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克氏原螯虾对高温应激的生理学响应

淡水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高温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以及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分别采用30℃和35℃水温进行高温应激试验,应激前(0 h)和在应激后3、6、12、24和48 h分别采集样本,测定血淋巴液中LDH、GLU、TCHO、TP和TG含量,测定肝胰腺T-AOC、CAT、MDA以及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高温应激的初级阶段(6 h),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的TCHO和LD含量急剧上升,而GLU含量持续上升到24 h;TG含量在应激的初级阶段变化不明显,但在6 h后急速上升,在12 h达到最高后开始回落;TP的含量在初级阶段出现下降,然后在12 h恢复至应激前水平。肝胰腺中的MDA含量在应激后持续上升,在24 h后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至应激前水平;T-AOC在应激后3 h上升至最高水平,随后降低;CAT的含量分别在应激后6 h和12 h上升至最高值然后回落。HSP70基因在应激前未检测到有表达,高温应激后3 h即可检测到少量表达,35℃组在6 h出现大量表达,并持续到12 h,随后24 h降低至无法检出;而30℃组在应激6 h后降低至无法检出。结果表明,30℃和35℃高温能引起克氏原螯虾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并对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影响。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高温应激 生化指标 抗氧化 热休克蛋白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剂扑草净和阿特拉津对海草与大型藻类的毒性比较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陆地径流等可引起海域中除草剂浓度升高,从而威胁海洋大型植物——海草和大型藻类的生长。以叶绿素荧光为主要指标测定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扑草净的低、中、高(1、5和25μg/L)浓度对4种常见海草: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丛生大叶藻(Z.caespitosa M.)、矮大叶藻(Z.japonica Aschers.&Graebn.)、红须根虾形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 M.)和2种常见大型藻类:孔石莼Ulva lactuca L.和海索面Nemalion helminthoides的光合抑制。结果显示,低浓度1μg/L的扑草净和5μg/L的阿特拉津即对矮大叶藻、孔石莼和海索面产生了显著的光合抑制,抑制率约而7.54%—12.97%;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的扑草净和阿特拉津的显著作用浓度为5μg/L,在相同浓度下,扑草净的光合抑制较阿特拉津更强,同时,矮大叶藻及两种大型藻类较其他3种海草成体对除草剂作用更为敏感。

关键词: 扑草净 阿特拉津 海草 大型藻类 叶绿素荧光 毒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两种蛋白水解物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学结构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共配制了3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其中,对照组饲料使用15%鱼粉提供部分饲料蛋白,2个实验组饲料分别用鱼水解蛋白和鸡水解蛋白替代了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对初始体重为4.16 g左右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了为期12周的投喂,研究了其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学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鱼水解蛋白组(PHf)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效率比和蛋白质沉积率较对照组(FM)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鸡水解蛋白组(PHc)(P<0.05);3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PHf和PHc组的鱼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3组实验鱼的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PHf和PHc组的鱼体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PHf和PHc组的前肠和中肠黏膜皱襞高度大于FM组,且PHf组较FM组差异显著(P<0.05);3组实验鱼的前肠和中肠上皮细胞的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FM组前肠和中肠的肠壁厚度大于其他2组,且显著大于PHf组(P<0.05)。大菱鲆饲料中使用鱼水解蛋白替代部分鱼粉蛋白在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学结构方面要优于使用鸡水解蛋白。

关键词: 鸡水解蛋白 鱼水解蛋白 生长性能 肠道组织学结构 大菱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洪新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生态科学 2017 CSCD

摘要:为研究怀洪新河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丰水期(2014年6月)和枯水期(2014年12月)在怀洪新河进行采样分析,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5属83种,种类绿藻门最多。怀洪新河水域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为1.96×106 ind.·L~(-1),生物量平均为1.71 mg·L~(-1)。利用生物学指标对湖泊进行营养状况评价,怀洪新河属于中营养型湖泊。PCA分析表明,TN和NH3-N是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典范对应分析表明,Chl-a、NH3-N、T、TN、DO、水深和浊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怀洪新河 浮游植物 水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硫酸新霉素残留量

分析科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分析水产品中硫酸新霉素残留量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经三氯乙酸水溶液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用带加热电喷雾离子源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以选择反应离子监测(SRM)正离子模式检测,基质标准曲线定量。结果显示,在草鱼、斑点叉尾鮰、鳗鲡、南美白对虾和甲鱼空白肌肉中添加硫酸新霉素水平为25~1 000μg/kg时,其加标回收率为91.04%~114.57%,相对标准偏差为1.91%~9.62%。硫酸新霉素的检测限为10μg/kg,定量限为25μg/kg。方法适用于水产品中硫酸新霉素残留量的测定,也适用于硫酸新霉素在水产动物体内组织分布和消除研究。

