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海洋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场)对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量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鸢乌贼资源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25~28.5℃、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Chl a)0.1~0.16mg/m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和叶绿素a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资源量最高的SST范围为27~28.5℃、Chl a范围为0.1~0.13mg/m3。西沙-中沙海域春季Chl a峰值出现在3月份,该时期为鸢乌贼的繁殖高峰期。鸢乌贼的资源量在5月份达到峰值,其对Chl a的响应时间延迟约2个月。此外,2008年春季鸢乌贼资源量波动较大,与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西沙-中沙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规律、指导鸢乌贼资源科学生产、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鸢乌贼 CPUE标准化 海洋环境 遥感 西沙-中沙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栅栏技术在淡腌半干鲈鱼加工工艺中的应用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简称鲈鱼)淡腌加工制品,研究了淡腌半干鲈鱼的加工工艺。运用栅栏技术,通过分析淡腌半干鲈鱼加工过程各主要栅栏因子对制品的感官品质、风味和细菌总数的影响,优化前处理、腌制工艺(食盐、糖、酒、柠檬酸、腌制温度和时间)、干燥工艺(干燥方式、温度和水分活度)和包装工艺(包装前处理、杀菌方式、包装方式)等多种栅栏因子,获得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鲈鱼前处理选择4g·L~(-1)柠檬酸进行浸泡清洗,采用食盐60 g·L~(-1),糖20 g·L~(-1),酒体积分数1.5%,在4℃腌制4 h,在(30±2)℃热泵干燥机中烘12 h,产品水分活度(Aw)控制在0.88左右,将产品真空包装在0~4℃放置24 h后进行巴氏杀菌(85℃,杀菌30 min),能很好地保持产品品质和风味,有效降低微生物数量,延长保质期,经贮藏实验表明淡腌鲈鱼半干制品在4℃条件下可贮藏2个月以上。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淡腌半干加工 栅栏技术 品质 风味 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崂山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海洋与湖沼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8月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在崂山湾海域调查获取的样品,结合同步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崂山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共鉴定浮游动物40种(类),其中浮游幼虫16类,占种类数的40.0%,桡足类14种,占种类数的35.0%,水螅水母类4种,枝角类、毛颚类各2种,原生动物和被囊类各1种。夜光虫丰度在各站位均很高,去除夜光虫丰度后,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异体住囊虫、强额孔雀水蚤和洪氏纺锤水蚤。根据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利用聚类分析可将19个调查站位的浮游动物群落划分到四个群组中。群组Ⅰ所在站位平均水深最浅,指示种最多,其中夜光虫、半球美螅水母、小拟哲水蚤和背针胸刺水蚤为其特有指示种,短尾类溞状幼虫的平均丰度在该群组最高;群组Ⅳ所在站位平均水深最深,靠近外海,指示种最少,圆唇角水蚤为其指示种,桡足类无节幼虫的平均丰度在该群组最高,群组Ⅳ与群组Ⅰ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最大,无共有指示种;群组Ⅱ和群组Ⅲ为过渡群组,其部分指示种与其他群组共享。水深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崂山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养殖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上皮囊肿病的发现及显微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山东省某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幼鱼(全长为15 cm左右)因病陆续死亡,15 d内累积死亡率达40%以上。现场调查发现,发病池水温为21℃,盐度为30。患病鱼群散开、不聚集。病鱼身体侧偏,活力差,常贴底或者贴壁,严重者随着水流漂流。病鱼呼吸困难,口部持续张开,鳃盖开合频繁,对投喂的食物无反应。但病鱼反应灵敏,难以捕捉。临床检查和剖检可见病鱼鳃表面覆盖着大量黏液,鳃丝有损伤,肠道无食物。取病鱼鳃丝制成水浸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鳃丝上可见到许多直径约为30–70μm的囊肿物,外观圆形或卵圆形,呈浅黄棕色。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石蜡切片中,病鱼次级鳃丝末端粘连,许多上皮细胞膨大呈囊肿状。囊肿嗜碱性,内部均质化。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鱼鳃丝呈棍棒化,鳃小片被大量黏液覆盖,表面光滑的囊肿细胞镶嵌其间。通过上述疾病现场调查、病鱼的临床检查、鳃组织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病理观察,可以初步确定该病为斑石鲷上皮囊肿病。这是上皮囊肿病在中国养殖斑石鲷中首次被发现和记载。

