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蓝圆鲹蛋白酶解物的螯合矿物离子活性研究

食品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蓝圆鲹为原料,采用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碱性蛋白酶对其进行水解,研究酶解产物与钙、亚铁、锌离子的螯合活性。结果表明:蓝圆鲹经胰蛋白酶水解,水解度为23.14%时其产物具有较高螯合铁、锌离子的活性,其螯合率分别高达96.63%和94.28%;蓝圆鲹经木瓜蛋白酶水解,水解度为22.00%时,其产物具有较高螯合钙离子的活性,其螯合率高达96.78%;同时研究表明上述两种酶解物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半抑制浓度值分别为3.74 mg/m L和3.64 mg/m L。此外,氨基酸分析表明蓝圆鲹高螯合矿物离子活性的酶解物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

关键词: 蓝圆鲹 酶解物 螯合活性 矿物离子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磷虾水解物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初始体重为(9.46±0.01)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研究对象,以30%鱼粉组为对照,分别添加5%磷虾水解物(LKH)和10%磷虾水解物(HKH)以替代鱼粉蛋白,配制3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磷虾水解物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HKH组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蛋白质效率比(PER)、蛋白质沉积率(P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摄食率(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KH、HKH组大菱鲆幼鱼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KH、HKH组肝脏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GOT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HKH组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KH组(P<0.05),但血清GPT活性显著低于LKH组和对照组(P<0.05);HKH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随着磷虾水解物添加量的升高,肠道及幽门盲囊胰蛋白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且在HK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磷虾水解物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促进其氨基酸代谢和消化吸收。

关键词: 磷虾水解物 大菱鲆 生长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质谱特征离子定性分析海洋鱼油中的脂肪酸组成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质谱特征离子对海洋鱼油脂肪酸的快速定性分析。首先,根据脂肪酸甲酯的断裂规律,基峰离子可快速确定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如基峰离子m/z 74为饱和脂肪酸,m/z 55为单烯脂肪酸,m/z 67为二烯脂肪酸,m/z 79为三烯及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其次,分子离子M+及其特征性碎片丢失而形成的特征离子如[M-29]~+、[M-31]~+、[M-32]~+、[M-43]~+和[M-74]~+等,可有效用于脂肪酸甲酯分子量和脂肪酸碳链长度的分析;而ω离子和α离子可准确对三烯及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双键位置进行分析鉴定。通过质谱特征离子的综合分析,从海洋鱼油胶囊中共分析鉴定出24种脂肪酸,以C_(14:0)、C_(16:0)、C_(18:1n-9)、C_(20:5n-3)和C_(22:6n-3)为主,表明质谱特征离子能快速准确用于海洋鱼油脂肪酸的定性分析。同时,海洋鱼油中C_(20:5n-3)和C_(22:6n-3)的总含量高达29.13%,表明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关键词: 海洋鱼油 脂肪酸 特征离子 定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树脂固定化海洋脂肪酶ADM47601的研究

海洋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洋脂肪酶ADM47601为研究对象,以树脂为载体,进行了固定化酶的研究。筛选了21种树脂,确定D316型阴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固定化的最佳条件,每克载体加脂肪酶10 000 U,pH7.5,25℃,150 r/min,固定化时间3 h,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可达65.53%±1.06%。固定化脂肪酶最适作用pH为7.5,在pH6.0~9.0的范围内能够保持85%的活力。最适作用温度40℃,在50℃下贮存1 h后依然保持66%的活力。25℃保存半衰期为55 d,操作8次仍然能维持60%以上的活性,且在多种有机试剂中能够稳定的保持活性。固定化脂肪酶Km和Vmax值分别为4.86×10~(–5) mol/L和1.31×10~(–5) mol/(L·min),对底物亲和性较好。

关键词: 脂肪酶 树脂 固定化 酶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海带鱼聚集特征年代际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鱼类通常以集群的形式分布在特定空间内,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1971-2011年中国机轮拖网渔业捕捞统计及底拖网科学调查获取的东海带鱼数据,并结合夏季研究水域内海表温度及黑潮区PN断面表层盐度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东海带鱼资源的聚集特征进行年代际分析.全局自相关性分析显示,1971-2011年MoranI指数先减小再增大且均为正值,表明东海带鱼聚集性呈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PN断面表层盐度均值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局部自相关性分析显示,除1971年带鱼热点分布受作业水域范围限制而集中在中部外,1981-2011年带鱼分布热点区域呈现先向南部外海移动,随后逐步向北部外海移动的格局,且相应的热点分布范围亦呈现先集中后扩散的趋势.带鱼热点分布区域随海表温度第一模态变化做适应性移动,且均靠近黑潮北分支左侧水域.