关键词: 水产品 硫酸新霉素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和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研究了窒息点以上的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鱼体鳃器官的影响,在常温条件下对(32.84±3.99)g的卵形鲳鲹进行了急性(0 h、3 h、6 h、12 h、24 h)和慢性(14 d)的低氧胁迫实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以及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的影响。结果显示,卵形鲳鲹在急性低氧胁迫下鳃小片上皮肿胀和抬升;慢性低氧胁迫下随着时间延长,鳃小片上皮细胞与鳃小片分离,鳃呼吸表面积增加。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具有较大影响,而且慢性胁迫的影响大于急性胁迫。

关键词: 卵形鲳鲹 低氧胁迫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大黄鱼水下声音与行为反应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带宽20 Hz~24 k Hz)分别记录了浙江省象山县西沪港和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水下声音和行为反应,并对声音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声压级(SPL,d B:re 1μPa)计算。结果显示:(1)网箱周围水下声音主要为,自然环境噪声(风、波浪,500 Hz~24 k Hz)、大黄鱼生物噪声(惊扰发声主峰值630 Hz、摄食发声主峰值800 Hz、游泳噪声50~400 Hz、摄食噪声20~2 200 Hz)和人为噪声(船舶噪声50~500 Hz);(2)船舶噪声SPL(约87.68 d B)低于部分石首鱼科听觉阈值(94.9~99.6 d B:re 1μPa),不影响大黄鱼声通讯和摄食行为;(3)网箱内生物噪声声压级强度:惊扰状态>摄食状态>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大黄鱼生物噪声频率主峰值和声压级强度与行为反应有关,即行为反应程度越激烈,频率主峰值越低,声压级强度越高。

关键词: 大黄鱼 网箱养殖 水下声音 生物噪声 行为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环境特征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的栖息地环境选择偏好,对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5个样点进行了鱼类采样和生境测量。共采集到130尾秦岭细鳞鲑样本,样点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10±0.07)尾/m,两个保护区内秦岭细鳞鲑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秦岭细鳞鲑密度分布呈正相关的因子依次为坡度、跌水区密度、海拔、粗糙度、遮蔽度、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流速,与密度呈负相关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河宽、水深和溶氧。冗余性分析(RDA)筛选了坡度、粗糙度、遮蔽度、海拔和跌水区5个关键环境因子。基于关键环境因子的实测值建立了栖息地适合度曲线,秦岭细鳞鲑分布的最适坡度范围为5%—10%,海拔分布范围为1500—2000 m,粗糙度范围0.3—0.4;跌水区密度范围12—18个/100 m,遮蔽度在0.5以上。

关键词: 秦岭 秦岭细鳞鲑 密度 栖息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i在甲壳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由双链RNA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作为一项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RNAi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线虫、果蝇、斑马鱼和小鼠等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中。近来在甲壳动物中,通过RNAi技术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文章从免疫、生长发育、蜕皮、生殖、性别调控、渗透压调节和代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进而对RNAi技术在甲壳动物中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以后更好地研究甲壳动物的基因功能和调控网络提供参考。

关键词: RNA干扰 基因沉默 甲壳动物 基因功能 调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基因的克隆及氨氮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氨氮(NH3-N)解毒代谢中的作用,该研究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斑节对虾AST基因(PmAST)的cDNA全长序列,进行了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定量与氨氮胁迫实验的方法研究了PmAST基因在斑节对虾的不同组织以及不同浓度氨氮胁迫过程中差异表达情况。该序列全长1 957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242 bp,3'非编码区(UTR)为584 bp,包括含有30个碱基的poly(A)尾,5'非编码区(UTR)为131 bp。ORF可编码41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5.852 kD,理论等电点为8.85。序列含有1个AAT-like超家族结构域、15个磷酸化位点和2个糖基化位点。PmAST的mRNA在斑节对虾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鳃组织,在胃和脑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96 h氨氮胁迫后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PmAST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斑节对虾的PmAST基因在氨氮胁迫条件下会出现表达上调,并且氨氮浓度越高其上调幅度也越大,所以PmAST参与了斑节对虾的急性氨氮胁迫应答。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氨氮胁迫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