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亚硝酸盐氮胁迫对鳙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组织HSP70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亚硝酸盐氮胁迫对鳙[初均重:(180.05±0.092)g]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选用170尾鳙,暴露于48.634 mg/L亚硝酸盐氮96 h后,进行96 h恢复实验。并在胁迫0、6、12、24、48、72和96 h以及恢复12、24、48、72和96 h时采集样品。结果显示,胁迫6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胁迫12 h后,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胁迫24 h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开始显著降低;胁迫48 h后,血清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开始显著降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则显著升高;胁迫72 h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开始显著降低。恢复96 h后,鱼体血清生理指标大多都已恢复至胁迫前水平,而组织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显示,头肾抗亚硝酸盐氮响应最快,其次为鳃和肠道,而脾脏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水平在恢复12 h时显著升高;恢复96 h后,除鳃组织外,肾脏、肠道和脾脏的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量均恢复至胁迫前水平。研究表明,亚硝酸盐氮对鳙的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和糖代谢均产生影响,并且诱导部分组织热休克蛋白70 mRNA的表达,而鳙对水体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氮应激6 h即可产生快速应答,并启动防损伤自我保护机制,促进新陈代谢水平,保护机体免受应激损伤。

关键词: 亚硝酸盐氮 胁迫 血液生化指标 应激激素 HSP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胚胎发育形态学及组织切片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显微镜及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孵化温度为(21.0±0.5)℃的条件下,美洲鲥受精卵经过71 h 15 min大量孵化出膜,其胚胎发育阶段主要分为6个时期。受精卵第1–5次卵裂均为经裂,第6次卵裂(64细胞期),纬裂出现,胚盘被分为外部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两部分。受精6 h 2 min,内外卵黄合胞体层形成。受精7 h 40 min,囊胚腔出现。受精10 h 39 min,胚盘下包30%,胚盾形成;受精14 h 50 min,下包50%,三胚层形成;受精17 h 33 min,下包75%,神经板形成;受精21 h 13 min,下包90%,脑原基、视囊、脊索原基和体节出现;受精24 h 15 min,完全下包,神经胚、听囊、前脑、中脑及后脑出现。受精24 h 55 min,克氏囊形成。受精35 h 44 min,心脏和消化管出现;42 h50 min肾小管形成;47 h 35 min克氏囊消失;60 h 15 min角膜出现。70 h 15 min,仔鱼大量出膜,初孵仔鱼具有一个大而均质的卵黄囊,上面布有明显的色素。美洲鲥胚胎发生发育的特征与大多数报道的硬骨鱼类类似,但在分化发育的时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美洲鲥 胚胎发育 形态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梭子蟹肌孢虫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梭子蟹肌孢虫(Ameson portunus)是感染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常见病原之一,该研究以其SSU rRNA基因为靶标建立了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扩增效率为101.45%,检测灵敏度下限可达2.0×10~1拷贝·μL~(-1),特异性、组内重复性和组间重复性均好。利用该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一批来自"牙膏病"流行区的养殖三疣梭子蟹样品进行检测,梭子蟹肌孢虫检出率为82.35%。检测结果显示,活蟹的每毫克肌肉平均带虫量大幅低于死蟹,表明该地区梭子蟹的死亡与肌孢虫的感染密切相关,而且,当梭子蟹肌孢虫载量达到1.0×10~9拷贝·mg~(-1)时三疣梭子蟹存在暴发疾病甚至死亡的风险。另外,通过对比检测发现,梭子蟹肌孢虫套式PCR方法对这批样品的检出率为64.71%,表明该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关键词: 梭子蟹肌孢虫 三疣梭子蟹 实时定量PCR方法 SYBR Green 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良的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水产品中7种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