关键词: 带鱼 空间自相关 热点分析 年代际变化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的季节变化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组成的季节变化,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NMDS)和相似性检验(ANOSIM)方法,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于福建中部近海3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出现鱼类40种,生态类群以暖水种为主,但暖温种比例为3个季节中最高(30%),且暖温种占该季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比例分别为17.65%和16.96%。春季出现鱼类39种,生态类群以暖水种为主,分别占该季节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的86.48%和94.52%。夏季出现鱼类61种,暖水种占绝对优势(56种),分别占该季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的97.17%和99.35%。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海峡暖流的交替影响,从冬季到夏季物种更替率逐渐升高,暖水种种类数和数量密度不断上升,并伴随着河口种消失、外海种出现。此现象与冷、暖水团交替影响这一海域时,鱼类进行相应的产卵、索饵及越冬洄游等有关。研究表明,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和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可能由水团不断变化所导致。

关键词: 鱼类 生态类群 水团 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 福建中部近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冬季东海外海中下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重要经济种类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已引起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中国14家国营渔业公司底拖网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获得的17种中下层渔业数据,结合1960—2011年东海北部水域海表温度的变化情况,利用Fox模型移除捕捞效应产生的趋势变化后,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下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几种重要经济种类的影响。通过气候跃变检验分析发现,海表温度在整体变暖的趋势上叠加有年代际波动,研究水域分别在1982/1983年发生了从寒冷期(1960—1982年)向升温期(1983—1998)、经由1998/1999年再到温暖期(1999—2011年)的跃变。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显示:相比于寒冷期,温暖期间底层类和大型捕食类资源指数降低,中层类和无脊椎类升高;暖水种资源指数升高,暖温种降低;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增加。移除捕捞效应后,对不同生态属性种类CPUE与海表温度距平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底层类、中层类和无脊椎类残差与海表温度距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中层类与海表温度距平显著正相关,而大型捕食类则呈负相关关系;暖水种残差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正相关,而暖温种则呈负相关关系。中层类中的黄鲫(Setipinna taty)、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CPUE残差均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近底层类中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头足类(Squid)的CPUE残差均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正相关关系,而底层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对虾(Shrimp)则呈负相关关系。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需加强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查明渔业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机理,制定科学有效的渔业管理制度,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回归分析 regime shif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万吨级深远海养殖平台总体技术研究

船舶工程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围绕深远海养殖的技术需求,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总布置、关键参数选取、航速选择、稳性校核和新能源利用等总体技术研究,形成集规模化养殖、繁育、加工及渔船补给和物流等功能的10万吨级深远海养殖平台总体技术方案。此外,还介绍了深蓝渔业航母船队的构建理念,梳理了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功能区划,论证了该项目的各项关键指标,其结果满足设计及相应规则的要求。研究结果对我国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并将对去船舶工业过剩产能和提升深远海养殖装备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深远海养殖 总体技术 新能源 稳性校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魁蚶吊笼与底播增殖实验研究

海洋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进行魁蚶吊笼养殖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入笼规格、挂养水层及放养密度对魁蚶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比较了魁蚶吊笼养殖与底播养殖模式的不同差异。试验表明,吊笼魁蚶的最适入笼规格为1.5 cm;越冬最适挂养水层为3.5 m以上,度夏最适水层为2.5~3 m;第一次越冬最适密度为1 000粒/层,第一次度夏最适密度为500粒/层,第二次越冬最适密度为200粒/层,第二次度夏最适密度为100粒/层;通过吊笼养殖至3~4 cm规格后进行底播养殖,能够有效提高魁蚶成活率,由此可见,吊笼—底播接力养殖,是提高魁蚶养殖效益的一种有效养殖模式。

关键词: 魁蚶 吊笼 生长速度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带渣添加比例及其酶解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海带渣添加比例及其酶解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如下2个试验: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试验和海带渣酶解产物应用效果试验。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试验(试验1):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配制海带渣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0.5%、1.0%、2.0%、3.0%、5.0%的6种饲料(分别记为D1~D6组),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0)g的凡纳滨对虾49 d后,对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胃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进行测定。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虾。海带渣酶解产物应用效果试验(试验2):在试验1得出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为3.0%的基础上,以试验1中添加3.0%海带渣饲料作为海带渣对照组(A组),再分别用β-葡聚糖酶酶解海带渣(B组)和蛋白酶酶解海带渣(C组)等量替代A组饲料中的海带渣,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g的凡纳滨对虾56 d,试验结束后测定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胃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虾。试验1结果显示:D4、D5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5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海带渣添加比例的增加,胃中胃蛋白酶及血清中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上述3种酶的活性均以D5组最高,且D5组血清中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结果显示:与未经酶解的海带渣相比,海带渣经β-葡聚糖酶酶解后可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并能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海带渣经蛋白酶酶解后可显著提高对虾的成活率(P<0.05);B和C组对虾的胃中纤维素酶活性较A组显著降低(P<0.05);B和C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活性以及C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由此得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海带渣的适宜添加比例为3.0%。海带渣经β-葡聚糖酶酶解后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而海带渣经蛋白酶酶解后可提高凡纳滨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对其生长无促进作用。

关键词: 海带渣 酶解产物 南美白对虾 生长性能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