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菱鲆脑细胞系的建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细胞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病毒学、环境毒理学、发育生物学以及生理学等研究中。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尚未见其脑细胞系建立的报道。本研究通过组织块法,以大菱鲆脑组织为材料,建立了大菱鲆脑细胞系(S.maximus brain cell line,SMB)。培养细胞系所用的培养基是在DMEM/F12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了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4-(2-hydroxyethyl)-1-piperazineethanesulfonic acid,Hepes)、抗生素(青链霉素)、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和β-巯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所配成的完全培养基。SMB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构成,生长分裂旺盛,至今已传40余代。探究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MB细胞在18~30℃均能正常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4℃。核型分析显示,SMB细胞出现了染色体非整倍性,正常二倍体核型(2n=44t)约占43%。通过脂质体转染法成功的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报告基因转入SMB细胞中,并成功地获得了表达,转染率约为30%。该细胞系的建立将为大菱鲆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机制、基因功能分析等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材料。

关键词: 大菱鲆 大菱鲆脑细胞系 生长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的地标点法分析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水系的太湖、洪泽湖、高宝湖、长荡湖、阳澄湖以及巴城、兴化"泓膏"养殖水域和长江口崇明自然水域等知名产区产中华绒螯蟹形态上的差异,首次运用地标点法研究其形态的产地差异性。背甲以及腹甲的形态使用地标点法进行分析,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其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了许多Ⅱ型地标点,其贡献率为82.637%~97.698%,作用较大,解释了主要形态变异。特别是相对扭曲主成分的判别分析对雄性以及雌性蟹背甲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研究表明,不同产地养殖环境可以导致中华绒螯蟹的形态出现差异;而以背甲为对象的形态地标点法分析应该可以作为判别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形态 地标点法 产地 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康氏马鲛流刺网最小网目尺寸的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南海马鲛刺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进行了马鲛流刺网渔获组成和选择性试验。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刺网的渔获组成,并在SELECT模型(share each length catch total)的架构下,利用正态分布(Normal)和双峰分布(Bi-normal)概率方程计算刺网对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i)的选择性;进一步结合康氏马鲛的最小可捕规格,探讨南海区马鲛流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结果表明,康氏马鲛是南海马鲛流刺网最重要的渔获种类,其2012年和2015年IRI值分别为9 472.00和14 363.02;调查试验共捕获康氏马鲛295尾,其中2012年康氏马鲛的众数叉长组为751~800 mm(占32.52%),2015年康氏马鲛的2个众数叉长组分别为501~550 mm和701~750 mm;正态分布模型估算的选择性众数相对叉长为6.961;双峰分布估算的2个众数相对叉长值分别为4.440和6.728;根据模型残差值的大小,认为双峰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将康氏马鲛可捕规格定为380 mm的前提下,建议南海马鲛流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可暂定为120 mm。

关键词: 流刺网 康氏马鲛 最小网目尺寸 最小可捕规格 SELEC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达Ⅰ型耐热肠毒素的重组大肠杆菌对7日龄仔猪肠道免疫、屏障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表达Ⅰ型耐热肠毒素(STa)的重组大肠杆菌对7日龄仔猪肠道吸收、屏障、转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24头7日龄仔猪,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STa组(基础日粮+2×109 CFU重组菌LMG194-STa)、LMG194组(基础日粮+2×109 CFU大肠杆菌LMG194)和K88组(基础日粮+2×109 CFU大肠杆菌K88)。使用人工乳饲养,第5天进行攻毒,第7天屠宰取样。测量回肠免疫相关基因IFN-γ、IL-4与VNN1及回肠黏膜损伤基因Villin与MMP3的相对转录量,空肠黏膜上皮连接蛋白Occludin与Claudin-1相对表达量,以及十二指肠、回肠氧化相关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力与氧化相关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Ta组显著降低了回肠IFN-γ和IL-4基因相对转录量,VNN1相对转录量显著上调(P<0.05);STa组显著降低了基因Villin与MMP3相对转录量(P<0.05)及蛋白Occludin与Claudin-1相对表达量(P<0.05);同时,STa组十二指肠、回肠GSH-Px和回肠MPO活力显著降低(P<0.05);STa组十二指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显示,表达Ⅰ型耐热肠毒素的重组大肠杆菌可导致7日龄仔猪肠道免疫、屏障及抗氧化功能下降。

