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奶牛乳房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克雷伯氏菌的耐药情况,试验从内蒙古、河北、黑龙江、上海和山东等省市自治区的乳房炎病牛乳样中收集497份样品,分离克雷伯氏菌。采用染色镜检法、PCR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鉴定克雷伯氏菌及检测其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从497份样品中分离出46株克雷伯氏菌,分离率为9.26%;分离得到的克雷伯氏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为短粗状的杆菌;PCR扩增得到大小约为1 500 bp的目的片段;克雷伯氏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耐药率达到73.91%,其次为复方新诺明(45.65%),耐药率均高于40.00%,耐药率低于10.00%的药物有氧氟沙星(8.70%)、美罗培南(2.17%);河北与上海地区分离菌株耐药情况较严重,内蒙古地区分离菌株耐药情况相对较好;下半年克雷伯氏菌的多重耐药性较上半年严重。说明我国奶牛乳房炎克雷伯氏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且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克雷伯氏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PCR 微量肉汤稀释法


亚麻木酚素含量与遗传多样性的评价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0份亚麻种质木酚素含量检测,并对其进行基于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分析,进一步了解亚麻种质的木酚素含量变异和遗传多样性,为高木酚素含量品种选育和后续亚麻木酚素品质改良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木酚素含量变幅为2.819~13.001μg/g,平均值为7.581μg/g,最高木酚素含量种质为加拿大的J-309。11对SRAP引物扩增得到135个条带,多态性条带为73,多态性比率为54.07%,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平均为0.74。有效等位基因数(N_e)、香农信息指数(I)和Nei′s遗传相似系数(H)分别为1.6010、0.7341和0.4925。木酚素含量和基因型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聚类的同一个类群中大部分种质相同。亚麻种质之间的木酚素含量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受地域影响较大。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2000—2015年土壤流失及保持量变化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土壤保持模块,定量评价了2000年、2015年区域土壤水力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分析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侵蚀和土壤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力侵蚀以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2000年和2015年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壤潜在水力侵蚀量分别为9.37×10~7 t和1.46×10~8 t,实际土壤水力侵蚀量分别为6.31×10~7 t和1.01×10~8 t;从空间分布来看,多伦县、太仆寺旗、察哈尔右翼中旗、武川县潜在土壤水力侵蚀量和实际土壤水力侵蚀量较高;从时间序列来看,2015年潜在土壤水力侵蚀量、实际土壤水力侵蚀量和土壤水力侵蚀模数较2000年都有大幅度增加,2000年和2015年全区土壤保持总量分别为4.33×10~7 t和6.45×10~7 t,其中武川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固阳县的土壤保持量较高。
关键词: InVEST模型 阴山北麓 农牧交错区 土壤 水力侵蚀 土壤保持量


单体仿形双行绿豆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满足北方旱坡丘陵地区绿豆大垄双行栽培的农艺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单体仿形双行绿豆播种机。该机采取单体独立悬挂结构设计,通过仿形连接装置连接多个单体施肥播种机,具有在旱坡丘陵地播种深度一致、适应能力强的特点;设计了精量播种、大垄双行种植结构,在实现节本增效的同时,使田间植株分布更加合理。试验结果表明:单体仿形双行绿豆播种机作业后,可实现大垄双行种植,双行间距为60~80mm;播种平均深度为33.8mm,施肥平均深度为65.8mm,种肥间距为45.6mm,株距为147mm。该机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精量播种、覆土及镇压等作业,作业质量符合绿豆种植农艺要求。


施氮量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氮肥用量对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合理施用氮肥,在内蒙古中西部3个试验点开展了向日葵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个试验区施氮肥的产量反应均为:200 kg/hm~2>150 kg/hm~2>100 kg/hm~2>300 kg/hm~2,推荐施氮量(200 kg/hm~2)的增产率为24.6%。氮肥用量与向日葵产量呈抛物线相关,施氮量为189.7~194.0 kg/hm~2时可获得向日葵最高产量,经济最佳施氮量应为148.5~157.4kg/hm~2。(2)百粒重、花盘直径和株高与向日葵产量达到显著相关。(3)随着植株生长发育,氮素逐渐向籽粒中转移,植株各器官氮素浓度依次为:籽实>空盘>叶>茎;氮素吸收量:籽实>茎>空盘>叶,施氮量为200 kg/hm~2的吸收量最高。(4)随着施氮量增加肥料利用率降低,在经济最佳施氮量150 kg/hm~2的情况下,内蒙古中西部氮肥的利用率平均为34.7%,氮肥的农学效率为5.38 kg/kg,每生产100 kg向日葵籽实吸收氮素为4.57 kg。(5)施氮量与向日葵籽实的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籽实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在经济最佳施氮量的情况下,籽实粗蛋白质产量和籽实粗脂肪产量均较高。从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量、经济效益来看,在内蒙古中西部氮素最佳投入量以150 kg/hm~2为宜。


