势,随后对照组和处理组中均逐渐形成微囊藻属优势,其在实验后期成为优势最大的种类(平均湿质量浓度为36.28~75.81 mg·L~(-1))。对照组的溶解氧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叶绿素a、浮游植物总湿质量浓度、蓝藻湿质量浓度、绿藻湿质量浓度、微囊藻占藻类总湿质量的比例以及浮游动物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曝气对浮游植物由绿藻门优势向微囊藻优势的转变,即微囊藻水华的形成过程无直接影响;曝气是否存在均可以形成微囊藻优势;曝气主要改变了微囊藻在水中的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乌苏里白鲑生境履历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的洄游生态类型及生境履历,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12月、2014年1月黑龙江干流2尾和松花江干流2尾乌苏里白鲑矢耳石的锶(Sr)、钙(Ca)元素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乌苏里白鲑耳石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区(小于5),而且还有对应咸水生活的高值区(大于10),显示了乌苏里白鲑的溯河洄游履历;耳石元素面分析结果也显示乌苏里白鲑的淡水-咸水洄游的特征.结合耳石年轮特征分析,乌苏里白鲑具有年度(季节)洄游特征,部分群体有规律在淡水-咸水中季节洄游,不同个体在淡水、咸水之间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乌苏里白鲑伴随着季节性洄游特征,具有江海或者淡水-河口之间洄游的履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7α-甲基睾酮对草鱼性腺发育及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养殖草鱼雌性个体所表现出的生长优势,探讨通过性逆转培育全雌草鱼品种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实验采用拌料投喂诱导方式,在饲料中设置0、50、100和200 mg/kg 4个浓度梯度的17α-甲基睾酮(MT),连续投喂150 d,观测不同处理水平草鱼性腺结构和血液中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睾酮(T)和11-酮基睾酮(11-KT)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草鱼性逆转过程中的特征变化。性腺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从投喂30 d开始,各处理组卵巢中开始出现精原细胞。30~150 d,50 mg/kg MT处理组草鱼卵母细胞的生成及成熟受到抑制,发育迟缓;100 mg/kg MT处理组的生殖细胞受抑制程度要高于50 mg/kg MT处理组,实验结束时性腺已被大量精原细胞占据,有向精巢发育的趋势;200 mg/kg MT处理组精卵兼性状态较50 mg/kg MT处理组明显,但精原细胞的数量少于100 mg/kg MT处理组,对照组卵巢未出现精原细胞。血清类固醇激素测定结果显示,投喂不同剂量的MT,E_2浓度均显著升高,于45 d时达到最高值,之后趋于平稳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未经处理的雄性草鱼,随着早期精巢的发育,其E_2水平也逐渐升高。随着MT投喂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T浓度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5 d时各处理组降幅最大,且与MT浓度呈正相关,11-KT则有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100 mg/kg MT为其性逆转较适宜的浓度,MT可使早期雌性草鱼血清E_2升高,发挥雄激素效应,从而促进卵巢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模块化潜流湿地的构建及其对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研究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 2019
摘要:为解决水产养殖的废水处理问题,本研究制备出一种以褐煤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模块,并以此构建出模块化潜流湿地,研究其栽种植物前后对养殖水体中COD、TP、TN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模块化潜流湿地在栽种植物前后对养殖废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且栽种植物后较栽种前好.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块化潜流湿地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和季节变动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为我国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科学评估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粤西海域夏季(8—9月)和冬季(1—2月)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资料及卫星遥感数据,其中卫星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SSW),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渔场重心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粤西海域冬季SSW高、SST低、Chla高,夏季SSW低、SST高、Chla低.在冬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主要分布在东经111°30′~113°、北纬20°30′~21°30′、Chla 0.3~2.0 mg/m3、SST 19.0~23.5℃的海域,其中较高的标准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Standardized catch per unit effort,SCPUE)(1.0~2.0)主要分布在Chla 0.4~1.0 mg/m3、SST 20.5~23.0℃的海域.在夏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主要分布在东经111°45′~113°45′、北纬20°30′~21°、Chla 0.1~1.0 mg/m3、SST 28.9~29.5℃的海域,其中较高的SCPUE(2.0~4.0)主要分布在Chla 0.2~0.5 mg/m3、SST 28.9~29.4℃的海域.相对于冬季,夏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重心发生东移,渔场经度重心季节变化范围约1°.[结论]粤西海域渔业资源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趋势,且从冬季到夏季其渔场经度重心约东移1°,主要与琼东—粤西上升流、粤西沿岸流及主要捕捞种类(鲹科鱼类)等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