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虾夷扇贝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标记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6个群体(长岛底播增殖群、海洋岛底播增殖群、獐子岛底播增殖群、旅顺自然群、"獐子红"人工选育群以及日本青森陆奥湾群)进行种质状况评估,研究结果表明,6个群体120个个体的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到20种单倍型,其中"獐子红"人工选育群单倍型最少,日本群体单倍型最为丰富,两者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0000和0.88400。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日本群体与中国群体间变异百分比为15.34%,明显高于作为一个基因池时群体间遗传变异水平;就中国组群而言,其83.4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组内群体间的变异只占1.52%,说明中国群体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远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F_(st)分析显示,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之间发生了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0.07455~0.17895,Fst>0.05)。以遗传距离矩阵构建群体间分子系统树(UPGMA树),拓扑结构图显示中国5个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日本群体聚为一支。由此可见,中国养殖区的虾夷扇贝与日本原产地群体间已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且虾夷扇贝中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虾夷扇贝 Cyt b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河网表层水及水产品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珠江三角洲河网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富集特征及健康风险,为该地居民的水产品日食用量提出建议,应用固相萃取富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珠三角河网15个表层水体样品及3种主要水产品中15种美国环保局(USEPA)优控多环芳烃的(PAHs)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在水产品中的富集特征,并进一步采用USEPA推荐的终生致癌风险增量模型(ILCR)估算通过饮水及食用不同水产品造成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河网水体中15种优控PAHs总质量浓度(∑_(15)PAHs)范围为15.0~19.4 ng?L~(-1);水产品中∑_(15)PAHs的湿重质量分数范围为13.3~32.5 ng?g~(-1)。PAHs单体的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_(ow))与其生物浓缩系数(logBCF)间存在抛物线关系;而与其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log BSAF)间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珠三角河网居民通过饮水造成的PAHs致癌风险为1.95×10~(-7)~5.34×10~(-7);通过水产品食用造成的致癌风险为4.88×10~(-6)~1.84×10-5,高于US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10~(-6)),存在一定的潜在致癌风险;水产品食用是珠三角河网居民PAHs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成人来说,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肌肉中PAHs产生致癌风险允许的最大日食用量(CR_(lim))范围为96.0~228.5 g?d~(-1),鲮(Cirrhina molitorella)的CR_(lim)范围为136.7~359.0 g?d~(-1),花鰶(Clupanodon thrissa)的CR_(lim)范围为111.5~120.0 g?d~(-1)。

关键词: 珠三角 河网 多环芳烃 生物累积 致癌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贝龄栉孔扇贝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栉孔扇贝形态性状与湿重之间的关系,为栉孔扇贝选育工作中亲贝的挑选提供策略,本研究使用来自同一家系的栉孔扇贝子代324只一龄个体以及生长到二龄的230只个体的性状数据进行通径分析。性状数据包括壳长(x_1/cm),壳高(x_2/cm),壳宽(x_3/cm),湿重(y/g)。结果显示,所有形态性状和湿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与一龄贝湿重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长,为0.939,与二龄贝湿重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高,为0.808。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壳长对一龄贝湿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532),壳高对一龄贝湿重的直接影响最小(0.163)。壳高对二龄贝湿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451),壳长对二龄贝湿重的直接影响最小(0.191),决定系数与以上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构建了一龄贝和二龄贝形态性状与湿重间的回归方程,一龄贝:y=–10.527+0.287x_1+0.087x_2+0.409x_3,R~2=0.926;二龄贝:y=–68.609+0.254x_1+0.719x_2+2.008x_3,R~2=0.830。本研究结果为栉孔扇贝种贝的挑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贝龄 数量性状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hlj1株糖蛋白空间结构及其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预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Shlj1株糖蛋白(Glycoprotein,G)的空间结构及B细胞抗原表位,采用RT-PCR法从接种SVCV的鲤上皮细胞悬液提取的病毒总RNA中扩增糖蛋白基因,并通过序列测定获得Shlj1株糖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利用Phyre2对Shlj1分离株的糖蛋白空间结构进行预测,使用DNAStar软件综合分析糖蛋白的柔性区域、亲水性、表面可能性和抗原指数参数。结果表明:获得的SVCV Shlj1株糖蛋白核苷酸序列长1527 bp,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为509aa;空间结构预测显示,SVCV Shlj1株糖蛋白存在一定数量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大量无规则卷曲结构,空间构象较规则;抗原指数及抗原表位指数分析显示,糖蛋白中存在许多抗原指数较高的区域,该区域平均抗原指数为1.025,最大值达1.250,其中5个区域(4~26、145~157、293~302、315~327、407~491氨基酸区段)可能是B细胞抗原表位的主要分布区域。本研究结果为SVCV糖蛋白表位疫苗的设计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糖蛋白 空间结构 B细胞抗原表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处理对南极磷虾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极磷虾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处理,研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等对南极磷虾蛋白功能特性(溶解性、持水/油性、起泡性和乳化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时间对南极磷虾蛋白持水性、溶解性影响显著,乳化性影响次之。表明超声处理能够改变南极磷虾蛋白的功能特性。

