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YABBY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ABBY基因家族属于锌指蛋白超家族(Zinc finger super-family)的亚家族,在调控植物叶和花器官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陆地棉标准系TM-1(Gossypium hirsutum L.acc.TM-1)基因组中鉴定到23个YABBY基因家族成员,具有不同的亚细胞定位;这些基因分布在16条染色体和1条Scaffold上,且有9对共线性基因;棉花的YABBY基因家族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都有与拟南芥同源的基因,且每个亚组成员间具有相似的基序类型和排列顺序;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M-1全基因组中的23个YABBY基因家族成员具有较为广泛的组织表达类型。所有YABBY基因家族成员在花、蕾和茎端分生组织中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组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温室效应,以期为稻麦两熟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79.1%~84.5%,而N2O主要在水稻生育中期搁田的时候排放量较大;(2)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有显著影响,CH4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超高产生产技术(423.68 kg·hm-2)>减肥生产技术(407.51 kg·hm-2)>常规生产技术(195.96 kg·hm-2),N2O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常规生产技术(3.88 kg·hm-2)>超高产生产技术(2.96 kg·hm-2)>减肥生产技术(2.72 kg·hm-2);(3)超高产生产技术稻季排放CH4和N2O产生的增温潜势最高(CO2 11 473.6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常规生产技术(CO2 6 055.7 kg·hm-2)增加89%,比减肥生产技术(CO2 10 998.4 kg·hm-2)增加4.3%;(4)超高产生产技术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温室效应,但是其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低于同样实施秸秆还田的减肥生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甲霜灵辣椒疫霉菌的环境适合度
《微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抗甲霜灵辣椒疫霉菌的环境适合度,对于评估甲霜灵防治辣椒疫霉的抗药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室内药剂驯化的抗甲霜灵辣椒疫霉菌株Pc2-3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与原始敏感菌株Pc2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生长竞争力、致病力及土壤适合度等环境适合度指标。【结果】Pc2-3孢子囊产生量(3 d后)、孢子囊释放率(24 h后)和游动孢子萌发率(8 h后)分别是Pc2的0.44、0.09和0.54倍。Pc2-3可生长温度和p H范围及最适生长温度与Pc2基本一致,但菌丝生长速率低于Pc2。竞争力测定显示,在胡萝卜(CA)平板培养条件下,Pc2-3生长极显著弱于Pc2。盆栽致病试验显示,Pc2-3对辣椒植株的致病率为14.3%,明显低于Pc2(88.6%)。两者等量混合后接种,辣椒植株的发病率为75.7%,接近单独接种Pc2时的发病率,且所有病株分离出的辣椒疫霉菌均为甲霜灵敏感型。分别将Pc2-3和Pc2游动孢子加入自然土壤培养20 d后,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Pc2-3数量是Pc2的0.28倍,当土壤中含有300 mg/kg干土的甲霜灵,则前者为后者的0.42倍。此外,2个菌株最适存活土壤温度和湿度基本一致,当土壤温度和湿度利于辣椒疫霉存活时,Pc2-3土壤适合度显著低于Pc2,不利于辣椒疫霉存活时,Pc2-3土壤适合度略低于Pc2。【结论】抗甲霜灵菌株Pc2-3环境适合度弱于原始敏感菌株Pc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蛋白基生物质胶黏剂的合成及热力学性能
《林产化学与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蛋白为原料,研究了生物质大豆蛋白胶黏剂(SPA)的合成及热力学性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GL9(34)正交平衡区组设计试验,对改性SPA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改性SPA优化合成工艺条件为硫脲用量1.5 mol,二氧化硅质量0.5 g,三聚磷酸钠质量3 g,最佳工艺下SPA(OSPA)胶接木质材料湿状胶合强度达1.01 MPa,与正交平衡区组设计第7组SPA(SPA7)相比,其胶合强度降低了10%,但胶合板压缩率减少了29.35%,多次验证,湿状胶合强度变异系数为1.7%,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曲线上出现结晶吸热峰,且OSPA起始温度降低,峰值温度略提高,其热焓值由83.89 J/g升高到99.61 J/g;热重分析(TG)表明OSPA分解温度向高温偏移,至800℃时残炭率为25.20%,热稳定性提高。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OSPA界面出现诱发银纹,断面层形貌结合致密,改善了大豆蛋白基生物质胶黏剂的胶合强度及耐水性。
