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NaCl对鹿角杜鹃种子萌发的胁迫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对鹿角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抑制鹿角杜鹃种子萌发;随NaCl浓度的增加,初始萌发时间延迟,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盐害指数与NaCl浓度显著正相关。鹿角杜鹃种子在NaCl胁迫下的耐盐适宜浓度、耐盐半致死浓度、耐盐极限浓度分别为25.62、55.60、95.57 mmol/L。

关键词: 鹿角杜鹃 NaCl胁迫 种子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粉虱对几种药剂的敏感度检测及其抗药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有效防治烟粉虱的药剂,采用琼脂保湿浸叶法,比较了烟粉虱成虫对生产上广泛喷施的5种药剂5%锐劲特、2.5%高效氯氟氰菊酯、4%阿维菌素、70%艾美乐、25%噻嗪酮的敏感性。对比得出烟粉虱对4%阿维菌素的敏感性较好,药剂处理72 h后成虫校正死亡率高达98.01%。70%艾美乐次之,烟粉虱成虫校正死亡率达80.91%。2.5%高效氯氟氰菊酯较差,处理72 h后成虫死亡率40.73%。25%噻嗪酮最差,处理烟粉虱成虫72 h后死亡率低于5.00%。CYP6CM1、Coe1基因分别是烟粉虱对吡虫啉类药剂、有机磷类药剂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响应基因,应用Semi-quantitive PCR检测药剂处理72 h烟粉虱成虫CYP6CM1和Coe1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变化。发现70%艾美乐处理后,CYP6CM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Coe1基因表达量与药剂处理前无明显差异。4%阿维菌素处理后,CYP6CM1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Coe1基因表达量与药剂处理前无明显差异。2.5%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CYP6CM1基因表达量变化不大,Coe1基因表达量稍有增加。25%噻嗪酮处理后CYP6CM1基因表达量稍有增加,Coe1基因表达量略有下降。不同药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与烟粉虱解毒酶基因(CYP6CM1、Coe1)的表达响应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烟粉虱 药剂防治 抗药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油酸甘蓝型油菜油酸积累动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高油酸甘蓝型油菜突变种质的特点,分析了两组材料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油酸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营养器官油酸相对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根、茎、叶。不同生育期营养器官油酸含量变化表现为:根中,成熟期高,其次是苗期,然后是越冬期、蕾薹期、返青期,花期最低;茎中,成熟期最高,其次是返青期,花期较少,苗期、越冬期和蕾薹期最少;叶中,蕾薹期最高,花期次之,苗期、越冬期和返青期最少。油菜开花2周内,角果中油酸积累以果皮为主,第3周起则转为以种子为主。果皮中油酸相对含量在开花后3周达到最大值。油菜营养器官中的油酸与成熟种子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除花期外,各生育期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表型结果说明供试品系的油酸调控基因是组成型表达,育种上可通过检测营养器官油酸含量来预测和筛选种子高油酸含量的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油酸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积累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ELEX技术筛选毒死蜱单链DNA适体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利用SELEX技术体外筛选毒死蜱的特异性适体。体外合成全长为91 nt的ssDNA文库,以链亲和素修饰的凝胶为载体、毒死蜱为靶分子进行SELEX(配体指数增强系统进化技术)筛选。利用荧光标记法测定适体的筛选效率、亲和力和特异性,通过MFOLD分析软件对亲和力较高的适体进行二级结构预测和结合位点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5轮筛选后,DNA文库的筛选效率达到44.00%;最终获得9条ssDNA适体,其中适体N23对毒死蜱具有最高的亲和力,其结合活性显著高于N23与水胺硫磷、丙溴磷、氧化乐果的结合活性;二级结构表明茎环结构可能是毒死蜱与适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

关键词: 适体 SELEX 荧光 毒死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化螟piggyBac类转座子的克隆与分析