关键词: 超声波 南极磷虾 蛋白质 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表层水春夏两季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和影响因素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季节变化和养殖活动对桑沟湾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影响,尤其是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养殖活动对表层水pCO_2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海带收获前(2015年5月)、后(2015年8月)采用走航式二氧化碳分压仪对中国北方典型的贝藻筏式养殖海域——桑沟湾养殖区表层水pCO_2及有关环境参数进行了大面调查,探讨了季节、养殖模式以及海带收获前、后表层水pCO_2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春夏两季桑沟湾湾内表层海水中pCO_2的平均值分别为(346.78±13.85)μatm(1 atm=101325 Pa,1 μatm=10~(-6) atm)和(351.50±8.00)μatm;湾外自然海域pCO_2值分别为(353.42±0.71)μatm和(358.05±2.01)μatm,均小于大气中pCO_2。(2)pCO_2的平面分布特性为:由湾底向湾外递减并在外海空白区升高,两个季节最低值都出现在海带养殖区,最高值都出现在贝类养殖区。(3)春季表层海水pCO_2与水温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与叶绿素a(Chl a)、溶解氧(DO)显著相关(P<0.05),反映了生命活动对pCO_2影响较大;夏季,养殖海带已收获,表层海水pCO_2与水温、溶解无机碳(DIC)、Chl a、DO显著相关(P<0.05)。(4)桑沟湾养殖区以及外海自然海域表层水pCO_2都低于大气中pCO_2,表现为二氧化碳(CO2)的汇区。藻类养殖区表层水pCO_2远低于自然海域,表现为CO2的强汇区;贝类养殖区表层水pCO_2略高于自然海域,表现为CO2的弱汇区,贝藻混养区则介于二者之间。春季海带的光合作用是影响表层水pCO_2的主要因素之一,养殖活动对海区表层水pCO_2的影响使得桑沟湾pCO_2表现出不同于自然海域的特性。夏季养殖活动减少导致物理因素的影响开始显现。

关键词: 桑沟湾 二氧化碳分压 海水养殖 春夏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架区短蛸生物学特性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8-10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渔业生产期间采集的362尾短蛸样本,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短蛸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24~67 mm,平均胴长为43.2 mm,优势胴长组为35~50 mm,占样本总数的70.9%;样本的体质量范围为9~124 g,平均体质量为37.0 g,优势体质量组为13~52 g,占样本总数的83.8%。不同海域短蛸的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北部湾海域的样本个体要小于南海北部海域。回归分析表明,短蛸的胴长与体质量的生长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0.66∶1;不同海域的样本性腺成熟度组成不同,南海北部海域的样本以成熟个体为主,占比66.44%,而北部湾海域的个体几乎都处于未成熟阶段;样本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91.4%,胃含物主要以甲壳类为主。

关键词: 短蛸 生物学特性 南海北部陆架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智利竹筴鱼渔场海表温度及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3月~7月大型拖网加工船"开富号"在智利外海东部智利竹筴鱼渔场(38°~47°S、78°~93°W)得到的生产调查数据及通过NOAA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对该海域调查期间的竹筴鱼资源与海表温度(SST)及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整个调查期间平均日产量为146.33 t,其中以4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2)平均CPUE为10.49 t/h,其中以7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3)随着季节从秋季进入冬季,智利竹筴鱼渔场总体从南向北移动,秋季(3~5月初)的渔场由东向西移动,而冬季(5月末~7月)的渔场则突然向东转移;(4)智利竹筴鱼渔场主要分布在SST为10~18℃的海域,其中又以13~14℃的渔获率较高;(5)智利竹筴鱼渔场主要分布在叶绿素浓度为0.12~0.26 mg/m~3的海域,其中又以0.14~0.18 mg/m~3的渔获率较高;(6)随着秋冬交汇,智利竹筴鱼鱼群明显分裂成两片渔场进行聚集,其中西部渔场大规格个体占比较高。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海表温度 叶绿素浓度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鹏澳浮游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鹏澳浮游纤毛虫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4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大鹏澳海域进行了浮游纤毛虫的调查,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共检出纤毛虫31种,隶属于4纲、8目、18属。纤毛虫平均丰度为1 487个·L-1(10~5 040个·L-1),以砂壳目(Tintinnida)、急游目(Stombidiid)和环毛目(Cyclotrichida)为主。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时空差异较大。浮游纤毛虫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种类在夏季最多,春季最少。此外,在鱼类网箱养殖区浮游纤毛虫丰度最高,而在王母河入海口最低。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发现,大鹏澳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与水体营养盐水平、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有关,且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要影响因子。

关键词: 浮游纤毛虫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大鹏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补体C9基因的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淡水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补体C9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免疫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尼罗罗非鱼补体C9基因(OnC9)。结果显示:OnC9的cDNA序列全长2 502 bp,包含1 76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8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OnC9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补体C9氨基酸相似性最高,达73.0%,与其他鱼类补体C9的相似性介于49.3%~71.4%之间。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OnC9基因在所检测的各个组织或器官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肠道、后肾、皮肤、肌肉、鳃,在脑、脾脏、心脏、头肾、胸腺和血液中表达量最低。在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鱼体后,肝脏、后肾等组织中OnC9表达量表现为在感染12 h、48 h(或36 h)、120 h先后出现三个峰值的波动表达的规律。说明OnC9在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后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补体C9 无乳链球菌 组织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