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探捕区独立海冰提取
《遥感信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传统的监测海冰方法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大范围的空间监测、长时间的动态监测不能满足要求这一问题,为监测南极磷虾探捕区海冰分布和独立浮冰运动特征,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FY-3/MERSI)数据实现了研究区的独立浮冰信息提取。首先对FY-3/MERSI多波段数据进行辐射定标、投影、裁剪等预处理,结合多通道阈值法和比值法对海冰、云、海水进行识别,得到研究区海冰分布图;然后采用分区域双峰阈值法与梯度差分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的独立海冰,得到独立海冰分布图;最后对大块的独立海冰进行运动状态分析。结果表明,FY-3/MERSI数据可以有效地获取研究区海冰分布以及独立海冰分布信息,对于形状变化较小的独立海冰,可以分析海冰的运动状态。
关键词: MERSI 南极海冰 独立浮冰 多通道阈值法 运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HMGBa基因克隆及其应答不同病原入侵的表达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高迁移率族蛋白B(High-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HMGB)在其先天免疫中发挥的功能,利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得到了三疣梭子蟹HMGBa基因,命名为Pt HMGBa。其c DNA序列全长1030 bp,其中5′端非编码区(UTR)为94 bp,3′端非编码区(UTR)为25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81 bp,编码一个含有227个氨基酸,分子量25.82 k D,理论等电点为5.94的蛋白质。Pt HMGBa蛋白包含2个HMG盒结构域和一个酸性尾部结构域。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HMGBa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HMGBa相似度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t HMGBa基因在血细胞和肝胰腺的表达量最高,在眼柄中表达量最低。在副溶血弧菌和WSSV感染过程中,Pt HMGBa基因在肝胰腺和血细胞中均出现了表达上调。其中,经副溶血弧菌感染后,该基因在上述2种组织中分别于48h和6h达到表达量的峰值;经WSSV感染后,该基因在2种组织中均在12h达到表达量的峰值。结果表明Pt HMGBa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抵御外来病原的免疫响应,研究为深入开展三疣梭子蟹和其他甲壳动物的免疫调控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高迁移率蛋白B 基因克隆 先天免疫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多糖对草鱼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600尾健康草鱼随机分成Ⅰ-Ⅳ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黄芪多糖0、10.0、30.0、50.0 mg/(kg·d),于D0、D8、D15、D22、D29测定草鱼白细胞的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及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与溶菌酶(LSZ)活力等指标,D29时对4组草鱼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实验剂量的黄芪多糖可不同程度提高供试草鱼血液白细胞的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各实验组草鱼血清中T-SOD、CAT、LSZ活性均呈增加趋势,投喂实验剂量的黄芪多糖均可显著降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草鱼的死亡率(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黄芪多糖可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抵抗力,每千克鱼体质量的推荐剂量为10~30 mg/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技术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在沿海滩涂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实验以滩涂主要养殖种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按照BFT养殖模式(BFT组,不换水,只补存蒸发掉或取样部分的水分)和一般养殖模式(对照组,每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分别饲养,测定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的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热休克蛋白HSP70的相对表达,人工感染试验对比分析BFT养殖模式组和一般养殖模式组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BFT组异育银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BFT组异育银鲫肠道中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53.10%、28.10%和17.99%;(3)BFT组异育银鲫体表黏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4)BFT组脾、肾、肝和鳃中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29倍、1.34倍、1.87倍和1.68倍;(5)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人工感染试验证实,BFT组异育银鲫抗细菌感染能力显著增强。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适于异育银鲫养殖,可促进鱼体生长,增强其应激能力和抗病力。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异育银鲫 生长 消化酶 免疫相关酶 HSP70 嗜水气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牡蛎可溶性黑色素的脱盐研究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是继天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提取、可溶性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制备之后,对牡蛎黑色素提纯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运用半透化学材料分离的方法,选取纳滤透析膜为分离介质,对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的制取产物中多余的盐类无机物进行分离剔除,进而得到纯度较高、品质优良的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晶体,通过称质量和盐度测量,计算得出该方法对黑色素脱盐率达到98%,证明了该方法可以进行贝类黑色素的脱盐处理工作。
