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关于红松果用林培育几个问题的讨论

森林工程 2016

摘要:红松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用材树种和果用经济林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如何对待红松果用林的培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东北林区经济的发展和木材生产安全。基于目前的林业形势,本文分析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前景与意义,讨论发展红松果用林的途径、立地选择、密度调控、树形控制、大年结实、嫁接繁殖、病虫害防治以及政策调控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为东北林区红松果用林的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松 果用林 果材兼用林 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亚麻钾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不同亚麻品种(系)的钾利用效率差异,筛选出钾高效利用种质资源,在大田条件下,以22份亚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钾肥(K0)和施钾肥(K25)2个处理,分析亚麻株高、工艺长度、原茎产量、纤维产量、全麻率及其与钾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有利于提高亚麻工艺长度、全麻率和纤维产量;经聚类分析,K0条件下,筛选出钾高效利用种质资源4份:双亚10、原2012-306、原2012-295和sxy130;K25条件下,筛选出钾高效利用种质资源2份:sxy130和原2012-306;K0条件下,钾利用效率与株高和全麻率极显著正相关,与工艺长度显著正相关,K25条件下,钾利用效率与株高、工艺长度和全麻率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可为亚麻钾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及钾高效利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材料。

关键词: 亚麻 钾利用效率 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改良方法对重度盐碱化草甸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利用有机肥、不同化学改良剂、不同耕作措施等对松嫩平原中部重度碱化草甸土耕层进行改良,测定与分析不同措施下土壤化学性状。结果表明,重度碱化草甸土上有机肥处理降低了p H值、交换性钠、碱化度效果最佳,提高阳离子交换量效果最优;客土加沙处理降低电导率效果最好;硫酸铝处理降低p H值、电导率效果最优、糠醛渣处理次之,糠醛渣处理改善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钠、碱化度效果最好。

关键词: 盐碱土 生物肥 化学改良剂 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摘要:[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2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追氮提高了寒地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与浅追相比,氮肥深追15N标记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6.00和14.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分别降低2.10和1.19个百分点;15N损失率分别减少23.90和12.90个百分点;土壤15N贡献率分别提高3.57和0.64个百分点;提高了寒地玉米穗长、穗粗、轴粗,与PK相比显著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寒地玉米种植中,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2次深追好于1次深追。

关键词: 追氮方式 寒地玉米、氮素吸收与分配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黑土有机碳的固存效应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开始于1979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演变特征、固碳效应及外源碳输入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长期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含量较试验前下降了11.6%~16.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常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NP、MNPK)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上升了6.5%和8.4%,二倍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2N2、M2N2P2)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上升了7.7%和11.6%。不施肥和施化肥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亏缺,亏缺量在3.5~6.1t/hm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盈余,M2N2P2处理盈余量最高,达到1.9t/hm2。年均有机碳投入量与土壤固碳速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表明黑土仍具有一定的固碳潜力。黑土碳投入的转化效率为34.1%,若要维持黑土有机碳库平衡,则每年至少投入1.416t/hm2有机碳。可见,在黑土区增加土壤碳投入(有机肥)仍然是最有效的土壤固碳措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储量 固碳效应 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和盐复合胁迫对玉米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探究复合胁迫对玉米种子生长的影响,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及盐胁迫两重逆境对玉米种子表型指标、膜损伤及抗氧化系统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盐胁迫单一及复合逆境均导致玉米胚根长、芽长、胚芽鲜重下降,其中盐胁迫对玉米胚芽鲜重影响不显著,复合胁迫的各指标降低幅度较大;与CK相比,各胁迫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胚芽的相对电导率和TBARS的含量,其中复合胁迫下玉米胚芽膜损伤较单一胁迫大;同时,低温、盐胁迫单一及复合逆境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胚芽SOD、CAT、APX的活性,低温盐复合胁迫下玉米抗氧化酶上升幅度最大,其次是低温处理。说明低温及盐胁迫复合处理下的玉米种子的响应机制与单一逆境下有所差异,复合逆境处理引起的玉米种子生长抑制较单一胁迫更为明显。

关键词: 玉米 低温 复合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嫩江县不同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筛选适合在嫩江县种植的水稻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对15个水稻品种物候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龙粳1504、龙粳4344、黑粳9号、黑粳1518、中龙粳121、龙粳3021这6个品种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可在嫩江县种植。

关键词: 嫩江县 水稻 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旱杂草稻幼苗光合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生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胁迫是影响水稻生产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杂草稻具有较强的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以1份耐旱杂草稻HEB07-2、1份普通杂草稻WR04-6和栽培稻巴西陆稻(iapar9)和越富(yuefu)为材料,研究了杂草稻和栽培稻光合系统、叶温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PEG模拟干旱胁迫72 h后,旱敏感品种越富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杂草稻HEB07-2叶绿素含量上升,WR04-6和iapar9总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干旱胁迫期间,供试材料初始荧光(Fo)上升,最大荧光(Fm)下降,旱敏感品种越富上升幅度最大,而HEB07-2的Fo和Fm上升和下降时间较其他试材晚,说明其受伤害时间延后。干旱胁迫使供试材料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下降,旱敏感品种越富下降幅度最大,HEB07-2最小。利用红外热像仪测定群体温度变化发现,越富和WR04-6在干旱胁迫下叶温显著上升,而HEB07-2和巴西陆稻叶温无显著变化。

关键词: 杂草稻 干旱胁迫 光合系统 叶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霉菌诱导的大豆谷胱甘肽转移酶GmGST26基因的分子特征和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霉根腐病严重影响着大豆种子发芽和植株的生长,谷胱甘肽转移酶是植物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相互作用的主要酶,在失活有毒化合物,保护植物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从腐霉菌侵染的抗病大豆灰不支黑豆中分离出Gm GST26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m GST26的序列特征、结构、大豆Gm GST家族基因的进化关系及表达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DGE表达谱数据分别对Gm GST26基因在不同抗病品种中的表达特点及在抗病大豆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大豆后Gm GST26基因上调表达,Gm GST26编码22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92,具有明显的GSTs蛋白的典型结构域,属于GSTs家族中Tau亚家族,与Gm GST7的相似性为98.22%,属旁系同源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主要在根部表达,其次为花,该基因在腐霉菌、疫霉菌与大豆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应激反应上调基因,且防卫反应负调控。

关键词: 大豆 谷胱甘肽转移酶 分子特征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幼龄期杏树夏剪拉枝技术研究

中国林副特产 2016

摘要:夏剪拉枝用于幼龄杏树整形修剪中,可以达到早果、早丰,克服周期性结果;协调生长与结果的关系,延长经济寿命。在杏树新梢半木质化状态时进行拉枝、开张角度,可以减少对树体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树体形成坚固的骨架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幼龄杏树适宜的拉枝时间为6月中下旬至7月初,拉枝角度为60度左右。夏剪拉枝可以使幼龄杏树提早1年进入结果期,即栽植后第三年结果;第2年,短枝占各类枝条的57.4%,高于对照(41.8%)。第3年,夏剪拉枝短果枝多,易形成开心树形;对照短果枝稀少,树形为杯状形。夏剪为主、冬剪为辅的整形修剪技术可以节省冬剪劳动力成本,弥补冬季修剪的不足。

关键词: 杏树 夏剪 拉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