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磺酸及相关氨基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及TauT mRNA表达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为(7.90±0.07)g的大菱鲆为实验对象,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和谷朊粉为主要蛋白质来源,鱼油为主要脂肪源,在此基础配方中分别添加0、1%、2%牛磺酸,0.5%蛋氨酸及0.5%半胱氨酸(分别命名为T-0、T-1、T-2、M-0.5和C-0.5),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配合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目的是研究饲料中含有高比例植物蛋白时牛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牛磺酸转运载体(TauT)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提高(P<0.05),内脏指数(VSI)降低(P<0.05);M-0.5组大菱鲆幼鱼SGR和FE较对照组提高(P>0.05),VSI低于对照组(P<0.05),肥满度(CF)高于对照组(P<0.05);C-0.5组SGR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FE、VSI和CF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T-1、T-2组大菱鲆幼鱼肝脏、脑和眼中TauT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大菱鲆幼鱼肝脏、脑和眼中TauT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M-0.5组大菱鲆幼鱼肝脏、脑和眼中TauT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T-0、T-1、T-2组(P<0.05);C-0.5组大菱鲆幼鱼肝脏、脑和眼中TauT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T-0、T-1、T-2组(P<0.05),但与M-0.5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饲料中牛磺酸含量为0.48%、1.06%时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大菱鲆幼鱼体内TauT mRNA表达可能受饲料中牛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影响。
关键词: 牛磺酸 蛋氨酸 半胱氨酸 大菱鲆 牛磺酸转运载体(Tau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Chitinase-2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蜕皮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转录组获得的几丁质酶基因(Pm Chi)片段,运用RACE技术克隆了PmChi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PmChi-2。PmChi-2基因c DNA全长2 050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144 bp、3'-UTR 319 bp和开放阅读框(ORF)1 587 bp,编码52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mChi-2与其他甲壳动物Chi-2的相似性为78%~97%。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mChi-2在蜕皮前期(D期)表皮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胃、鳃、腹神经节和眼柄中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在其他组织(肝胰腺、肠、肌肉、心脏)中几乎不表达。不同蜕皮阶段,PmChi-2在鳃、胃和表皮3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模式基本一致,均在蜕皮期(E期)表达量最低,而最高表达量在鳃中出现在蜕皮后期(A期),在胃和表皮中为D期。幼体不同发育阶段分析揭示PmChi-2 mRNA在幼体发育阶段的无节幼体到糠虾幼体第二期表达量维持在一个低水平,在糠虾幼体第三期PmChi-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仔虾期又显著下降,推测PmChi-2 mRNA可能与斑节对虾幼体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mChi-2基因可能在斑节对虾蜕皮以及幼体的变态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斑节对虾几丁质酶发育调控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几丁质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蜕皮 变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海建设项目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评估方法及应用
《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态补偿是一种防止海洋生态破坏、增强和促进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环境政策,是用海者履行海洋资源有偿使用责任,对因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造成的海洋生态价值损失进行的货币化补偿。基于快速化、定量化和差别化补偿评估原则,编制了山东近海海域生态价值基准值表、生态损害系数表以及补偿系数表,建立了一种新的用海建设项目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评估方法体系,包括占用海域和邻近影响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两个方面的海洋生态价值损失补偿评估。针对2016年山东省5个典型用海项目,核算了其需要缴纳的海洋生态补偿资金,并与旧标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DB37/T 1448—2009)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按照本评估方法,用海企业需要缴纳的生态补偿资金会不同程度地提高,这将有利于用海企业增强资源有偿使用意识,引导企业理性用海,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有利于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用海效率;另外,按照产业政策不同、受影响海域的生态脆弱性不同对用海建设项目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失进行差别化补偿,使得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目前,该方法已经应用于山东海域7个沿海地市9个海区的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评估中,被新发布的山东省地方标准《用海建设项目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评估技术导则》(DB37/T 1448—2015)吸收采用。该评估方法可为海洋管理部门的生态资本核算、生态补偿核算、环评审批和发放许可证提供科学基础,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以及生态补偿制度实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校正算法对TMPA 3B42 V7产品精度的影响分析
《高原气象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遥感降水数据是区域降水研究的重要数据源,尤其在无实测资料区域,可改善对降水格局的认识。然而,广泛使用的TMPA 3B42数据受校正数据空间范围的限制,其最新的气候校正算法在中高纬度地区无法有效实施,造成较大的不确定与误差存在于该区域的TMPA数据中。选取两个气候和地形条件相似的区域,分别位于TRMM卫星观测范围(南北纬38°)内外区域。基于1998-2012年期间多个气象站点的实测降水数据,采用四个统计指标,对比两个区域的数据精度差异与相似性,进而揭示气候校正算法对TMPA降水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年、月、日尺度的TMPA数据在两个地区都高估降水量,尤其对0~10 mm的降水高估较为严重。气候校正算法虽无法消除此高估,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估程度,辽宁地区的高估程度显著高于山东(2.79%),达到8.87%。从降水变化过程看,TMPA可重现区域的年月降水过程,与实测降水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冬季期间TMPA数据精度在两个地区都不理想且年变化波动较大。气候校正算法在山东地区的应用,使得该区域两种降水数据集的相关性有所改善,也减弱了TMPA对降水量的高估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酸氢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碳酸氢钠(NaHCO_3)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和抑制机理.【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HCO_3及等摩尔浓度(0.2、0.4、0.8mmol/L)的氯化钠(NaCl)和碳酸氢钾(KHCO_3)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结果】随着NaHCO_3浓度的增大,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越来越缓慢.NaHCO_3达到一定浓度后具有杀菌作用,嗜水气单胞菌暴露在0.8、0.4 mmol/L NaHCO_3中达到99.5%死亡率所需要时间分别为1h和4h,暴露在0.2mmol/L NaHCO_3中6h,其死亡率为78.4%.NaHCO_3浓度越高,嗜水气单胞菌致死所需时间越短.