关键词: 耐热肠毒素 重组大肠杆菌 肠道免疫 黏膜屏障 抗氧化 仔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营养强化阶段凡纳滨对虾亲虾产卵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南极磷虾粉(Antarctic krill meal)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营养强化期间的作用,以筛选出在亲虾营养强化期间适合的人工配合饲料。用3种比例不同的磷虾粉人工配合饲料(0、10%和20%,对应的编号为K_0、K_(10)和K_(20))和沙蚕(对照组)分别对凡纳滨对虾进行60天的营养强化。营养强化后对每个处理组的雌性亲虾进行单侧眼柄摘除手术,亲虾进入繁殖产卵阶段,通过人工授精操作使亲虾交配、产卵,收集产卵相关数据。研究表明,K_(10)和K_(20)组的亲虾产卵量、受精卵孵化率和无节幼体变态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K_(20)组的亲虾产卵率、多次产卵率和卵径大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K_(10)组的亲虾产卵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K_(10)和K_(20)组与沙蚕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相同(包括C_(20:5n-3)、C_(22:6n-3)、C_(20:4n-6)等);各处理组的卵脂肪酸组成与饲料的脂肪酸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0%~20%南极磷虾粉的人工配合饲料可作为凡纳滨对虾亲虾营养强化期间的饵料。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亲虾 人工配合饲料 南极磷虾粉 营养强化 卵质 脂肪酸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matrilin-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转录组中的matrilin-1基因片段为基础,开展了matrilin-1的c DNA全长(Pfmatrilin-1)克隆和定量表达分析。Pfmatrilin-1基因c DNA全长2 03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 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包括1个信号肽序列和2个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von Willebrand factor A,VWA)样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无脊椎动物的matrilins与脊椎动物的matrilins进化关系较远。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显示,Pfmatrilin-1 mRNA在合浦珠母贝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P<0.05);Pfmatrilin-1从担轮幼虫期至变态期均有表达,眼点期表达量最高(P<0.05),而贝类幼虫发育到眼点期就会开始附着,眼点期幼虫原壳生长停滞,次生壳形成,因此推测其可能与次生壳的形成有关。这些结果表明Pfmatrilin-1在合浦珠母贝生物矿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Pfmatrilin-1 表达谱 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鲶维氏气单胞菌鉴定及联合药敏试验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从四川眉山发病的杂交鲶分离的一株优势菌株(MS20150925)进行鉴定,并筛选敏感药物,本研究首先经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菌株可以导致杂交鲶的皮肤溃疡和脏器出血,与采集标本症状一致;根据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测序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分别采用平板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抗生素和中药单体对该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并研究了抗生素与天然化合物的联合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该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其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磺胺异噁唑等药物较为敏感,对多西环素、新霉素、诺氟沙星、青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耐药。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新霉素、多西环素与二氢杨梅素具有协同抑菌作用(FICI<0.5)。以上研究表明,分离株MS20150925对杂交鲶具有致病性且为多重耐药菌,二氢杨梅素与新霉素或多西环素的复方制剂可以作为治疗该病的候选药物,联合用药可以降低抗生素的治疗剂量,对于降低抗生素残留和延长药物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杂交鲶 维氏气单胞菌 多西环素 新霉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2种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是骨骼肌粗肌丝的重要组成单位,其表达量高低影响肌纤维的组成和肌肉生长。