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高油酸油菜株系W-4种子脂肪酸组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油菜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析比较了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W-4的T5、T6和T7种子以及非转基因对照Westar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数据显示W-4种子中油酸平均含量为84.61%±1.41%,较对照增加了25.91%,达到极显著水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3.22%±0.56%和3.45%±0.51%,较对照分别下降了80.89%和47.00%,降幅均达极显著水平。此外,W-4种子中棕榈酸平均含量为3.42%±0.18%,较对照Westar下降18.10%,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硬脂酸平均含量为1.87%±0.19%,较对照下降了8.33%,亦达到显著水平;W-4种子中廿碳烯酸的平均含量为1.54%±0.06%,较对照平均增幅为18.46%,达到极显著水平;W-4平均芥酸含量较对照略有增加,但不显著。结果表明油菜种子中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种子的脂肪酸合成与积累影响较大,其不仅显著降低种子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油酸的含量;而且也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并促进长链单烯酸的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太湖氮磷污染物去除生态补偿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利用人工种植水葫芦为氮磷富集载体,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水葫芦,达到消减太湖氮磷污染物的示范工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太湖氮磷去除成本和资源化利用收益,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其他太湖治理工程成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太湖氮磷的去除成本考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优于无锡市太湖蓝藻水分离站杨湾站工程项目和贡湖湾湿地退渔还湖示范项目。综合考虑氮磷总去除成本,得出太湖氮磷污染物生态补偿标准为每1 t4.2×104元;补偿的主体是太湖流域各省市县和太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职能部门,补偿的客体是按照自愿原则承担水体污染物去除工作的单位或组织;补偿资金可来源于财政补贴、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不同增效剂对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1.8%阿维菌素乳油中加入不同增效剂0.3%GY-Tmax、0.3%GY-T1201、0.03%有机硅GY-S903,测定其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加入3种不同增效剂的阿维菌素乳油对小菜蛾2龄初期幼虫具有很高的活性,LC50值在1.563 4~2.447 8 mg/L之间,明显低于1.8%阿维菌素乳油3.905 6 mg/L的LC50值,共毒系数在150以上,增效作用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增效剂后,阿维菌素常规用药量降低25%~50%,对小菜蛾仍然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种不同增效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1.8%阿维菌素乳油+0.3%GY-Tmax>1.8%阿维菌素乳油+0.3%GY-S903>1.8%阿维菌素乳油+0.03%GY-T12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分子标记冗余性检测与评价的方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上数据库公布的棉花分子标记引物序列存在冗余性,至今也鲜见合适的软件同时分析一对引物的冗余性。为减少不同研究者的重复开发,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对网上序列信息的利用率,借助自主开发的能同时分析一对引物和已释放的引物间是否存在冗余性的软件SSRD1.0,利用90对前人已开发的并用该软件预测过相互间存在冗余性的SSR引物,以TM-1、海7124基因组为模板分别进行扩增、电泳、测序。结果表明软件预测和基因型水平检测有88.8%的吻合度;在Identity阈值设为50%、70%时,测序结果表明序列水平和软件预测分别有75.0%、53.8%的吻合度。分别从软件预测、基因型、序列3个水平进行检测、验证,结果表明这一冗余软件和冗余性预测方法是较为有效、可行的。
西瓜幼苗根系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西瓜幼苗根系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质组变化的研究,从蛋白质表达水平上来揭示西瓜幼苗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西瓜根系不同时期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图谱分析和MALDITOF/TOF质谱鉴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q PCR)对候选蛋白基因进行表达验证。[结果]共得到1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12个差异蛋白表现不同的表达趋势,其中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2个,不规则表达6个。经质谱分析,11个蛋白得到鉴定,对鉴定出的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其中10个蛋白分别涉及蛋白质生物合成(20%)、代谢相关(40%)、防御应答(30%)和GA信号途径(10%),1个为功能未知蛋白。4个候选蛋白基因的RT-q PCR分析结果显示,茉莉酸诱导蛋白1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与蛋白水平一致,而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L2和茉莉酸诱导蛋白2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转录后调控有关。[结论]本文揭示了西瓜幼苗根系发育蛋白质组的表达特征,获得了在西瓜根系发育过程中可能有重要功能的蛋白,为深入开展西瓜根系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数据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黄素对盐胁迫下杜梨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外源核黄素对盐胁迫下杜梨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梨砧木杜梨幼苗为供试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施加不同浓度核黄素对200 mmol/L Na Cl胁迫下其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产生、膜质过氧化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Na Cl胁迫3 d后,杜梨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弱,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增强,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 A)合成下降,活性氧(O2·-、H2O2)和丙二醛(MDA)大量积累。施加外源核黄素能增强Na Cl胁迫下杜梨叶片中SOD、POD、CAT、GR、GSH-Px和APX的活性,提高GSH和As A的含量,减少O2·-和H2O2的产生,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有效缓解盐胁迫对杜梨叶片的过氧化伤害,其中以10μmol/L浓度的核黄素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与甘蓝黑腐病抗病相关的酚类物质测定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甘蓝抗黑腐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抗病材料C7和感病材料C26为试验材料,在甘蓝幼苗4~5片真叶期,喷施菌液浓度为1.0×108 cfu·mL-1的细菌悬浮液,以喷施蒸馏水为对照,对2种材料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抗病相关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后2d,C26的PAL活性显著增加,并达到峰值;此后,C26的PAL活性迅速下降,接种后5d与对照无显著差异;C7的PAL活性分别于接种后2、4d出现峰值,此后活性下降。C7和C26接种菌液后,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均高于对照,且于接种后3d达到峰值,此后呈下降趋势;接种后5d,C26叶片中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C7仍保持较高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籼粳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32对In Del标记和18对SSR标记对200份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进行籼粳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籼型指数≤0.1的有179份,属典型粳稻;籼型指数0.11~0.25之间的有1份,属粳稻;籼型指数0.26~0.39之间的有1份,属偏粳稻;籼型指数0.75~0.89之间的有2份,属籼稻;籼型指数≥0.90的有17份,属典型籼稻,太湖流域地方品种以典型粳稻和典型籼稻为主。32对In Del标记和18对SSR引物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56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出2~9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12个,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42处,地方品种籼稻和粳稻可以明确区分出来,在遗传相似系数0.77和0.82处,籼稻和粳稻又都可以分2个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的抗虫性和抗性育种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茶树通过以下途径对有害生物产生抗性:以形态构建方式阻隔昆虫的侵害;因代谢的变化显著改变叶片的生化成分影响害虫的取食选择;通过补偿生长减少害虫取食造成的产量损失;昆虫取食和激活剂诱导可以增强茶树的抗性并发生遗传上的改变。传统的单株选育方式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是茶树抗性品种选育的基本方式,但茶树抗性指标的选择和抗性分级系统仍有待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猪源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江苏某发病猪场采集的母猪流产胎儿脑组织样本中成功分离到一株猪源乙型脑炎病毒(JEV)毒株,并对该毒株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利用BHK-21细胞传代和脑内接种小鼠方法,对疑似阳性病料做病毒分离。通过RT-PCR,CPE和IFA等方法对JEV分离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TCID50。结果成功分离获得一株JEV毒株(JEV JS01株),该毒株能够在BHK-21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TCID50为每1 m L107.0,免疫荧光检测可观察到JEV特异性荧光。RT-PCR扩增E基因并测序分析表明,与Gen Bank中登录的JEV毒株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属基因Ⅲ型。小鼠致病力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易感动物具有较高致病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乙脑病毒流行病学与疫苗免疫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