基于MiSeq技术的枯草期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多样性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枯草季节牧草对放牧蒙古羊瘤胃生理功能的影响,明确放牧蒙古羊瘤胃消化的限制性因素,随机选取终年放牧的6只蒙古羊,在枯草期通过口腔采取蒙古羊瘤胃液,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瘤胃细菌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共得到了2 77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平均每个样品OTU为462.30。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共有13个门、24个纲、30个目、59个科、85个属被鉴定。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58.5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18%)为放牧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细菌种群;在科水平上,主要包括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15.43%)、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14.86%)和克里斯蒂娜科(Christensenellaceae,11.90%);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2.89%)和Candidatus saccharimonas(2.89%)是放牧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种群。说明冬春季枯草期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表现出典型的纤维消化菌群特征,因此,为瘤胃菌科和毛螺菌科提供营养,能够有效改善蒙古羊瘤胃的发酵功能,提高其对牧草的消化率。


39份马铃薯资源在赤峰地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应用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对39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鉴定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引进的39份材料中,早熟材料有15份,薯肉黄色的材料5份,田间抗病性强的材料有4份,商品薯率在80%以上的材料有15份,高产资源5份。对种质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通过配置优良组合,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同时进行种质资源的改良,丰富其遗传多样性,为赤峰地区在马铃薯生产和育种研究中有目的地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依据。


土豆渣发酵饲料对小尾寒羊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讨土豆渣与劣质牧草混合发酵饲料饲喂对小尾寒羊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150只健康无病、体重相近(22 kg左右)的小尾寒羊羔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常规饲喂(精料+羊草),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精料基础上饲喂不同配方的土豆渣发酵饲料。3组精料饲喂量均为500 g/d,粗饲料自由采食。预试期7 d,试验期65 d。饲喂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采取背最长肌和肾周脂肪用于氨基酸和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试验Ⅰ组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成人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苯丙氨酸和婴儿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试验Ⅰ组肌肉脂肪酸中二十一碳烷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肾周脂肪酸中硬脂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土豆渣与劣质牧草混合发酵饲料饲喂小尾寒羊可提高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羊肉营养丰富。脂肪酸而言,饲喂发酵饲料并未改变肌肉和肾周脂肪中的脂肪酸组成,试验组间比较,试验Ⅰ组略优于试验Ⅱ组。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深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和山东省奶牛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从5个省市自治区共收集247份患乳房炎奶牛乳样,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通过染色镜检、PCR和微量肉汤稀释法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并检测其耐药性。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12.15%。所分离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达到了100%;其次为青霉素(80%)、氧氟沙星(43.33%)、头孢西丁(43.33%)和美罗培南(43.33%),耐药率均高于40%。耐药率低于10%的为万古霉素(全部敏感)、苯唑西林(全部敏感)、利奈唑胺(全部敏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全部敏感)、氯霉素(3.33%)、复方新诺明(3.33%)、利福平(6.67%)和环丙沙星(6.67%)。检测结果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绵羊瘤胃乙酸和丁酸的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及可代谢生脂物质的测定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1.0 M能量水平条件下绵羊瘤胃乙酸和丁酸的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并得到可代谢生脂物质(MLS)的测定值。选用6只体况良好、1.5岁左右、体重相近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近端十二指肠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通过模拟连续饲喂从而获得瘤胃稳态条件,借助非同位素标记乙酸、丁酸溶液的启动-连续灌注技术进行MLS的测定。结果表明:1.0 M能量水平条件下,试验羊瘤胃乙酸﹑丁酸的基本产生速率分别为61.66和23.04 mmol/h;吸收速率分别为47.15和17.86 mmol/h,流通速率分别为14.52和5.19 mmol/h,吸收率分别为76.33%和77.52%。本研究条件下,饲粮每日提供M LS为135.69 g。
关键词: 绵羊 乙酸 丁酸 产生 吸收 流通 可代谢生脂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