为了解其在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早期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前期生长差异显著的2组(快长组和慢长组)翘嘴鳜幼鱼转录组差异表达Unigene中筛选出2个MYH基因,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克隆到其全长c DNA(MYH-7a,MYH-7b)。MYH-7a全长为6071 bp,开放阅读框为5820 bp;MYH-7b全长为5896 bp,开放阅读框为5745 bp。序列分析显示,2个MYH均有Loop1、Loop2环、ATP结合位点等关键结构域;进化树聚类分析显示,MYH-7a与MYH-7b均属于慢肌球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其在快长组样本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慢长组,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检测其在翘嘴鳜心肌、红白肌和皮肤等14种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YH-7a主要在心肌中表达,而MYH-7b主要在红肌中表达;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二者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表达量不断增加;在幼鱼早期生长过程(孵化出膜后15 dph、30 dph和60 dph)的翘嘴鳜白肌中,在15 dph和30 dph快长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慢长组,而到60 dph时快长组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慢长组。翘嘴鳜MYH-7a、MYH-7b在快长组与慢长组鱼中的差异表达提示它们在翘嘴鳜胚胎及其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翘嘴鳜 转录组测序 肌球蛋白重链 cDNA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中产抗菌活性物质菌株的筛选及系统发育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7661(Sa 27661)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35218(Ec 35218)为指示菌,以南极磷虾中分离出的59株菌为测试菌,利用牛津杯法进行抗菌活性菌株的初筛及复筛,同时用比浊测定法和牛津杯法对活性菌株的部分特性包括生长曲线、抗菌曲线、最佳温度、最佳p H、最佳盐度进行了测定,以Mega 5邻接法对其16S r 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地位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初筛获得13株菌对Sa 27661具有抗菌活性,6株菌对Ec 35218具有抗菌活性。复筛得到对Sa 27661和Ec 35218均具有明显抗菌活性的菌株3株,阳性率为5.08%,其编号分别为1A3、A4、1A5。且3株菌分别培养16、20、28 h进入生长对数期,培养36、48、60 h达到稳定期。分别培养56、64、72 h时抗菌活性达到最高,之后基本达到稳定。最佳温度分别为15、20、20℃,最佳p H分别为7、6、6,最佳盐度分别为1%、3%、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A4、1A5,均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菌株1A5与已注册的菌株(Psychrobacter sp.OK1)基因序列相似性可达100%。而菌株1A3与不可培养嗜冷杆菌属(Uncultured Psychrobacter)同源性为97%。三株菌均具有较好的耐酸性、耐碱性和耐盐性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嗜冷杆菌属 抗菌活性 系统发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饥饿对草鱼肌肉质构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短期(15 d)饥饿对草鱼肌肉常规营养组成及质构参数的影响,为养殖生产实践中草鱼品质改善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选取达到上市规格的普通草鱼和普通草鱼连续饥饿15 d的瘦身草鱼各10尾,分别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理化参数、脂肪酸组成、肌纤维直径和主要质构指标。并根据短期饥饿后草鱼情况延长饥饿时间到50 d测定营养组成和质构参数。结果显示:短期饥饿(15 d)后,草鱼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而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下降,灰分p H和电导率显著上升,短期饥饿使PUFA(碳二十烷酸)的含量显著增加。短期饥饿(15 d)后,对鲜味有影响的特征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上升,而对甘味有影响的特征性氨基酸(丙氨酸和甘氨酸)下降。草鱼饥饿50 d的补充数据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其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硬度、咀嚼性、胶着性相比饥饿15 d的草鱼均显著升高,但硬度和胶着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咀嚼性与对照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从草鱼肌肉脂肪含量、硬度、胶着性及咀嚼性等常规营养及质构指标综合考虑,如果以降低肌肉脂肪含量为饥饿处理的目标之一,由于短期饥饿(15 d)并不能有效降低草鱼肌肉脂肪含量,饥饿处理50 d效果更好。

关键词: 草鱼 短期饥饿 肌肉质构 常规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