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四川裂腹鱼耳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耳石碳(δ~(13)C)、氧(δ~(18)O)稳定同位素在淡水鱼类群体识别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养殖条件下不同年龄组四川裂腹鱼为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进行碳、氧同位素测定,揭示耳石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探讨其与环境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龄四川裂腹鱼δ~(13)C和δ~(18)O值均与耳石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在微耳石和星耳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四川裂腹鱼微耳石δ~(13)C和δ~(18)O平均值分别为(-9.58±0.06)‰、(-8.33±0.17)‰,其在雌雄个体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耳石δ~(18)O和δ~(13)C的关联分析能有效区分四川裂腹鱼不同养殖年龄群体,可作为一种识别淡水鱼类养殖群体的手段.

关键词: 四川裂腹鱼 耳石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酸诱导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建立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油酸诱导时间及有效作用浓度的研究,建立油酸致建鲤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本研究以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的原代肝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加入不同浓度油酸(0、0.05、0.1、0.2、0.4、0.8 mmol/L)与肝细胞共培养24–48 h,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分别收集不同时段的肝细胞及上清液,采用试剂盒测定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同时测定上清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MTT法测定肝细胞的存活情况,确定油酸最佳诱导浓度,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内脂肪滴的形成情况。研究结果显示,0.4 mmol/L油酸与肝细胞共培养48 h,可以显著提高肝细胞内TG、TC含量(P﹤0.05或P﹤0.01),极显著提高上清培养液中GOT、GPT、LDH、γ-GT的活性,显著降低上清培养液中SOD的活性,但与24 h相比有升高趋势,0.4 mmol/L油酸与肝细胞共培养24 h,光镜下可见细胞内有脂肪滴形成,以48 h最明显。综上所述,油酸浓度0.4 mmol/L、诱导时间48 h成功构建了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为研究鱼类脂肪肝类疾病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建鲤 肝细胞脂肪变性 油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4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体宽、眼间距、眼径、吻长、尾柄高和尾柄长等12个性状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多元分析,以明确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的各形态性状间相互关系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全长(x_4)、体高(x_5)、眼间距(x_7)、眼径(x_8)和尾柄高(x_(10))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全长的直接影响最大,而体高、眼间距、眼径和尾柄高主要通过全长间接影响体质量;这5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20,说明全长、体高、眼间距、眼径和尾柄高是影响4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回归分析建立了4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本研究可为斜带石斑鱼的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形态性状 体质量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免疫性能及水质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循环水养殖模式(RAS组)和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免疫性能及水质影响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RAS组中鱼体增重率(WGR)[(597.36±169.79)%]显著高于池塘组[(470.98±142.99)%](P<0.05),饲料转化率(FCR)[(1.17±0.02)%]却显著低于池塘养殖系统[(1.47±0.03)%](P<0.05)。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也高于池塘养殖系统,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第4周时,RAS组中肠蛋白酶活性值[(1 387.56±278.43)μg/(g·min)]显著高于池塘组[(1 129.99±382.67)μg/(g·min)](P<0.05);第8周时,肠脂肪酶活性[(18.11±4.28)μg/(g·min)]显著高于池塘组[(12.89±8.00)μg/(g·min)](P<0.05);(3)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肝胰脏、头肾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SZ)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整体表现为RAS组免疫性能低于池塘组;(4)每周测定水体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示,RAS组氨态氮维持在0.0067~0.0212 mg/L,亚硝态氮含量为0.0027~0.0087 mg/L,均低于池塘组。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养殖模式 生长 免疫性能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米肽功能饮料的研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推广大米肽的利用,开发新型大米肽产品,通过酶法制备大米抗氧化肽,并以其为主要功能因子,辅以蜂蜜、苹果酸、柠檬酸调节口感和味道,以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明胶、黄原胶为复合稳定剂,研制一种口感好且稳定、澄清的营养保健型大米肽饮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大米肽饮料的最佳配方为:大米肽2%、蜂蜜9%、柠檬酸0.40%、苹果酸0.20%;另外,通过正交工艺确定复合稳定剂的最佳配方为:CMC-Na0.12%、琼脂0.08%、明胶0.12%。最佳工艺条件为,大米肽混合物在55℃,40 MPa条件下均质30min,而后经120℃,30 min的杀菌,所得产品色泽较好、口感柔和细腻,香味较佳。