昆虫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iggyBac转座子是DNA型转座子,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基于piggyBac转座子超家族成员IFP2开发的转基因工具载体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载体之一,因此piggyBac转座子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是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内源性piggyBac类转座子(piggyBac-like element,CsuPLE)的首次报道。克隆的CsuPLE(GenBank登录号:JX392388)全长2537bp,包含一个长1914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含637个氨基酸残基的转座酶,转座酶中含有piggyBac家族保守的"DDD-domain"。CsuPLE全长序列具有完全对称的13bp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ITRs)以及非完全对称的21bp内部重复序列(internal repeats,IRs),在二化螟基因组上插入在特征性的"TTAA"靶位点重复(target site duplication,TSD)处。在我国地理跨度很大的不同二化螟种群中均存在结构完整的CsuPLE序列。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piggyBac转座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素材,也为评价利用转座子载体系统在二化螟体内进行转基因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二化螟 piggyBac 转座子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叶多酚减压提取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减压提取蓝莓叶多酚,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pH、提取时间、料液比、粒度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真空度-0.07MPa,乙醇浓度60%,pH3.5,提取时间60min,料液比1∶50,物料粒度80~100目,在此条件下多酚提取率为81.47%,多酚纯度为45.32%,其中多酚纯度比常压提取高6.57%。采用ORAC法、TEAC法、DPPH法、亚硝酸盐法对蓝莓叶多酚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蓝莓叶多酚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减压提取的蓝莓叶多酚比常压提取的蓝莓叶多酚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蓝莓叶多酚 减压提取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啶虫脒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农药剂型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分别以甘蓝和黄瓜叶片作为生物测定载体,比较了啶虫脒乳油(EC)、微乳剂(ME)、可溶性液剂(SL)、可溶性粉剂(SP)及可湿性粉剂(WP)等5种剂型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对植物叶片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药液表面张力、动态接触角及叶片持液量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啶虫脒剂型间毒力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以甘蓝叶片为生物测定载体,不同啶虫脒剂型间对烟粉虱的毒力差异明显;以黄瓜叶片为生物测定载体,不同剂型间毒力差异不明显。啶虫脒SL、SP、WP在两种生物测定载体间的毒力差异大于EC和ME。甘蓝和黄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30.73 mN.m 1和57.91~63.30 mN.m 1。啶虫脒有效成分浓度大于7.81 mg.L 1时,啶虫脒EC和ME溶液表面张力即小于甘蓝和黄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有效成分浓度大于500 mg.L 1时,啶虫脒SL、SP、WP溶液的表面张力才小于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啶虫脒ME溶液液滴接触两种植物叶片的瞬间(0 s),液滴与叶片间的接触角就明显小于90°。甘蓝叶片对低浓度的啶虫脒ME和EC溶液的持液量高于其他3种剂型,黄瓜叶片对啶虫脒各剂型溶液的持液量无明显差异。植物叶片表面性质和不同剂型溶液表面张力的差异是导致剂型间产生毒力变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烟粉虱 啶虫脒 剂型 植物种类 毒力 叶片表面性质 溶液表面张力 毒力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农药科学减量的技术体系及其原理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害虫能否死亡取决于获得的农药是否达到致死剂量。农药沉积结构通过影响害虫接触药剂的机率和每次接触获得的农药剂量影响农药的生物效果。本文探讨了农药沉积结构影响水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死亡的作用方式,指出了药液表面张力以及喷雾器械和喷雾方式影响农药雾滴在水稻植株上沉积的机制。同时,针对不同农药"桶混"的互作效应,提出了结合直角坐标系和室内活性测定的方法评价"桶混"农药的合理性。

关键词: 稻田 农药 沉积 桶混 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第7染色体上马克隆值QTL的挖掘与定位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挖掘和利用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Gossypium klotzschianum)的优异等位基因,构建了一个(陆地棉泗棉2号×克劳茨基棉)×泗棉2号的BC1F2群体,并进行纤维品质性状初步定位。单标记相关分析表明,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SSR标记NAU1362与马克隆值表现极显著相关。进一步选择在第7染色体上含有克劳茨基棉渐渗片段的BC1F2单株与轮回亲本泗棉2号回交,构建BC2F3和BC2F4分离群体,通过2年的田间重复试验验证该QTL的位置与效应。结果表明,该QTL(qFMIC-7-1)在BC2F3、BC2F4世代均被检测到,位于相同的标记区间,分别可以解释9.0%和8.8%的表型变异,增效基因来源于野生种克劳茨基棉,与BC1F2群体定位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第7染色体上检测到另一马克隆值QTL(qFMIC-7-2),同样在BC2F3、BC2F4两个世代均能够被检测到,分别可以解释3.7%和4.7%的表型变异,但增效基因均来源于泗棉2号。

关键词: 棉花 克劳茨基棉 马克隆值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色辣椒新品种苏彩椒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彩椒1号是以G07061为母本、G07013为父本配组而成的辣椒一代杂交种。该品种早熟,始花节位7~8节。果实灯笼形,果表微皱,嫩果紫色,转色期过渡色青色,老熟果鲜红色。果实纵经10.5 cm,果肩横径4.5 cm,果肉厚0.27 cm,平均单果质量45 g,味微辣,皮薄质脆,商品性好。田间调查高抗病毒病和炭疽病,抗逆性强。

关键词: 特色辣椒 新品种 选育 特征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