关键词: 斑石鲷 上皮囊肿病 衣原体 显微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虾片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效果评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3种商品虾片(A、B、C)在凡纳滨对虾中的育苗效果。【方法】实验培育凡纳滨对虾幼体至15日龄,以水质变化、生长指标、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为考察指标进行育苗效果评价。【结果】实验期间各组水质良好,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均逐渐上升,pH逐渐下降。9日龄前各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类似,至9日龄均发育至糠虾幼体第二期(M2期),体长范围3.38~3.52 mm,之后C组幼体发育减缓且死亡加剧;至15日龄,A、B组幼体均发育至仔虾第五期(P5期),C组发育至仔虾第三、四期(P3~P4期),成活率A>B>C,A、B组平均体长、体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幼体各消化酶活力明显高于C组;免疫酶中过氧化物酶活力大小依次为A>B>C。【结论】A虾片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效果最好,B虾片次之,C虾片育苗效果较差。

关键词: 虾片 凡纳滨对虾 育苗 酶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脂南极磷虾粉对圆斑星鲽幼鱼体组成和消化性能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脱脂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体组成和消化性能的影响。作者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用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设计7种等蛋白(50%)、等脂肪(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F0、F10、F20、F30、F40、F50和F100)。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初始体质量为(68.13±0.20)g,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F100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20~F30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F40组(P<0.05);F100组全鱼的水分和灰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0组和F100组全鱼的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0组和F50组全鱼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00组全鱼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10、F20和F50组肌肉的水分显著高于F100组(P<0.05),F20组和F30组肌肉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替代组肌肉的粗蛋白、灰分无组间差异(P>0.05);胃蛋白酶活性组间无差异(P>0.05),F0和F20的胃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F30组(P<0.05),F30组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0和F100组的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0组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脱脂南极磷虾粉替代组的皱襞高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30组的皱襞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替代组和对照组的黏膜厚度和绒毛长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脱脂南极磷虾粉10%~50%的替代比例对圆斑星鲽幼鱼的形态指标、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指标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 脱脂磷虾粉 体组成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正式启动水产生物“十百千”组学育种计划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6月17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CAFS)和深圳华大水产科技有限公司(Shenzhen BGI Fisheries Sci&Tech Co.Ltd.;BGI Fisheries)在中国深圳揭牌成立"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中国水产生物"十百千"组学育种计划(the China Aquatic 10-100-1000 Genomics Program,以下简称"十百千"计划),预计完成约10种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蛋白水平对2种规格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2个不同生长阶段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设计了蛋白水平分别为37%、40%、43%、46%和49%5组等脂等能的饲料。大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41.29±5.72)g,小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83.93±0.30)g,每个网箱15尾,每组饲料3个平行,养殖8周。结果显示,大、小规格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大规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小规格43%组石斑鱼特定生长率最大(P<0.05)。2个生长阶段石斑鱼的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胆固醇和血糖随蛋白水平增加显著降低(P<0.05),血清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P<0.05)。大规格石斑鱼的肌肉灰分随蛋白水平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小规格石斑鱼则显著升高(P<0.05)。肌肉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随蛋白水平增加显著降低,p H逐渐增加,肌肉硬度和弹性先增加后降低(P<0.05)。结果表明,大规格石斑鱼适宜蛋白需求量为40.94%,小规格石斑鱼蛋白需求量为43.44%,小规格石斑鱼品质优于大规格石斑鱼。

关键词: 石斑鱼 饲料蛋白质 营养需求 生长 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哲罗鱼 嗅囊 发育 摄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分区养殖系统对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科学 2017 CSCD

摘要:通过对虾池塘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学特征指标进行连续采样监测,研究分区养殖系统对于虾塘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采用进排水管和水泵将虾塘和鱼塘相连,通过泵出虾塘底层水和回流鱼塘上层水实现水体流动。分区组(R)由对虾单养塘和鱼类混养塘组成,对照组(C)为对虾单养塘,监测时间为30天。结果显示:通过定期循环处理可使对虾养殖池塘内总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含量分别降低36%—45%和15%—20%。R组虾塘水质改善,溶解态活性磷含量(PO_4–P)增加,显著高于C组(P<0.05);实验结束时R组虾塘NH4~+–N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实验期间,R组浮游植物种类多于C组,均表现为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裸藻门;R组蓝藻生物量低于C组,尤其C组具有较高比例的颤藻。实验结束时,R组绿藻门的优势度明显高于C组(P<0.05);R组浮游植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2.91)略高于C组(2.62)(P>0.05)。实验期间,2个处理组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丰富度指数均逐渐升高,并且R组在第20、30 d高于C组(P<0.05)。结果表明:分区养殖可以通过减少颗粒物而改善水质,水体流动可以加速含磷物质释放。水体流动和较低的N/P可能有助于提高虾塘内绿藻种类优势度而减少蓝藻发生,并且在提高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以及丰富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混养 分区养殖系统 浮游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