关键词: 大米肽 饮料 营养 调配 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组织学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组织学切片技术研究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出膜后1–30 d(Day after hatching,DAH)仔鱼的消化系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29–32℃、盐度25–28、溶氧4.80–5.5 mg/L、p H 8.0–8.3条件下,1 DAH仔鱼消化管尚未分化,由紧贴腹壁和卵黄囊的肠管组成。卵黄囊在3 DAH时完全吸收完毕,仔鱼开口摄食,消化管也与外界相通,此后逐渐分化出食道、胃部和肠道,一定程度上能自主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自身生长,逐渐从内源性营养期过渡为外源性营养期。15 DAH时出现幽门盲囊和胃腺,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成分进一步发育完善,消化能力显著提高,30 DAH仔鱼消化道具备与成体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肝脏和胰腺分别在2 DAH和5 DAH时分化,随着仔鱼的生长而快速发育,至30 DAH时具备与成体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四指马鲅消化系统的发育表现为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且逐渐发育成熟的特点。本研究根据四指马鲅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讨论了育苗过程中的三大危险期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四指马鲅 消化系统 胚后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脆化过程中腹内脂肪酸组成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脆化期的草鱼腹内脂肪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草鱼脆化过程中腹内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显示,不同脆化期的草鱼腹内脂肪中共检出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10种。随着脆化时间的延长,MUFA含量显著增加,PUFA、n-6 PUFA含量显著减少(p<0.05)。整个脆化过程中,SFA∶MUFA∶PUFA的比值近似于1∶2∶1,以普通草鱼最为接近。而n-3 PUFA在脆化20 d时开始减少(p>0.05),始终低于普通草鱼。n-6/n-3 PUFA的比值为3.36%±0.04%~4.10%±0.04%,脆化20 d时最高。研究表明,虽然脆化改变了腹内脂肪酸的组成,但脆肉鲩腹内脂肪仍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 脆肉鲩 腹内脂肪 脂肪酸 草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线粒体COⅠ基因在观赏鱼中物种鉴定与分类应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赏鱼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市场上多是以商品名命名,在物种鉴定分类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探讨其在观赏鱼中物种鉴定与分类应用的可行性。通过PCR扩增,获取18种观赏鱼249个个体的COⅠ基因序列。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利用MEGA软件计算18种观赏鱼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观赏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可以用于物种鉴定。在系统进化树中,系统进化关系跟传统分类方法所得数据一致性高。研究表明,观赏鱼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在物种鉴定与进化分类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观赏鱼 COⅠ基因 鉴定 进化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特异性vapA基因检测杀鲑气单胞菌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早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研究旨在建立杀鲑气单胞菌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毒力阵列蛋白基因(vapA)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可重复性和应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种间特异性,仅对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有阳性扩增,与其他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构建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质粒拷贝数与循环阈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所得标准曲线分别为y=–4.8345x+42.535,相关系数R~2为0.998,最低检测限为34拷贝/μL,较常规PCR的灵敏度高出约1000倍。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人工感染的虹鳟病样,15个被检样品呈阳性反应,与细菌常规鉴定方法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杀鲑气单胞菌检测方法快速、特异、灵敏,可用于临床诊断和疫病监测。

关键词: 虹鳟 杀鲑气单胞菌 vapA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家系系谱认证的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经济型海水鱼类,但目前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谱信息研究成果较少。本文研究了目前红鳍东方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和系谱信息,为其提供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从2015年所建的12个红鳍东方鲀家系中随机选取5个家系,采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和系谱认证。8个位点共检测得到3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36个,平均值为4个。平均观测杂合度(A)范围为0.453 30.953 3,平均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490 80.790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455 50.754 6。不同位点共发现8个特异性等位基因,7#家系发现3个,3#和11#家系各发现2个,12#家系发现1个,10#家系未发现特异性等位基因。根据子代基因型成功推断出5个家系的亲本基因型,据此鉴别各个家系。在fms15位点,可将3#和11#家系与其他家系相区别;TOG01位点可将7#家系与其他家系相区别;f1497位点可将12#家系相区别。因此,fms15,TOG01,f1497这3个标记可以作为鉴别5个家系的特异性标记。结果说明,所选的8个微卫星标记在这5个家系中多态信息含量较高,且在已选用的8个微卫星标记中,最少用3个标记可鉴别5个红鳍东方鲀家系。综合分析表明微卫星标记能有效地为红鳍东方鲀群体的系谱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为今后红鳍东方鲀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系谱认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