关键词: 大豆蛋白 生物质胶黏剂 胶合强度 耐水性 热力学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山核桃叶片浸提液对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美国山核桃叶片浸提液浸泡狼尾草、大葱、萝卜、大豆4种农作物种子,分析美国山核桃叶片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浓度增加,美国山核桃叶片浸提液对狼尾草、大葱、萝卜的种子萌发抑制作用增强,抑制作用大小为大葱>萝卜>狼尾草;大豆种子的萌发率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清水中萌发率仅为10.0%,但在浸提原液中萌发率提高到52.5%。由结果可知,美国山核桃叶片浸提液对大豆种子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狼尾草、大葱、萝卜种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适宜与美国山核桃大田套种的物种为大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ho型GTPase激活蛋白MoBem2在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态建成中的功能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Rho型GTPase激活蛋白编码基因MoBEM2(MGG_09303)在稻瘟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基因敲除方法进行了缺失突变。结果显示该基因缺失突变体产孢量显著下降40%左右,利用荧光增白剂(CFW)染色发现孢子形状变得畸形,形成单个隔膜孢子,约为40%左右,而野生型超过90%均为正常孢子;另外,该基因的缺失导致突变体在培养8 h时附着胞形成率显著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突变体附着胞形成率逐渐上升到野生型程度。可见,Mo Bem2蛋白调控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建成,延缓分生孢子萌发过程中附着胞的形成,但对稻瘟病菌的致病性没有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根际土壤中禾谷多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转基因小麦N12-1对其根际土壤中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数量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多黏菌数量的体系,并将该体系用于转基因小麦N12-1及其受体扬麦158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中禾谷多黏菌数量的检测。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扩增效率为95%,相关系数为0.999,熔解曲线呈现单一峰,符合荧光定量扩增的各项指标;在各个生长期,转基因小麦N12-1与其受体扬麦158根际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数量没有显著差异。由此推测,转基因小麦N12-1的种植对其根际土壤中禾谷多黏菌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发酵床垫料有机质降解特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酵床垫料的选择是发酵床养殖推广的重要环节,垫料原料的选择、管理等直接关系到垫料的有效利用,为此连续采集南京六合发酵床养殖基地4个月的垫料样品,对其中有机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C/N等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C/N受垫料组成成分的影响,以稻壳和木屑为原料的垫料中分别添加酒糟(垫料Ⅱ)、菌糠(垫料Ⅲ),其C/N下降要快于以稻壳和木屑为原料的垫料(垫料Ⅰ)。经117 d的使用,垫料Ⅰ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幅分别为36.12%、25.12%、18.35%,均小于垫料Ⅱ的48.37%、48.16%、31.66%和垫料Ⅲ的49.42%、56.6%、32.69%;垫料Ⅰ、垫料Ⅱ、垫料Ⅲ的纤维素占对应有机质的百分比分别下降1.77%、3.11%、2.19%;垫料Ⅰ的半纤维素占有机质的百分比上升0.66%,而垫料Ⅱ和垫料Ⅲ的半纤维素分别下降2.57%和3.38%;木质素占有机质的百分比分别上升5.36%、5.26%和3.8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钙镁缺乏对不同甘薯品种的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钙、镁元素缺乏对不同甘薯品种的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采用砂培的方法,以苏16和苏11为材料,在钙、镁缺乏条件下,对其外观症状、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根部和叶部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钙、镁缺乏时苏16和苏11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下降,苏11的下降幅度比苏16大,缺钙条件下,苏16的显著症状为烂根,并且只有根部和叶部的钙含量显著下降(P<0.05),苏11的典型症状为老叶坏死的斑块沿着靠近叶柄的叶边缘不规则向外扩散,逐渐衰老枯落,并且根部钙含量显著降低伴随铁的显著降低(P<0.05),可能伴有缺铁并发症,缺镁条件下,苏16和苏11的典型症状相同,叶片均失绿,老叶逐渐枯萎脱落,并且根部和叶部的镁含量显著降低伴随着硫含量的显著降低(P<0.05),可能伴有缺硫并发症。
关键词: 钙 镁 甘薯品种 缺素症状 叶绿素 净光合速率 矿质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