暴露12h后,0.4、0.8mmol/L NaHCO_3中均无嗜水气单胞菌存活,0.2 mmol/L NaHCO_3中只有极少数嗜水气单胞菌存活(存活率小于0.01%).0.2、0.4mmol/L的NaHCO_3均能有效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生长,而添加等摩尔浓度的NaCl培养液中,细菌生长不受影响;添加等摩尔浓度KHCO_3的培养液中培养的嗜水气单胞菌,其生长情况与添加NaHCO_3的嗜水气单胞菌相似,生长被明显抑制,结果表明NaHCO_3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并非由渗透压引起,而是与碳酸氢根有关.【结论】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嗜水气单胞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多重PCR技术的长鳍吻鮈亲子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卫星多重PCR技术在生物的亲子鉴定、群体遗传分析以及家系管理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是我国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目前已达3级急切保护状,被列为低危鱼类。为了提高长鳍吻鮈微卫星分型效率,本研究从已开发的微卫星中筛选出15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位点进行组合扩增,并对位点组合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和反应体系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5组各含3个微卫星位点多重PCR体系。利用5组微卫星多重PCR,通过ABI 3730测序仪和Cervus v.3.0软件对136尾长鳍吻鮈进行个体基因型检测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allele,Na)为15.600,平均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为0.825,平均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为0.81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801。对40尾候选亲本和96尾子代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亲本的累积排除概率(combined exclusion probability of the first parent,CE-1P)、第二亲本累积排除概率(combined exclusion probability of the second parent,CE-2P)和双亲累积排除概率(combined exclusion probability of a parent pair,CE-PP)分别为0.999986 07、0.999 999 97和1.000 000 00。使用该5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进行亲子鉴定准确率为100%。长鳍吻鮈微卫星多重PCR技术的建立为亲子鉴定、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辅助家系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对“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的急性毒性及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的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镉(Cd~(2+))的毒性效应,研究了Cd~(2+)对钩介幼虫(<24 h,平均壳长0.25 mm)、稚蚌(<5 d,平均壳长0.27 mm)和幼蚌(6 months,平均壳长50 mm)的急性毒性,并针对Cd~(2+)积累的靶器官——鳃,分析了幼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成蚌(48 months,平均壳长85 mm)DNA损伤(OTM)对Cd~(2+)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Cd~(2+)对钩介幼虫24 h半效应浓度(EC50)为0.001 8 mg·L~(-1),对稚蚌和幼蚌96 h EC50分别为0.004 7、4.5 mg·L~(-1);Cd~(2+)浓度0.05 mg·L~(-1)和0.5 mg·L~(-1)暴露组MDA含量随时间延长呈降低的趋势,MDA含量变化与Cd~(2+)浓度之间不相关(P>0.05);OTM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升高的趋势,OTM变化和Cd~(2+)浓度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5)。研究认为,钩介幼虫和稚蚌有作为Cd~(2+)的灵敏受试物种的潜力,幼蚌和成蚌适于Cd~(2+)污染的监测与评价,OTM可作为Cd~(2+)污染预警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生活史阶段 镉 急性毒性 生物标志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胭脂鱼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维生素E(VE)含量饲料对胭脂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指标及肝脏VE蓄积量的影响,以确定胭脂鱼幼鱼对饲料中适宜VE的需要量。【方法】以酪蛋白、明胶、白鱼粉、糊精、大豆油和玉米油等为原料,配制成7组半纯化试验饲料,饲料中VE含量分别为0.51(对照组),15.23,31.86,62.30,120.32,240.42和483.71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为(5.52±0.09)g/尾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us)幼鱼8周,测定并分析胭脂鱼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成分、肝脏抗氧化指标以及肝脏VE蓄积量。【结果】胭脂鱼幼鱼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随饲料VE含量的增加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2.30mg/kg VE组试验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随饲料VE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照组、15.23mg/kg VE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62.30~240.42mg/kg VE组(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FCR)随饲料VE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同VE含量对胭脂鱼幼鱼肝体比、肥满度、脏体比均无显著影响。胭脂鱼幼鱼肌肉粗脂肪含量随饲料VE含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饲料VE含量为62.30mg/kg时最低,肌肉水分、粗蛋白含量及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肝脏总抗氧化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饲料中VE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饲料VE含量为31.86mg/kg时最高;肝脏丙二醛(MDA)含量随着饲料中VE含量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肝脏VE蓄积量随着VE含量的增加呈线性上升。【结论】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胭脂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性能时,对饲料VE需要量为50.60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低温冷冻对俄罗斯鲟精子形态结构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6 ind健康的雄性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经人工催产后获得成熟的精子,运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超低温冷冻前后精子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经过超低温冷冻后精子形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冻精顶体长度、头中部宽度及中段宽度与鲜精相比显著增加(P<0.05);中段长度及后外侧延伸物与鲜精相比显著减少(P<0.05)。冻后有38.6%的精子在形态结构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精子的结构损伤主要表现在精子顶体不明显或与核发生糅合,后外侧延伸物消失,甚至顶体脱落;精子核膜皱褶,泡状化,膜与核之间空隙加大,有的部分甚至出现膜断裂,核内内切沟模糊;精子中段发生膨大和变形,线粒体外膜破损,线粒体条状嵴结构弥散,线粒体脱落;鞭毛外鳍褶与鞭毛脱离,鞭毛与中段脱离,少数鞭毛在中段断开。结果表明,超低温冷冻对精子的损伤主要集中在膜系统,中心粒等微管系统基本完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