关键词: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黑色素纯化 脱盐 纳滤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yHV-3感染镜鲤选育世代免疫基因表达及抗病能力比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镜鲤抗锦鲤疱疹病毒(CyHV-3)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已经进行到F_3,F_2、F_3成活率相近且显著高于F_1。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选育世代间免疫基因IL-1β、TRAF6、My D88a、I-IFN和TLR7a的表达及Cy HV-3病毒载量情况,从而在免疫基因表达水平及病毒载量两个方面结合抗病成活率综合评估选育世代的抗病能力。结果显示:(1)Cy HV-3病毒载量在F_1、F_2、F_3中呈下降趋势,且F_3显著低于F_1、F_2(P<0.05);(2)夏花组未感染Cy HV-3,仅TRAF6基因在F_3的表达显著高于F_1、F_2(P<0.05);(3)感染组F_3脾中IL-1β、My D88a基因显著高于F_1、F_2(P<0.05)、TRAF6显著高于F_1(P<0.05),F_3肾中IL-1β、TRAF6基因显著高于F_1、F_2(P<0.05),F_1与F_2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选育世代间除TRAF6基因表达较高外,其他基因未受选育影响,且F_3抗病能力显著高于F_1、F_2。基于F_2、F_3成活率相近且显著高于F_1,说明F_2抗病力不稳定,而F_3抗病力已趋于稳定,也说明从免疫基因表达或病毒载量方法进行抗病能力评估是可行的。
关键词: 镜鲤 锦鲤疱疹病毒3型 免疫基因 病毒载量 抗病力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酶学性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了枯草芽孢杆菌CH_2菌株(Bacillus subtilis CH_2)壳聚糖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 PIC9K-CH2-Cns,在毕赤酵母GS115(Pichia pastoris)中进行重组表达,获得了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壳聚糖酶,对重组壳聚糖酶的酶学特性及酶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重组壳聚糖酶的分子量为29 k D,粗酶的比酶活达到133.60 U/mg,纯化后重组蛋白的比酶活为338.08 U/mg;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pH为4.5,酶动力学常数Vmax=24.39(μmol/mg)·min~(-1),Km=5.48 mg/m L;Fe2+、K+等对其酶活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中Mn~(2+)能使酶活力提升2.4倍,Ag~+、Mg~(2+)、Hg~(2+)、EDTA、EGTA和SDS等存在时则对其酶活力有强烈抑制作用。利用重组壳聚糖酶酶解壳聚糖,酶解产物主要为聚合度2~10的壳寡糖,且分布均匀。以上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CH_2菌株壳聚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中成功表达,获得了一种内切型的高酶活力重组壳聚糖酶,该重组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酶解产物均一等特点,可被应用于海洋甲壳质加工应用中。
关键词: 壳聚糖酶 枯草芽孢杆菌CH2菌株 壳寡糖 毕赤酵母 酶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海域中国枪乌贼角质颚的形态学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角质颚是头足类的重要硬组织,已成为头足类渔业生物学及海洋生态学等重要研究材料之一。此研究利用2015年在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102尾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样本,测定其个体以及角质颚形态学参数,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其角质颚主要形态特征参数,分析角质颚特征参数与胴长(ML)、性成熟等的关系,建立主要形态参数与胴长和体质量(BW)的关系模型。主成分分析表明,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侧壁长(ULWL)、下侧壁长(LLWL)、上喙宽(URW)、下喙长(LRL)可代表中国枪乌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UHL、UCL、ULWL、LLWL与胴长之间以指数模型为最佳,URW、LRL与胴长之间以线性模型为最佳。UHL、UCL、ULWL、LLWL与体质量之间以线性模型为最适,URW与体质量之间以幂函数模型为最适,LRL与体质量之间以对数模型为最适。性成熟及生长对角质颚形态参数特征UHL/UCL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包囊在3种鱼鳃丝上的形成规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温度对缢蛏碳收支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pH梯度下碳代谢情况,测定其摄食、呼吸、排粪和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a)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在温度为23℃,pH值8.2时缢蛏对碳的利用率大于pH 7.6、7.9时对碳的利用率;在pH值8.2,温度在15~31℃范围内,缢蛏对碳的利用率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低pH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缢蛏摄食率(P<0.05),温度为23℃时,随着pH的降低,缢蛏对球等鞭金藻的摄食率呈下降趋势;pH值8.2时,摄食率在15~31℃范围内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pH和温度对缢蛏的耗氧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温度为23℃时,随着pH的降低,缢蛏的耗氧率呈下降趋势;pH值8.2,缢蛏的耗氧率在15~31℃范围内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pH、温度对缢蛏的排氨率和排粪率均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