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加工工艺对桑葚汁中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桑葚(Fructus mori)汁微生物总量的影响,对不同清洗方式、不同贮藏时间、不同热杀菌温度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二甲基二碳酸盐(DMDC)处理对桑葚汁中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臭氧水清洗桑葚能有效减少桑葚汁中的微生物;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桑葚汁中的微生物总量先减少后增加;热杀菌的温度在70℃以上效果显著;100 mg/kg和200 mg/kg的DMDC可使桑葚汁减菌的对数分别达到3.53和3.85,残余菌经API生理生化鉴定后为深红沙雷氏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以及苏云金杆菌。
关键词: 桑葚(Fructus mori) 热杀菌 二甲基二碳酸盐(DMDC) 菌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t2g04450启动子的克隆和启动活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明确拟南芥At2g04450启动子对靶标基因表达的启动作用,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拟南芥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At2g04450上游调控序列,并与pBAR-GUS中间表达载体相连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04450p-GUS,采用农杆菌GV3101介导的渗透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以GUS为报告基因研究该调控序列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以及病原菌PstDC3000对该启动子的诱导表达效果。结果表明:获得At2g04450上游调控序列,该序列不仅具有启动子活性,并且具有组织特异性,GUS基因主要在根特异表达;病原菌PstDC3000对该启动子的表达没有诱导作用。本结果将为研究At2g04450的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At2g04450启动子 GUS活性 组织表达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LED补光光源对樱桃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LED补光对温室樱桃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设施栽培中利用补光手段实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调控新途径,以哈金龙樱桃番茄为试验材料,在温室条件下采用LED灯带和LED灯管对定植后樱桃番茄进行侧面补光,光源光通量密度为100μmol/m2·s,每天补光12 h(8:00~20:00),测定分析不同补光处理下樱桃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LED灯管和LED灯带补光处理的樱桃番茄挂果数、总产量和单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且LED灯管处理效果较好,挂果数、总产量和单果重分别提高48.91%、94.86%和30.86%。LED灯管补光处理能显著提高樱桃番茄果实的品质指标,V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番茄红素、花色苷、类黄酮和可溶性酚含量均最高,番茄着色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基因型的黄龙病菌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模式,为了探明广东省不同基因型黄龙病菌的分布特点,为该病害的流行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PCR-RFLP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柑橘产区7个市县黄龙病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各地黄龙病菌的om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采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各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omp基因分别产生了不同的RFLP指纹图谱,每种限制性内切酶均产生了2种类型的酶切谱带;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东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属于韧皮部杆菌亚洲种,且亲缘关系非常近。广东地区黄龙病菌在omp基因水平上未见显著差异,未发现其他优势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微波干燥及联合热风香蕉片的香气成分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对新鲜香蕉、真空微波干燥、联合热风干燥后的香蕉片香气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香蕉片样品主成分分析中所含香气成分都分布在不同象限,有不同的差异,且保留乙酸异戊酯、丁酸异丁酯、丁酸丁酯等与香蕉的特征风味相关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另样品中所含香气成份对热不稳定,易降解或其它热反应,同时也会生成一系列具有各自独特风味的香气成分。经真空微波干燥处理样品具丁子香酚甲醚、榄香素等香气成分,而联合热风干燥样品具不同香型的烯类、酮类化合物。
关键词: 香蕉 气相色谱 质谱 固相微萃取 主成分分析 质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效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效磷的演变规律,利用广东省1984以来的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网数据和重点监测点数据,对全省25年来的耕地土壤有效磷(A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来以来全省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水平增长了近3倍,年平均增加1.2 mg·kg-1;全省监测点有效磷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大于20 mg·kg-1)的频率由1986—1990年期间的10.8%上升至2006—2010年期间的66.6%,提高幅度超过50%,而处于低水平(小于10 mg·kg-1)的频率在相同时期内则由59.6%下降到10.4%,土壤有效磷含量由过去的亏缺状态已经转变到丰富水平。全省耕地有效磷时空变化整体特征表现为差异缩小再到差异扩大的演变趋势,不同区域的土壤有效磷变化速率存在差异,其中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增加速度最快,其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72 mg·kg-1和<1.69 mg·kg-1;粤东和粤北相对较慢,其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08mg·kg-1和0.74 mg·kg-1。磷肥的广泛施用是全省土壤有效磷整体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施肥方法对土壤有效磷的累积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增城监测点连续10年配施磷肥与有机肥可以使土壤有效磷增加222%。由全省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与磷肥平均投入量的相关分析可知,25年来全省耕地每投入100 kg·hm-2磷养分平均累积有效磷0.8 mg·kg-1,而每盈余100kg·hm-2磷养分平均累积有效磷5.3 mg·kg-1。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土壤自身性质对土壤有效磷的演变特征亦有重要影响。以土壤有效磷50 mg·kg-1为临界值进行估算,全省34.4%耕地由于磷累积而对周围环境构成了污染风险,今后应引起高度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两种施用方式对侵染桔小实蝇的影响及田间的防治效果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施用方式对侵染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影响,以及田间喷施球孢白僵菌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诱集感染方式桔小实蝇成虫存活率分别为40%、41.7%,差异不显著;添加性引诱剂在白僵菌侵染桔小实蝇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明显地促进感病的作用,只是缩短了病程,IIPC为0.41-0.44,说明两种诱集感染方式对桔实蝇成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三种施菌方式的桔小实蝇羽化率、成虫死亡率与对照差异均显著;以IIPC为评价指标,施菌方式对桔小实蝇各因子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成虫存活率>羽化率>化蛹率,其中以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最大。应用化学防治和球孢白僵菌田间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表明,施用2500倍40%毒死蜱效果最好,控制作用达到71.9%,其次是喷施2.0×108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防效达46.9%,施用25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达最差,防效仅3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