色谱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改良的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品中7种阿维菌素类药物(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塞拉菌素、乙酰氨基阿维菌素、莫西菌素和埃玛菌素)的分析方法。样品经0.2%(v/v)氨化乙腈提取,3 g无水硫酸镁和2 g无水硫酸钠除水剂和沉淀蛋白质,100 mg十八烷基硅烷(C18)和500 mg无水硫酸镁净化。以0.1%(v/v)甲酸乙腈(含5 mmol/L乙酸铵)-0.1%(v/v)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采用Varian Pursuit ULTRA C8色谱柱(100 mm×2.0 mm,2.8μm)进行分离。在加热电喷雾离子(HESI)源、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塞拉菌素、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和莫西菌素在2~200μg/L范围内、埃玛菌素在0.2~20μg/L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均≥0.997 2,水产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的加标回收率为71.6%~112.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7%~13.1%,不同水产品的基质效应均小于15%。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塞拉菌素、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和莫西菌素的定量限均为5μg/kg,埃玛菌素的定量限为0.25μg/kg。该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水产品中7种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量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残留 阿维菌素类药物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介了微生物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简述该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与贮藏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在发酵水产品、水产品低温加工和保鲜防腐等方向,众多研究以高通量方法测定细菌和古菌的16S rRNA基因片段,准确获得水产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信息。微生物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优于传统的可培养法,也优于许多非培养分析技术。同时还指出了该技术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并探讨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16S rRNA基因 水产品加工与贮藏 微生物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高产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珠三角高产池塘养殖环境状况,分析珠三角高产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池塘水质的相关性,研究于2016年7—8月对珠三角地区6种主要高产养殖模式30口池塘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其中原生动物17种、轮虫29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5种。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大口黑鲈S池塘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为34种;草鱼池塘最少,为18种。(2)30口池塘共记录优势种8种,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各4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均不占优势。在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优势种也仅包括原生动物和轮虫,优势种种类数变化范围为5—8种。(3)30口池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分别为21354 ind./L和9.36 mg/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种养殖模式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RDA分析结果表明,TP和pH是影响珠三角池塘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采用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6种养殖模式池塘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6种模式养殖池塘均处于α-中污状态,且以草鱼池塘的污染最为严重。本研究首次利用浮游动物对珠三角高产池塘进行水质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池塘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 珠三角 池塘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张家界大鲵栖息地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1月和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个大鲵栖息地河段进行了大型无脊椎动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2次采样分别鉴定出大型无脊椎动物73和78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6目,均以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分类单元总数的90.4%和89.7%;2次采样大型无脊椎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610.4和1671.4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1.22和12.34 g·m~(-2).2次调查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Shannon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45和2.33,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01和3.7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2和0.69,表明大鲵栖息地河段生境质量有所下降.张家界大鲵栖息地河段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表明,骡子塔和芭茅溪采样点河段生境受到中等扰动,七眼泉为受干扰最轻微的河段.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的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的NMDS分析结果显示,在40%的相似度下,2013年各样点都可以较好地聚在一起,2014年各样点较为离散.对各采样点在NMDS第一轴和第二轴上的得分与环境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宽、铵态氮、海拔、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要量与大型无脊椎动物显著相关.保护区内大鲵栖息地生境整体上仍相对良好,可以满足大鲵的生态需求,但保护区的某些区域人为破坏较重.建议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保护措施来遏制人为破坏,并逐步恢复大鲵栖息生境.

关键词: 大鲵 大型无脊椎动物 ABC曲线 环境因子 生境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物中碳酸钙含量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

生态学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底物中钙含量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本研究设计2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底物碳酸钙含量(4个处理水平:5%、20%、40%和60%)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低处理组:1 ind·m L~(-1),高处理组:7~8 ind·m L~(-1))对实验底物上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稚贝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含量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均显著影响实验底物上附着牡蛎稚贝的密度(P<0.05),钙含量对附着稚贝壳高的影响不显著(P>0.05),幼虫丰度显著影响附着稚贝的壳高(P<0.05);在相同牡蛎浮游幼虫丰度下,20%碳酸钙处理组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能力最大,显著高于60%处理组(P<0.05),5%和40%处理组的诱导能力介于中间;在碳酸钙含量相同情况下,高牡蛎幼虫丰度处理组中实验底物上牡蛎稚贝附着量显著高于低幼虫丰度处理组(P<0.05),而平均壳高却表现为高幼虫丰度处理组<低幼虫丰度处理组(P<0.05)。

关键词: 生态恢复 附着 丰度 壳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捕捞渔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捕捞业贡献了我国水产品产量的约五分之一,但渔业资源衰退与捕捞强度过大的矛盾亟需破解,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由之路。首先对我国海洋捕捞渔业的总产量变化趋势、省份结构、品种结构、海区结构、作业方式结构等特征进行梳理,分析认为我国海洋捕捞业供给侧的突出问题是海洋捕捞产量远超资源可捕量和渔获物中鱼类所占比重仍呈增长趋势。最后,以海洋捕捞渔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阐述了我国海洋捕捞渔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 海洋捕捞渔业 供给侧 总捕捞量控制 渔业智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鳜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分子特征及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一种危害鳜鱼养殖生产的重要病原细菌,为进一步明确该病原菌的分子特征及建立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对引起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致病性、菌株毒力特征研究,同时以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aer A为分子靶标设计引物,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了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次引起翘嘴鳜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半致死浓度为1.6×10~6 CFU/m L,携带aer A等14种毒力基因,此14种毒力基因可用于其致病性分析及分子检测。以气溶素基因aer A设计引物进行的环介导恒温扩增,结果显示可扩增出阶梯状条带,加入SYBR Green I染色后呈现绿色的阳性反应,而对照组均未出现任何扩增条带且反应体系呈现橙色,表明LAMP检测方法对于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灵敏度检测的最低检测限为4.6×10~1 CFU/m L;10种经人工感染的淡水养殖鱼虾组织匀浆增菌液,提取DNA后进行LAMP方法检测,结果均可获得阳性扩增结果,而对照未染菌组呈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可应用于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水生动物疾病的检测。

关键词: 翘嘴鳜 嗜水气单胞菌 aer A基因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